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君 一個家,興旺發達還是走向衰敗,離不開子孫后代的傳承。 家中出現這3種信號,是老天在提示你,子女會有出息。 家庭和睦,子女獨立 《戰國策》有言: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愛,都是為了長久的相伴; 唯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為了體面的分離。 馮驥才與兒子馮寬,始終像朋友一樣相處。 他曾說,對孩子的世界“不打擾,不闖入,不指手畫腳”。 馮寬七八歲時愛上踢球,每天晚飯后,馮驥才都會陪他踢一會兒。 隨著馮寬的成長,馮驥才與他相處時,盡量不向他講道理,只是把道理作為一種體會來表達。 馮驥才在書店買書時,常常會挑選幾本馮寬喜歡的書,回家后只往他桌上一放,并不強制讓孩子閱讀。 在父親的尊重下,馮寬自小就很懂事。 他怕打擾父親寫作,從不把同學領到狹小的家里來玩。 也沒有翻動過父親桌上的任何一片寫字的紙,對別人的東西也從不好奇覬覦。 上初中后,馮寬就開始用自己平時攢的零花錢和壓歲錢繳納學費。 馮驥才問他為什么這樣做時,他說:“我要像爸爸那樣,一切都靠自己。” 這讓馮驥才對兒子肅然起敬,并意識到兒子已經長大,有了獨立的人格。 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和睦的家庭。 父母尊重兒女的意見,留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來自家庭的信心,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最硬的底氣。 家風優良,子女爭氣 曾國藩雖為重臣,從不買田、置屋、積錢留給子孫。 他常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span> 他不讓孩子跟隨他到城市,而是讓他們住在鄉下老家,勤儉自持,習慣于勞苦。 同治二年,曾紀澤與家人乘船去金陵投奔父親。 曾國藩寫信告誡他一路上不掛大帥旗,不驚動地方長官。 又一年,曾紀澤赴長沙參加科舉考試,曾國藩又告誡他不許和考官疏通,全憑自己本事。 在這樣的家風影響下,其子女大多成才。 曾紀澤自學英文,成為著名外交家。 除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成功收復了大片領土。 曾紀鴻專注于學術研究,編寫出《對數評解》《圓率考真圖解》等專著。 同時還精通天文、地理等各種學問,成為近代著名的數學家。 家風里,藏著一個家庭的底蘊。 好的家風,父母能夠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吃苦上進。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兒女必然平步青云。 家人互助,子女善心 《周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良的人,眼下看似吃虧,未來卻福澤深厚,甚至可以惠及子孫。 梁曉聲父母身體不好,還有一個患有精神病的哥哥。 妻子焦丹毫不介意,婚后主動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 梁曉聲的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下崗后,焦丹作為長嫂經常跑郵局給他們寄錢。 兒子梁爽出生后,不影響梁曉聲寫作,她做完飯就抱著兒子去院子里轉悠,在家里說話也盡量壓低聲音。 梁曉聲能夠安心創作,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他們的家庭也充滿了溫暖和愛意。 兒子梁爽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從小就孝順懂事、心地善良。 他從北京聯合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后,順利進入一家知名高科技公司上班。 不僅把工資給父母錢補貼家用,還會幫助母親關照叔叔姑姑。 一個家里,父母不動聲色的善良,兒女就會潛移默化的感恩。 家人之間能夠相互關照,孩子長大以后,也會行善助人。 文末點亮小紅心,鼓勵下儒風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