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郢都評論|“三維活化”,用創(chuàng)新照亮荊州非遺復興之路 文/圖 張衛(wèi)平 當馬山民歌的悠揚調子,從校園的教室里飄出,當楚繡的鳳鳥紋樣躍上現代發(fā)飾,當郢城泥陶的窯火點燃鄉(xiāng)村旅游熱潮之時,荊州這座承載著楚文化千年基因的古都,正以一場非遺的“三維活化”實踐,打破傳統與現代的壁壘,讓沉睡的文化遺產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荊州區(qū)非遺保護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其系統性的“活化”思維,即以守正固本為根,以創(chuàng)新融合為翼,以賦能惠民為果。這三重維度相互支撐,共同構建了一個可持續(xù)的文化傳承生態(tài)系統。 ![]() 守正固本,是活化的根基。面對馬山民歌“人亡藝絕”的傳承危機,荊州區(qū)沒有選擇簡單博物館式的保存,而是深入推進的“非遺進校園”工程,讓馬山民歌走進校園、融入課堂。當孩子們清脆的歌聲唱響《喇叭調》時,不僅是非遺技藝的傳授,更是文化基因的播種。近年來,他們在八所中小學培養(yǎng)了600多名“小小傳唱人”。非遺“從娃娃抓起”,從根本上解決了傳承的斷層問題,使民俗文化的命脈得以活化和延續(xù)。 創(chuàng)新融合,是活化的引擎。在荊州區(qū),非遺不再是被封存的“文物”,而是可佩戴、可使用、可傳播的生活元素。被譽為“荊州刺繡的活字典”的民間刺繡傳承人汪宣珍,在開展線下培訓的同時,還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直播刺繡過程,單場觀看量經常達到一兩萬人次。其女李辰婷作為新一代傳承人,既深研傳統紋樣,又融入現代審美,以“楚地有禮”為理念,將楚繡元素巧妙運用于發(fā)飾、服飾和家居用品,推動了非遺產品走進人們日常生活。這種創(chuàng)新不是簡單的融合,而是對傳統文化內核的深度理解后的現代轉譯。 賦能惠民,是活化的落腳點。當非遺成為“促進共富的活資產”,保護便不再是政府的單向投入,而是形成了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環(huán)。金家窖·驛的郢城泥陶帶動鄉(xiāng)村旅游增收,楚繡、漢繡和民間刺繡幫助留守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yè),皮條鱔魚、荊州魚糕等非遺美食持續(xù)吸引游客。荊州區(qū)深化“保護——創(chuàng)新——賦能”的模式,加快建設集傳承、創(chuàng)作、銷售、體驗于一體的非遺綜合體,推動非遺從“被保護”走向“可持續(xù)”,從“活起來”邁向“火起來”,讓文化保護與經濟發(fā)展實現了同頻共振。 ![]() 在金家窖·驛,外國游客深度參與郢城泥陶制作 荊州區(qū)的非遺傳承的實踐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文化遺產的真正生命力,不在于被小心翼翼地供奉,而在于融入時代的浪潮,成為生活的一個部分。楚文化之所以能穿越三千年時空至今熠熠生輝,正是因為它始終在與時俱進地融入每個時代的生活。今天的“三維活化”,正是這種文化精神的當代體現。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完全有能力在當代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傳承創(chuàng)新中綻放新的光芒。荊州市“活化楚都”的文化潤城工程,其意義遠超非遺保護的本身。它正在重塑荊州的文化身份,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荊州樣本”,更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文化動能。當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如此水乳交融,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成功的文化保護實踐,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 我們期待,荊州區(qū)非遺文化的活化探索,能為全市各地提供可供借鑒的路徑與樣本,讓更多的文化遺產在活化中重生,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最終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促進文旅產業(yè)升級、豐富人民生活的寶貴資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