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順正 首發自:《太空探索》 在2024年7月初,有報道稱美海軍確認了空射型“標準”-6導彈(代號AIM-174B)已開始作戰部署。在“環太平洋2024”演習期間,F/A-18E/F戰斗攻擊機展示了空射型“標準”-6導彈,其中陸地機場1架F/A-18E、“卡爾·文森”號航母1架F/A-18E均被拍到掛載有空射型“標準”-6導彈。 功能齊全的“標準”-6 “標準”-6導彈(SM-6),全稱為標準增程主動導彈(Standard Extended Range Active Missile),由美國雷錫恩公司研制,是標準導彈家族中的成員之一,也是美海軍一體化防空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SM-6導彈在SM-2 BlockIV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綜合應用了標準系列導彈和AIM-120C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成熟技術,縮短了研發周期,節省了研制和生產成本。在彈體結構上,SM-6導彈與SM-2 BlockIVB導彈基本一致,且均采用了高強度的碳纖維/環氧納米復合材料彈體結構;在動力系統上,直接裝備了 SM-2 BlockIV導彈的Mk72固體火箭助推器和Mk104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在戰斗部系統上,采用了標準系列導彈通用的Mk125高爆破片殺傷戰斗部。而在制導控制系統上,采用了AIM-120C導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取代了標準系列導彈的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并引入了先進的數字化信號處理技術和協同作戰軟件。 同時,SM-6導彈應用了雙向武器數據鏈技術,載艦通過S波段上行數據鏈完成對導彈中段指令制導,導彈通過下行數據鏈向載艦反饋導彈狀態和工作情況,實現導彈從發射到命中的全過程回路控制。在導彈發射后,載艦通過數據鏈路而不是艦載雷達截獲并跟蹤導彈,可以有效節約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資源。在導彈飛行過程中,導彈可以依據載艦上行的數據,并結合彈載慣導信息解算飛行參數,也可按照載艦上行的制導指令飛行,極大提高了制導控制的靈活性和制導精度。而且載艦能夠根據導彈回傳的狀態和工作情況,結合載艦雷達和艦上各類傳感器的觀測,實時完成殺傷效果評估,提高武器決策和使用效率。 SM-6基本型彈長6.55米,一級彈徑0.533米,二級彈徑0.343米,翼展1.57米,導彈質1500千克;采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飛行高度33千米,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3.5,最大射程370千米;采用慣導+中段指令修正+末段主動雷達/半主動雷達的組合制導體制,主要作戰目標為各種固定翼和旋翼飛機、無人機及反艦導彈,于2013 年 3 月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另外,SM-6導彈的研制采取了螺旋式發展策略,先發展基本型,再逐步提升各項性能,以滿足不同作戰任務的需求,賦予導彈新的作戰能力。其功能從攔截飛機、無人機和反艦導彈,逐步實現超視距防空作戰,并向對陸和對海打擊以及海基末段彈道導彈防御拓展。時至今日,SM-6除基本型外,還發展出SM-6 BlockI、SM-6 BlockIA、SM-6 DualI/II等衍生型號,具備超視距防空、末段反導和反艦等作戰能力。目前正在研制攔截高超聲速目標的改進型BlockIB導彈,計劃于2025年部署。 重獲遠程航空截擊能力 冷戰結束后,隨著F-14戰斗機和AIM-54“不死鳥”退役,美海軍航母編隊失去了遠程航空截擊能力。在大國競爭背景下,美海軍認為在與中、俄等國家的對抗過程中,其航母編隊將面臨反艦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等遠程攻擊武器的威脅;同時,F/A-18E/F、F-35C等艦載機作戰半徑偏小,美海軍海上空中優勢面臨嚴峻挑戰。 為此,美海軍一方面快速研制MQ-25無人加油機、F/A-18E/F保形油箱,提升F/A-18E/F等艦載機作戰半徑;另一方面持續推動SM-6防空導彈上艦載機的改進論證和驗證,提升艦載機的攻擊距離,雙管齊下,擴展航母編隊空中攻防作戰范圍。 2018年,美國海軍宣布將為F/A-18E/F升級隱身性能更強的機背保形油箱。升級保形油箱后,F/A-18E/F可以讓出翼下兩個掛點配裝武器。據外刊報道,美國海軍當時已經計劃在這兩個掛點配裝空射型SM-6導彈。2021年4月,美國《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網站發布的照片顯示:一架美海軍F/A-18E/F戰斗機在左側機翼下,掛裝1枚去掉了固體火箭助推器的SM-6導彈進行試飛。 據推測,在性能上空射型SM-6導彈與艦空型SM-6導彈基本一致,由于去掉了助推器所以彈體長度縮短到了4.8米左右,但是借助F-18E/F這樣的飛行平臺其射程將增加到400千米以上。 無疑,空射型SM-6導彈如果形成了戰斗力那么對于美軍將具有重大意義。首先美軍航母戰斗群將重新具備遠程航空截擊能力。根據情報分析,在掛載4枚空射型SM-6導彈的條件下,攜帶保形油箱的F/A-18F戰斗機作戰半徑超過800千米,加上導彈400千米以上的射程,其防空反導防御圈擴大至1200千米以上,通過優化部署,可進一步增加航母編隊的防御層,提高航母編隊的生存能力。而且這樣的組合也可以主動攻擊敵方掛載了反艦巡航導彈的載機(尤其是大型飛機),在其進入發射陣位之前就將其消滅,做到“射殺弓箭手”。 其次,SM-6 DualI/II具備反彈道導彈能力,因此空射型SM-6也可能保留了這種能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空射型SM-6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將這種末端防御的覆蓋范圍擴大到比目前水面作戰艦艇所能提供的更遠的地方,將一些過去照顧不到的目標也納入末端導彈防御保護傘。 同時,SM-6 BlockIA 導彈加裝了 GPS 制導模塊,具備攻擊陸地固定目標和海上移動目標的能力。因此空射型SM-6也可能化身“多面手”,既能防御空中目標,也能攻擊陸地固定目標和海上移動目標,增加作戰靈活性。 另外在未來,如果具備攔截高超聲速目標能力的SM-6 BlockIB導彈研制成功,那么空射型SM-6或許也將具備此類能力,這對于削弱敵方吸氣式反艦高超聲速巡航導彈的威脅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