作為一名十年前就取得公共營養師資格的人,我曾對各種流行飲食趨勢保持極大的熱情。那時的我,像許多人一樣,以為“掌握了營養學”,就能掌控健康。 這些年里,我親身實踐了幾乎所有市面上主流的飲食方式: 從早年的熱量計算法、三大營養素比例控制,到純素、喝蔬果汁、補充“酵素”與“益生菌”; 從嘗試“間歇性斷食”與“輕斷食”,到最近幾年走入“低碳生酮”“抗糖抗老”“補劑”的潮流。 我以為,我是在“科學飲食”;后來才發現,這些“科學”背后,也不過是另一個又一個快速迭代的消費趨勢。 現代營養學一直在“打自己臉”中前進。 曾被廣泛推薦的東西,不出幾年就“翻案”;曾被妖魔化的營養素,也可能在下一版指南中被“平反”。 而我們這些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就這樣在一個個尚未定論的學說中,用自己的身體反復實驗,付出代謝混亂、荷爾蒙紊亂、情緒波動、甚至月經失調、免疫異常的代價。 越來越多的流派,都在試圖說服你—— “糖是毒”、“脂肪才是你真正需要的能量”、“空腹是萬能修復劑”、“補劑可以逆轉衰老”。 他們的語言總是極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仿佛吃對了,就不會老;吃錯了,就一定生病。可是這些看似合理的理論,真的符合身體底層的運行邏輯嗎? 當你被某種飲食“洗腦”,一頭扎進去,全力“照做”,你真的理解自己的身體,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吃、以及這么吃的代價和后果嗎? 飲食,不該是教條,不該是時尚,也不該是某種“身份標簽”。它,應該是順應身體節律、回應人體真實需求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將一步一步,回到演化起點,回到細胞層級,回到線粒體,重新思考——什么樣的飲食,才是真正適合你的。 常見飲食流派的定義與陷阱:看似合理的食譜,可能都是誤解身體的方式在你探索“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前,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各種流派和理論。這些飲食法往往帶有強烈的“救世主”色彩,聲稱能夠“逆轉代謝”“提升免疫”“恢復年輕”“治療慢性病”。 但如果你從線粒體的代謝負荷與進化背景重新審視,就會發現:任何一種飲食方式走極端,都可能在長期堅持中帶來新的健康風險。 讓我們丟掉大腦中所有的指南,專家意見,老一輩習慣等等,重新審視各種飲食方式: ![]() 1. 傳統膳食指南型飲食(高碳水、低脂、以主食為主)定義:遵循國家或地區制定的膳食指南(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美國MyPlate),以谷類為主食,強調蔬菜水果、蛋白類食物和少量脂肪攝入。 初期優勢: · 跟隨主流人群,易于執行,無論是原材料還是成品都在市場上易于采購,工業化量產的食物在成本上是低廉的; · 對多數人而言為一種“平均值飲食”,無認知區隔和社交障礙; · 有助于降低膽固醇與動物脂肪攝入。 長期問題: · 主食比例過高,給線粒體短時間內帶來電子洪流,血糖反復快速升高,胰島素抵抗風險提升;進而引發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肥胖,2型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疾病; · 精制碳水攝入超出線粒體負荷,導致自由基過量、慢性炎癥; · 缺乏優質脂肪與膽固醇,可能影響神經遞質與荷爾蒙合成。 ![]() 2. 純素飲食(Vegan)定義:完全不攝入動物性來源的食物,包括肉、蛋、奶、蜂蜜等,僅依靠植物性食材獲取全部營養來源。 初期優勢: · 富含植物纖維與抗氧化物; · 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便秘與體重控制; · 通過排除動物脂肪,可短期改善某些代謝指標。 長期問題: 1. 營養缺乏風險廣泛: · 維生素B12、D3、鐵、鋅、鈣、膽堿、EPA/DHA等動物來源微量營養素極難從植物中獲得; · 尤其EPA/DHA(長鏈ω-3脂肪酸)缺乏,將顯著影響大腦功能、神經遞質合成與情緒穩定。 2. 植物抗營養因子的干擾作用: 多數人誤以為“天然即安全”,但許多植物性食材本身含有演化意義上的“自衛性毒素”,以防止被昆蟲與動物攝食。這些抗營養因子包括: · 草酸鹽(Oxalates): 存在于菠菜、甜菜等中,能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顯著降低鈣吸收率,長期可能導致骨質疏松、腎結石; · 植酸(Phytates): 廣泛存在于谷物、堅果、豆類中,抑制鐵、鋅、鎂、鈣等礦物質的吸收; · 單寧(Tannins): 抑制蛋白質消化與鐵吸收,在茶葉、部分豆類中較高; · 凝集素(Lectins)與胰蛋白酶抑制劑(Trypsin inhibitors): 干擾蛋白質分解酶活性,降低植物蛋白的真實可利用度,在黃豆、小麥中濃度較高。 研究表明,在未經過充分發酵、浸泡、烹煮的條件下,素食者對鐵、鋅、鈣的總吸收率比雜食者低30–50%(Hurrell et al., 2003)。 3. 早衰與激素功能下降: · 植物性飲食脂溶性營養素嚴重不足,如維生素K2、A(視黃醇)、膽固醇、共軛亞油酸(CLA),這些均對細胞膜穩定性、激素生成、骨代謝與抗炎功能至關重要; · 體內膽固醇水平過低會削弱性激素(如睪酮、雌激素)、皮質醇與維生素D的合成,導致慢性疲勞、性欲減退、月經不調、認知下降等。 4. 精神健康風險升高: · 多項流行病學研究指出,長期純素飲食者在抑郁、焦慮、雙相障礙患病率上顯著高于雜食人群(Hibbeln et al., 2018;Igwe et al., 2021); · 這與色氨酸—血清素通路受阻、B12缺乏、Omega-3缺失有關,而這些代謝路徑在神經系統穩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 ![]() 3. 原始人飲食(Paleo diet)定義: 模擬史前人類飲食結構,強調不食用谷物、豆類、乳制品、加工食品和精煉糖,只攝入肉類、魚類、蛋類、堅果、水果、蔬菜與根莖類等“狩獵采集時代”可能獲取的食物。 初期優勢: · 排除現代工業食物,尤其是精制碳水、反式脂肪、乳糖與麩質; · 提高蛋白質與脂肪比例,增加飽腹感、穩定血糖; · 富含多種天然食物,有利于減少食物過敏源與免疫反應; · 一些小規模臨床研究顯示其對體重、血壓、胰島素敏感性、肝脂、甘油三酯水平具有改善作用(Otten et al., 2017)。 長期問題與批評: 1. 谷物、豆類、乳制品的完全排除并無統一證據支持: · 大量研究證據表明,全谷物與豆類富含可溶性纖維、抗氧化物、益生元,與心血管健康、腸道菌群多樣性、血糖穩定高度相關; · 長期排除這些食物可能導致B族維生素、鈣、鎂與某些植物多酚攝入下降,反而影響長期代謝穩態(Genoni et al., 2016)。 2. 鈣攝入顯著不足: · 由于原始人飲食排除乳制品,鈣攝入普遍低于推薦值,若未通過骨湯、深綠色蔬菜等充分補充,長期易出現骨密度下降與骨質疏松風險。 3. 腸道菌群多樣性下降: · 一項2019年的隨機交叉研究顯示,Paleo飲食群體的腸道菌群中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種類數和比例下降,而這類菌群與免疫調節和炎癥抑制密切相關(Genoni et al., 2019); · 同時觀察到腸道短鏈脂肪酸(SCFAs)生成能力下降,提示可溶性膳食纖維不足可能損傷微生態穩定性。 4. 心理與社會適應負擔高: · Paleo飲食結構在現代社會中較難持續執行,限制性高、食物準備時間長; · 部分依賴“Paleo加工食品”的人群可能誤入商業陷阱,造成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的反向變異版本,反而與其初衷背道而馳。 5. 目前缺乏大規模長期干預證據: · 多數Paleo研究為短期干預(4周–3個月),未能證實其在數年尺度上的健康獲益或風險; · 目前尚無RCT證據能證明其在心血管事件、癌癥、認知老化等“終點事件”上優于地中海或DASH飲食。 原始人飲食的優勢在于“去工業化”,但其反谷物、反乳制品、反豆類的極端立場,并未被演化生物學與臨床營養學充分證實。在短期體重管理與胰島素控制中可能有效,但在長期代謝健康、微生態調節、骨密度維持與飲食可持續性方面,仍需審慎評估其限制性。 ![]() 4. 純肉飲食(Carnivore diet)定義:完全排除一切植物性食材,僅以肉類、魚類、蛋類、動物內臟為食,強調“零碳水”“無植物毒素”的極簡飲食結構。 初期優勢: · 消除麩質、草酸、植酸等植物抗營養因子,對部分自身免疫、腸道敏感人群帶來顯著改善; · 快速降低胰島素水平、減少炎癥反應,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痤瘡等代謝性疾病; · 蛋白質與脂肪比例高,易產酮、控制饑餓,有利于短期減重。 長期問題: 1. 腎臟代謝負擔增加: · 高蛋白攝入顯著增加腎小球濾過負荷,長期處于蛋白過載狀態,可能誘發高濾過狀態與腎小球硬化風險升高; · 盡管健康人短期內未必有明顯問題,但對腎功能邊緣人群或中老年人來說,可能加速腎功能下降; · 純肉飲食中常見的高嘌呤攝入(尤其是內臟與紅肉)也增加了尿酸負荷、腎結石與痛風風險。 2. 口臭與體味異常: · 酮體代謝產物中的乙酰乙酸、β-羥丁酸、丙酮可通過呼吸與汗液排出,導致明顯口臭(ketone breath)與體味改變,尤其在純脂肪 蛋白結構下更為顯著; · 缺乏植物纖維會使腸道產短鏈脂肪酸的菌群減少,腸道內容物發酵功能失衡,也可能導致體味與便臭增強; · 多個自述報告與Carnivore論壇用戶提到體味腥重、口氣偏甜爛味、排泄物刺鼻等體驗,推測與腸道菌群單一化與膽汁代謝負荷增加有關。 3. 情緒與神經系統波動: · 缺乏植物來源的多酚類、色氨酸前體、鎂、維生素C等關鍵微量元素,可能干擾神經遞質平衡; · 尤其缺乏碳水來源的色氨酸-血清素轉化路徑支持,可能導致情緒低落、焦慮、易怒、睡眠障礙; · 許多用戶在Carnivore Reddit與社群中報告“情緒反復、易怒、注意力不穩”,雖非系統性研究結論,但提示該飲食對神經系統的潛在調節風險。 4. 腸道菌群多樣性嚴重下降: · 研究表明,缺乏可溶性纖維與益生元攝入將導致益生菌群(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量減少; · 短鏈脂肪酸(如丁酸鹽)產量驟降,進而影響腸道屏障完整性、免疫調節與大腦-腸軸功能; · 腸道產氨菌與膽汁耐受菌占比升高,可能導致輕度毒性代謝產物累積。 總結: 純肉飲食是一種高度極端的營養方式,對特定疾病(如自身免疫、腸漏綜合征)可能有短期緩解效果,但長期實施需非常謹慎。 其潛在的腎臟負擔、口氣體味問題、神經遞質失衡、腸道菌群失調等,均不容忽視。 它更像是一種“藥物式飲食”,而不是適合所有人長期維持的基礎飲食結構。 ![]() 5. 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不該被神化的極端策略定義: 生酮飲食是一種極低碳水(通常每日攝入 <50g)、中等蛋白、高脂肪的飲食結構,旨在使身體從糖酵解過渡至酮體代謝狀態。它被視為對抗胰島素抵抗、控制體重、改善神經系統異常的一種“代謝再編程”策略。 短期優勢: · 明顯降低血糖、胰島素與甘油三酯; · 有利于短期減重與控制食欲; · 在癲癇、2型糖尿病、PCOS中有特定治療效應; · 增加清晰感、注意力集中與部分人群的能量穩定性。 長期潛在風險與機制1. 基礎代謝下降、甲狀腺功能抑制長期低碳狀態會下調T3(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影響基礎代謝率(BMR),導致體溫下降、疲倦、減重停滯與情緒波動(Cheng & Blackburn, 2015)。 2. 肝膽代謝壓力上升大量脂肪代謝需依賴肝線粒體功能,部分人會出現ALT、AST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上升,或膽固醇飽和膽汁誘發膽結石(Schugar & Crawford, 2020)。 3. 腸道菌群多樣性下降缺乏可溶性膳食纖維與抗性淀粉,導致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減少,丁酸鹽生成下降,腸道屏障功能受損(Zhang et al., 2013)。 4. 營養素缺乏與酸堿失衡維生素C、鎂、鉀、B族維生素等常年不足,部分人出現低度代謝性酸中毒,骨鈣流失風險上升(Kossoff et al., 2009)。 5. 神經系統與情緒波動長期酮體狀態與睡眠障礙、焦慮、注意力分散、易怒有關。尤其對慢性壓力體質女性影響更明顯(Cervenka et al., 2017)。 總結:生酮飲食作為一種“代謝重啟”的策略,在應對現代高碳水飲食誘發的代謝疾病方面,確實展現出明確而快速的干預效果。大量臨床與代謝研究表明,對于以下幾類人群,生酮飲食可視為一種具有治療潛力的干預方式: · 肥胖與頑固性體重管理困難者:通過顯著降低胰島素水平與食欲中樞活性,打破“碳水—胰島素—脂肪積累”的正反饋循環; · 2型糖尿病與胰島素抵抗患者: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甚至部分患者可實現藥物脫敏; · 高血壓與高血脂患者:改善炎癥與血管內皮功能,調節三酰甘油與HDL-C; · 癲癇患者(尤其兒童難治性癲癇):酮體對神經系統具有穩定膜電位、抗炎與抗氧化效應,是被證實有效的非藥物療法; · 阿爾茨海默癥與認知障礙早期人群:為大腦提供替代性能源,繞過葡萄糖代謝障礙區,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然而,若將生酮飲食從“治療工具”誤用為“日常金科玉律”,尤其對以下健康人群,長期堅持生酮反而可能埋下新的代謝隱患: · 對于體重正常、基礎代謝健康、生活中已有規律控制碳水攝入、血糖波動不劇烈的人群而言,強行長期進入酮體代謝狀態,并非必須; · 這種人為制造的長期“低胰島素 高脂代謝”環境,可能誘發甲狀腺功能下調、月經紊亂、腸道菌群失衡、神經系統易感性上升等問題; · 尤其對女性、慢性壓力體質者、瘦體型或高訓練量者而言,長期過低碳水甚至可能被身體誤判為“饑荒信號”,進而抑制生殖軸、降低免疫活性; · 此外,不少堅持生酮者因忽視微量營養素補充,也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膽結石、肝膽功能負擔上升等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明確: 生酮飲食的核心價值,不在于“永久”,而在于“階段性干預”。它是一個可以重啟線粒體能量代謝模式、逆轉代謝災難的工具,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也不是適合所有階段。 真正的營養智慧,不是尋找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飲食法則,而是訓練自己察覺代謝狀態、識別身體反饋、適時切換能量策略的能力。 ![]() 6. 低碳高蛋白飲食(LCHF)定義: 減少碳水比例,提高蛋白攝入,適當保留脂肪,強調控糖、增肌與控體重。 初期優勢: · 血糖波動小,胰島素負荷低; · 增強飽腹感與肌肉合成,適合運動人群; · 對脂肪肝、代謝綜合征有明顯改善作用。 長期問題: · 高蛋白攝入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尤其在已有基礎疾病人群; · 若蛋白過量超出代謝閾值,部分氨基酸仍轉化為糖原,可能導致血糖反彈; · 碳水過低導致部分人出現神經系統功能下降、焦慮煩躁等癥狀。 我們真正需要的飲食方式: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飲食成為一種“被過度理論化”的生活行為。我們在各種流派中徘徊,從“高碳水膳食指南”到“極端生酮”,從“純素信仰”到“純肉極簡”,每一種似乎都在許諾健康、減重或長壽的通道。但人不是靜態模型,而是一個動態調節的生態系統。因此,飲食不應被絕對化為信仰,而應成為支持身體狀態的工具箱。 在線粒體覺醒系列文章中,能量健康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以線粒體為核心的能量平衡。平衡是關鍵。 一、避免能量超載:讓線粒體“吃得起”首先,我們必須避免過多、過快的能量輸入。當我們攝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遠遠超過線粒體處理能力時,細胞將這些無法完全氧化的底物轉化為脂肪儲存,同時在代謝過程中產生過量自由基。自由基攻擊細胞膜、線粒體、DNA,是慢病、衰老、癌變的始作俑者之一。與此同時,胰島素敏感性下降,代謝靈活性喪失,最終表現為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形成所謂的“代謝綜合征”。 因此,我們需要控制精致碳水、甜點、含糖飲料、高糖水果的攝入頻率與總量,尤其在體力活動少的日常狀態下,應關注升糖指數(GI)與胰島素負荷(IL),將碳水安排在白天活動量大時段,并搭配蛋白質與脂肪緩釋吸收速度。 二、避免長期能量匱乏:讓身體知道“不缺糧”相反,另一極端也值得警惕——讓身體長期處于能量匱乏狀態。線粒體不僅是能量工廠,也是感應營養狀態的“信號中樞”。當長期處于熱量不足、碳水嚴重匱乏狀態時(如極端生酮、盲目節食),身體會啟動“節能模式”:下調基礎代謝率(BMR)、抑制甲狀腺T3水平、減少性激素分泌、關閉排卵與生殖功能。 尤其對女性而言,這種“長期饑荒信號”容易被大腦誤判為環境惡劣,從而演化為閉經、甲低、低體溫、易疲勞等表現。因此,我們需要尊重身體的饑餓感與恢復需求,吃夠真正的食物,尤其是在運動量大或情緒波動時期,切忌長期熱量不足或營養密度不夠。 三、飲食不應成為生活的心理負擔我們還要警惕一種隱性壓力——飲食潔癖導致的生活焦慮。許多堅持純素、生酮、原始人飲食的人,會花費大量時間精心準備食材、查閱成分標簽、計算宏量營養素比例,一旦某天“破戒”,就自責、焦慮,甚至懷疑自我價值。飲食本應服務生活,而不是支配生活。 吃飯是人類進化中最古老、最本能的行為之一,也承擔著情緒調節、社交連接的功能。很多時候,一碗楊枝甘露、一口香蕉配花生醬,不是身體的需求,而是心理的慰藉。在情緒低谷時,適度“破戒”并不會破壞健康,反而有助于重新建立飲食自由與身心連接的信任。 四、支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與韌性我們不該長期攝入單一類型的食物,不論是純素、純肉還是固定不變的“營養粉”。人體健康的一大基礎在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與穩定性。菌群種類越多,適應能力越強,對抗炎癥、合成維生素、制造神經遞質的能力越健全。 我曾經堅持純素多年,幾乎不碰任何動物性食物。在最初階段,我的確體驗到能量輕盈、情緒平穩,但幾年后,當我嘗試重新回到正常飲食時,卻出現了長時間的腹瀉與腹脹反應。起初我以為是食物不潔或腸道過敏,但后續深入學習才明白,這背后的關鍵是腸道菌群的“適應性喪失”。 腸道并不是一根“被動吸收營養的水管”,而是一個復雜的微生態系統,里面棲息著超過100萬億個微生物,構成了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與代謝調節樞紐。不同種類的食物,尤其是植物性與動物性蛋白、脂肪、纖維等,會“喂養”不同的菌群: · 長期純素飲食時,腸道中的細菌逐漸偏向能分解植物多糖(如菊粉、果寡糖)與發酵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丁酸鹽)為主,如雙歧桿菌、擬桿菌屬; · 而處理動物蛋白與脂肪(如膽汁耐受菌、蛋白酶輔助菌)的群落則會因為長時間缺乏底物而逐漸凋亡或失活; · 一旦重新攝入動物性蛋白,由于腸道缺乏相應菌種,就會導致蛋白質發酵異常,產生氨氣、硫化氫等代謝毒素,引發腹瀉、脹氣與腸屏障炎癥。 這就好比一塊田地,若你長期只種植豆科作物,原本適合種植谷類或蔬菜的土壤菌群會逐漸消失,一旦你突然切換作物,土壤生態反而會崩潰,出現“返地力不足”的現象。 因此,菌群的穩定性=多樣性 × 韌性 × 可逆性。 只有保證飲食來源的雜食性、周期性地變換不同食物類型,才能讓腸道菌群保持動態適應力——這不僅關乎消化吸收,也直接影響我們的免疫狀態、神經遞質合成、情緒穩定與認知功能。 90%以上的血清素,其實是在腸道合成的——具體由腸道內分泌系統中的'腸嗜鉻細胞’負責。這些細胞雖不屬于神經系統,但卻通過釋放血清素,影響腸道蠕動、免疫調節與大腦-腸軸的通訊。而腸道菌群雖然不直接合成血清素,卻通過參與色氨酸代謝、調控局部pH值、生成丁酸等代謝信號分子,間接控制著血清素的分泌量與活性,從而影響情緒穩定、焦慮程度與睡眠質量。 所以說,“吃得多樣”,不是營養學上的折中策略,而是微生態穩態的必要條件。你喂養什么菌,身體就成為怎樣的生態。失衡的菌群帶來的是情緒波動、免疫紊亂與代謝障礙,而平衡的菌群,則是我們穩定健康的底層保障。 五、理想飲食的現實解法:在健康與可持續之間找到平衡真正適合現代人的飲食方式,并不存在標準答案。我們要在健康理論的理想性與日常生活的現實性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飲食“中道”。 以下建議并不苛刻,卻非常實用: 1. 選食材:優先選擇有機蔬果、草飼肉、非轉基因糧食,避免農藥、激素、添加劑。 2. 控碳水:減少精致碳水,而非完全杜絕。搭配蛋白與脂肪,控制升糖速度。 3. 飲水干凈:使用凈水器,避免飲用含重金屬與微塑料的瓶裝水。 4. 遠離種子油:如大豆油、玉米油等高度精煉油,替代為初榨橄欖油、牛油果油、椰子油。 5. 清淡烹飪:少用工業調味包與添加劑,控制鹽糖,保護肝腎與腸道屏障。 6. 定期斷食:每月1–2天輕斷食或18:6時間限制進食,給予線粒體與代謝系統重啟空間。 7. 允許破例:享受一餐好吃的蛋糕也許比苛責自己更能讓身體放松、代謝通暢。 8. 保持愉悅:比起完美的營養比例,更重要的是你吃得輕松、心情愉快。 飲食方式不是信仰,而是工具箱在本書中,我們不討論任何宗教飲食教義,也不追捧任何商業營養趨勢。我們只關注一件事:從身體的第一性原理出發,如何理解食物,選擇食物,并讓食物服務于你的人生目標與身體狀態。 · 若你因為長期高碳水飲食引發胰島素抵抗、生理肥胖、慢性炎癥,可用生酮飲食作為一段時間的代謝重啟策略; · 若你因為純肉飲食出現口臭、腎壓、尿酸升高,可適度引入碳水、水果與抗氧化植化素; · 若你是高強度訓練者、健身人群,就該攝入充足碳水與蛋白,支撐肌肉修復與激素調節; · 若你生活久坐、壓力大、運動少,就該更注意能量密度、食物種類,避免脂肪內積與代謝失衡。 沒有任何一種飲食方式可以永遠適用于所有人、所有階段。 你不是某個流派的信徒,你的身體也不是實驗模型。它是一個有情緒、有環境、有周期的能量生態體。飲食方式,是你調節這個生態的工具箱,而不是你活在世界上的規則本身。 · 參考文獻 · Genoni, A., et al. (2016). Paleolithic diet adversely affects gut microbiota, microbially derived SCFAs, and health markers in healthy subjects.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0(8), 902–907. · Genoni, A., Lyons-Wall, P., Lo, J., Devine, A. (2019).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Paleolithic diet on gut microbiota and SCFA production. Nutrients, 11(8), 1805. · Otten, J. et al. (2017). Effects of Paleolithic and control diets o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healthy sedentary humans. Nutrition Journal, 16(1), 1–9. · Hurrell, R. F., & Egli, I. (2003). Iron bioavailability and dietary reference values. ·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8(3), 633S–640S. · Hibbeln, J. R., Northstone, K., Evans, J., & Golding, J. (2018). Vegetarian die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en.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29, 38–44. · Igwe, O. D., & Oloyede, I. O. (2021). Vegetarian diets and men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1–10. · Genoni, A., et al. (2016). Paleolithic diet adversely affects gut microbiota, microbially derived SCFAs, and health markers in healthy subjects.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0(8), 902–907. · Genoni, A., Lyons-Wall, P., Lo, J., Devine, A. (2019).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Paleolithic diet on gut microbiota and SCFA production. Nutrients, 11(8), 1805. · Otten, J. et al. (2017). Effects of Paleolithic and control diets o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healthy sedentary humans. Nutrition Journal, 16(1), 1–9. · Cheng, F., & Blackburn, G. L. (2015). Changes in thyroid hormone levels during weight loss induced by low-calorie diets. Obesity (Silver Spring), 23(4), 743–748. https:///10.1002/oby.21024 · Schugar, R. C., & Crawford, P. A. (2020). Low-carbohydrate ketogenic diets, glucose homeostasis,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 Metabolic Care, 23(4), 294–300. https:///10.1097/MCO.0000000000000654 · Zhang, C., et al. (2013). Structural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life-long calorie-restricted mi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4, 2163. https:///10.1038/ncomms3163 · Kossoff, E. H., et al. (2009). Optimal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hildren receiving the ketogenic diet: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Ketogenic Diet Study Group. Epilepsia, 50(2), 304–317. https:///10.1111/j.1528-1167.2008.01765.x · Cervenka, M. C., et al. (2017). The ketogenic diet for the treatment of mood disorders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 review.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30(6), 409–414. https:///10.1097/YCO.0000000000000350 |
|
來自: Tomsp360lib > 《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