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不少學校陷入了管理的“冰火兩重天”境地:一邊是制度貼滿墻、考核表格堆成山,教師卻抱怨“被規則捆住了手”,青年教師找不到成長方向,資深教師漸漸“躺平”;另一邊是學生對校園生活缺乏熱情,家長與學校各執一詞,校長疲于調解矛盾卻收效甚微。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在于管理中“情感溫度”的缺失——只靠制度約束的管理,就像沒有潤滑劑的齒輪,看似精準卻難持久。真正的高情商校長,懂得在規則與人性之間找到平衡,用情感的力量激活管理效能,其治校之路往往呈現三重遞進的境界。 ![]() 第一重: 以情聚人,筑牢信任基石 管理的起點不是制定規則,而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高情商校長的第一步,是讓師生感受到“被看見、被理解”。 傾聽要俯下身子。他們不會把“聽取意見”停留在每周例會的固定環節,而是常在課間走進教室聽學生閑聊,在辦公室和教師聊備課的難處,甚至在食堂和后勤師傅聊食材采購的細節。這種“非正式傾聽”能捕捉到制度表格里看不到的真實需求——比如年輕教師吐槽“公開課壓力太大”,背后可能是缺乏經驗指導的焦慮;學生說“作業太多”,或許是對重復訓練的抵觸。只有聽進這些“弦外之音”,管理才能真正觸達痛點。 共情要落到實處。面對教師因家人重病請假的申請,高情商校長不會只說“按規定辦”,而是主動協調課表、發動同事幫忙代課,甚至帶著工會成員上門探望;遇到學生因考試失利情緒崩潰,他們不會講“要堅強”的大道理,而是分享自己求學時的挫折經歷,再幫學生分析試卷找到突破口。這種“理解+行動”的共情,比任何表彰都更能暖人心。 包容要留出空間。青年教師初次上公開課搞砸了,他們不會當眾批評,而是課后一起復盤:“這個環節的設計很有想法,如果調整一下節奏會更好”;學生在活動中不小心損壞了器材,他們不會急于追責,而是引導學生思考“下次如何避免”。允許犯錯的校園,才能讓師生卸下防備,敢于嘗試、愿意成長。 ![]() 第二重: 系統賦能,激活成長生態 當信任的基石筑牢,管理就要從“個體關懷”升級為“系統支撐”,讓每個角色都能在校園里找到成長的路徑。 給教師搭梯子而非壓擔子。高情商校長深知,教師的“躺平”往往源于“看不到希望”。他們會為青年教師配備“雙導師”——一位教教學技巧,一位帶班級管理;給中年教師設立“創新工作室”,允許用30%的工作時間嘗試教學改革;請退休教師組建“經驗分享團”,讓老教師的智慧有傳承的渠道。這種“分層賦能”讓每個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長坐標,而非在統一的考核標準下“被淘汰”。 讓學生成為校園的主人。他們不會把“培養學生”簡化為“提高成績”,而是搭建多元成長平臺:讓學生自主策劃科技節,在預算、協調中學會責任擔當;成立“校園提案委員會”,學生提出的“增設自習室吊燈”“優化食堂菜單”等建議,能得到明確的反饋和落實。當學生發現“自己的想法能改變校園”,對學校的情感自然從“被動服從”轉為“主動投入”。 拉家長進“朋友圈”而非“對立面”。高情商校長會定期舉辦“家長開放日”,但不只是讓家長看公開課,而是邀請他們參與“午餐陪餐”“課間值班”,親身體驗學校的日常運轉;成立“家校共育委員會”,讓家長代表參與校服采購、研學路線設計等決策。當家長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就會理解學校的難處,比如“作業量”的爭議,往往在共同制定“分層作業標準”后迎刃而解。 ![]() 第三重: 價值共生,成就彼此卓越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讓“遵守規則”變成“守護共同價值”,讓校園里的每個人都能在成長中實現自我認同。 制度要帶著溫度落地。高情商校長制定考勤制度時,會加入“彈性調休”條款:教師若加班批改試卷到深夜,次日可晚到1小時;設計學生獎懲機制時,會規定“處分前必須傾聽辯解”“進步獎比名次獎更重要”。這些細節讓師生明白,制度不是為了約束,而是為了守護公平與成長。久而久之,教師會主動提前到校備課,學生能自覺遵守紀律,因為他們認同“這樣做對大家都好”。 雙向滋養形成良性循環。他們會定期召開“校長信箱回復會”,對學生提出的“增設心理輔導課”、教師建議的“減少非教學會議”等問題,逐條反饋落實進度;而當校長在教師大會上坦言“近期學校經費緊張,可能要暫緩設備更新”時,教師們反而會主動提出“我們可以先用舊設備,把錢省給學生買圖書”。這種“管理者尊重被管理者,被管理者體諒管理者”的雙向奔赴,讓校園充滿生長的力量。 價值引領照亮方向。在教師大會上,他們不講“升學率要達標”,而是談“我們要培養眼里有光的學生”;在開學典禮上,不說“要考出好成績”,而是講“希望你們在這里找到一生熱愛的事”。這種對教育本質的堅守,會轉化為教師備課的認真、學生求知的熱情。當“誠信、堅韌、創新”這些詞不再是墻上的標語,而是師生日常的行為準則,學校便真正成為了孕育卓越的土壤。 ![]() 高情商校長的治校之道,說到底是“以心換心”的藝術。從傾聽共情到系統賦能,再到價值共生,每一步都離不開對“人”的尊重。當管理不再是“你管我聽”的單向約束,而是“我們一起變好”的共同追求,教師自然會主動成長,學生自然會熱愛校園,家長自然會全力配合。這或許就是教育管理的終極答案:好的管理,能讓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能看見自己的價值,找到前行的力量。 各位校長不知您的管理到了那一重? 每期一語 如果我們的教育注意到人有情感、人有差異、人有潛能,我們尊重情感、善待差異、釋放潛能,就能更好地實現教育價值。-----————————————馮恩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