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項學 流淌了2500多年的京杭大運河,經歷了無數個朝代的起起落落,閱盡祖國南北1794公里的山山水水,給后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產。在那些被人們驚羨贊嘆的無數景致中,嘉興的分水墩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景觀。 ![]()
分水墩,顧名思義,就是分流。這在大運河上是唯一的一處,它可以和靈渠的鏵嘴、都江堰的魚嘴媲美。正是因為它,使得嘉興城成為唯一的京杭大運河夾城而過的城市。 站在嘉興城北的北麗橋上,極目東望,就可以看到兩百多米外的分水墩。在地圖上看到這個名字時,我想著它就是一個墩子,或一個柱子,會不會就像家鄉的中流砥柱那樣呢?到這里才看清楚,它既像一座橄欖形的迷你小島,又像一艘停泊在河中央的大船,猛一看,還有點像整修后的橘子洲頭。 ![]()
為什么要在這里修一個分水墩,把運河水分開,肯定不只是為了讓分開的那一段繞城而過形成運河夾城的美麗景觀。修筑分水墩的主要目的還是分流上流來水,調節水勢。隋代江南運河開通后,成為浙北地區的干河,大水常從運河行洪,再加上北麗橋一帶河道比較狹窄,水流到這里就變得比較湍急,容易造成翻船事故。當地就在這里修筑了分水墩來分流河水,讓主流經杉青閘端平橋向北流經北麗橋,東南支流秀水則繞城連接濠河與西南湖,從而減緩水流速度。 分水墩的一段建有分水亭,站在亭中,可以看到一個碼頭。正好有一艘游船從碼頭上駛出,我不失時機地把它攝入屏中,留下了現在運河旅游業的發展印記。 ![]()
分水墩中間有一座水天庵。我沿著水天庵走了一圈,兩邊高墻聳立,前后門緊鎖,看不到一絲里面的動向,只發現兩邊墻壁上打滿了加固的鉚釘,看來已經很久沒有開放了,但那紅底黃字的“水天庵”三個大字似乎還在訴說著當年這里秀水分流、水天一色的景色,那精美的木雕窗格似乎還在回憶著當年絡繹不絕的虔誠香客。 據嘉興府志記載,唐代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有位高僧路經此地,夜泊于水墩之畔。高僧獨坐船頭,仰望皓月當空,突見一條黃色巨蟒昂首向高僧點頭。高僧隨即許愿,請退避,我超度你。于是,高僧化緣募捐,修建寺廟于水墩之上,名為黃龍寺。因水墩有“水流源歸海,月落不離天”之勢,以后又改稱水天庵。 ![]()
連接分水墩與運河岸邊的是一座單拱石橋,和其他江南水鄉的橋一樣,橋拱兩邊也有一副對聯,鏡頭拉近,還可以看清字跡,“東接鉏河匯三店,西靠蘆席引兩水。”雖然從對聯看對的不太工,但還是說明了分水墩的分流作用。 我站在這座稱為上水墩的拱橋上,看著運河在這個三岔口分流的情景,看著這個當年因匯集販賣蘆席而名的蘆席匯,已經沿河形成了幾條繁華的商業街。我也在想,當年的輪船行走到這里,人們也許站在船上,像我一樣,驚嘆著分水墩的壯觀! 嘉興分水墩 張項學 京邑啟帆追夢流,幾回蔥翠過清眸。 一墩長臥媲魚嘴,二水中分環秀州。 橋拱圓波明月岸,影懸平鏡白云樓。 舟行千里臨安近,桂棹卻停看未休。 2025/08/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