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為師,悉心交流!敬請關(guān)注收藏“大成國學(xué)堂”!
(續(xù)上)
厙(Shè):厙姓源自北周厙狄氏所改之姓。
聶:春秋時,齊丁公將其支庶子孫封于聶邑(今山東茌平西),建立聶國,為齊國附庸。其后世子孫以國名為姓,遂形成聶姓。
晁:源于姬姓。古代“朝”與“晁”相通,皆具早晨之意,故而在姓中“朝”亦寫作“晁”。周朝之時,景王之子王子朝的子孫以朝為姓,亦稱“晁”氏。

勾:又可寫作“句”。其姓最早現(xiàn)于《山海經(jīng)》:“困民之國,勾姓”。《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云:“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可為姓氏起源之佐證。
敖(áo):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其師名為大敖,亦有寫作太敖者,他的后代以祖上之名作為姓氏,遂形成敖姓。
融:融姓可追溯至上古,乃顓頊高陽氏之后裔。
冷:冷姓由泠姓更改而來。
訾:周朝之時存有訾邑(今河南鞏縣西南),居住于此地之人有的便以地名為姓。
辛:辛姓源自姒姓。

闞:闞姓源于姜姓。
那(Nā):商朝君王武丁之裔孫至那地(今湖北荊門東南)定居,由此形成那姓。
簡:春秋之際,晉國大夫狐鞫居乃是周文王之后裔,其被封于續(xù),逝后謚號為簡。
饒:饒姓一支可溯源至姜姓。
空:空姓乃是由復(fù)姓空同、空桑、空相之類省文演變而成。
曾:曾參乃春秋時之魯國人,且為孔子的得意門徒。
毋:毋姓萌生于上古,堯之屬下毋句創(chuàng)制出樂器罄,其即為毋姓之始祖。
沙:炎帝為部落首領(lǐng)時,其屬下有夙沙氏,其后世子孫省文而得沙氏。
乜(Niè):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大夫之采邑在乜城,其后人遂將采邑之名當(dāng)作了姓。
養(yǎng):春秋之時,吳國公子掩余、燭庸逃往楚國,楚王將養(yǎng)地(今河南境內(nèi))分封予他們,其后其子孫后代便以祖上之封地名“養(yǎng)”作為姓。
鞠:鞠姓源自姬姓,周始祖棄有一支孫名為陶,其出生時手心之紋仿若“鞠”字之形,故而取名鞠陶,他的后世子孫遂以鞠作為自家姓氏。
須:須姓源于風(fēng)姓,乃太昊伏羲氏之后裔,春秋時期有風(fēng)姓之國名曰須句國,該國之國民則稱須句氏,其后改為須氏。

豐:春秋之時,鄭穆公之子豐,于鄭僖公時任大夫,他的孫子便以其名“豐”作為姓氏,而稱豐施、豐卷,其后他們的子孫亦隨之姓豐。《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載:“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夔乃與豐相關(guān)之古國,可為此姓之旁證。
巢:堯為帝時,有大臣巢父常居于山中,以樹為巢,故稱之為有巢氏。禹帝時曾封有巢氏之后裔建立巢國(今安徽境內(nèi))。于夏、商、周三代,巢國世代皆為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剿滅巢國,巢國后代公族遂以原國名作為姓氏。
關(guān):夏朝時,夏桀為一荒淫暴君,有位叫關(guān)龍逢之賢臣曾予以勸諫,結(jié)果遭處死,關(guān)龍逢之后代遂姓關(guān)。
蒯(Kuǎi):商朝時存蒯國(于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其國之人其后以國名作為姓氏。
相:夏朝有一帝王名曰相,其后裔支庶子孫,有的便以祖上之名作為姓氏。
查:查姓源自姜姓,乃炎帝后裔。

後:後姓出自太昊氏,為上古東夷部族首領(lǐng)太昊之孫子後照之后代。
荊:西周初年,荊君有庶出子孫則以原國號作為姓氏。
紅:紅姓出自熊姓。
游: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名偃,字子游,他的孫子以祖父之字作為姓氏。
竺:漢代時,有樅陽人竹晏改“竹”為“竺”,其后世子孫即沿用竺姓。
權(quán):商武帝武丁之后人被封于權(quán)地(今湖北境內(nèi)),其后代以國為姓氏。
逯:秦國公族大夫有人受封于逯邑(今陜西境內(nèi)),其后世子孫以地為姓。
蓋(Gě):春秋時期公族大夫受封于蓋邑(今山東沂水縣西北),后代子孫就以地為姓。
益:伯益乃秦國之始祖,其支庶子孫中有人以祖上之名作為自身之姓。

桓:其源可溯至上古,黃帝時有大臣桓常,彼即為桓姓之始祖。
公:出自姬姓。
萬俟:東晉之時,鮮卑族之萬俟部落隨拓跋氏,其部落族人遂以“萬俟”為姓。
司馬:相傳帝少昊始置司馬一職,以掌軍政。
上官:春秋之際,楚莊王幼子名曰子蘭,任上官大夫。子蘭之子孫便以地名而命姓。《左傳·宣公十二年》有云:“楚莊王以若敖氏之族殺陽令終與其弟完及佗與晉師戰(zhàn)而死,無后,遂縣陳,使穿封戌為陳公。”此可為上官姓之旁證。
歐陽:蹄獲封于烏程歐余山之南面,被稱作歐陽亭侯,他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而命姓。
夏侯:杞簡公之弟弟被稱作夏侯,他的子孫于是以“夏侯”為姓。“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成親王永瑆百家姓》
永瑆(1752-1823),清代書法家。字鏡泉,號少廠。清乾隆皇帝(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十一子,封成親王,謚曰哲。嘉慶年間為軍機(jī)處行走。因皇太后賜陸機(jī)《平復(fù)帖》,又號詒晉齋主人。

清朝乃是延續(xù)長達(dá) 267 年之久的王朝,然而在這悠悠 267 載歲月間,誠然未曾涌現(xiàn)出一位能真正堪稱書法大家之人,畢竟眾人皆公認(rèn)“子昂之后無大家”之語,趙子昂實乃 800 年來無人可逾越之書法巨匠。
但清朝亦涌現(xiàn)出諸多杰出的書法家,諸如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等,此四位書法家素有“清四家”之美譽。此外,尚有康熙、梁同書、成親王永瑆等書法名流。
于上述所列舉之清朝書法名家當(dāng)中,若論及書法水準(zhǔn)之高下,永瑆未必居首,然而若論及優(yōu)美程度與大眾認(rèn)可度,那首選無疑當(dāng)屬永瑆。倘若不信,且觀永瑆之書法行書作品《百家姓》便知。
永瑆雖身為王爺,卻對書法癡迷至極,精研書法之道,其書法造詣高深,竟能超越清朝而直抵晉唐。在他那《百家姓》書法作品之中,我們分明可察其書法蘊含“二王”書法之筆法,其行書灑脫飄逸,八面出鋒直逼“二王”。
永瑆自幼酷愛書法藝術(shù)。幾十年的刻苦臨池,加上他得天獨厚的條件,得窺內(nèi)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書名重一時。永瑆楷書學(xué)趙孟頫、歐陽詢,小楷出入晉、唐,其書法用筆俊逸,結(jié)體疏朗,風(fēng)格典雅。行草書亦縱逸深厚,頗具風(fēng)采。博涉諸家,兼工各體,與劉墉、翁方綱、鐵保并稱清中期四大書家。嘉慶九年( 1804 ),上諭稱:“朕兄成親王自幼專精書法,深得古人用筆之意。博涉諸家,兼工各體,數(shù)十年臨池?zé)o間,近日朝臣文字之工書者,罕出其右。”

對其書法的評價,有楊翰《息柯雜著》謂:“王得窺內(nèi)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書法大備如是,大抵皆從帖中問津,未深究古碑耳。”(清)禮親王昭梿《嘯亭雜錄》謂:“永瑆幼時握筆,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趙文敏,又嘗見康熙時內(nèi)監(jiān)。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用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故王廣推其語,作撥燈法。”又說:“永瑆名重一時,士大夫得片紙只字,重若珍寶。論者謂國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息柯雜著》又謂:“詒晉齋書,素未究心,但知其從趙承旨上溯歐陽率更,雖偶涉諸家,終不離兩家宗旨。集卷隨手雜臨,竟有脫盡町畦,不似本家筆意者。篆、隸亦有法度,蓋書非一時,臨非一家,不甚經(jīng)意,而精神所寄,一一渾足,此無意勝于有意也。”

善收藏。著有《詒晉齋詩文集》及《續(xù)集》、《隨筆》、《倉龍集》等。《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有傳。永瑆作為皇族,其書法的成就也得益于眼界寬、收藏廣。
在這原本未現(xiàn)大書法家之時代,清朝之成親王永瑆的書法總令人津津樂道,亦為當(dāng)下傳播較廣,于當(dāng)代仍具巨大影響力之一位書法家。能揮就《百家姓》這般高水準(zhǔn)之書法作品,著實令人贊嘆不已,言此作乃清朝書法界之天花板亦毫不為過!《宣和書譜》有云:“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永瑆之書法,亦有此等神韻。
《百家姓》毋庸置疑乃一幅行書書法之佳作,著實值得我們悉心品味。
(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