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錢幣是中國機制幣收藏中非常著名且珍貴的品種。我們來詳細解析一下它的鑄造背景、參數特征和收藏價值。 一、鑄造背景 這枚錢幣的誕生背景相當復雜,涉及民國初年的貨幣改革與國際政治。 1. 貨幣改革需求: 民國成立后,幣制混亂,銀兩、銀元、銅元和各種紙幣并行,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孫中山先生早有“廢兩改元”、統一幣制的構想。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1928年(民國十七年)開始著手推行這一改革,需要設計新國幣(銀元)以取代舊的“袁大頭”和“孫小頭”等。 2. 國際邀請設計: 為彰顯新國家的氣象并與國際接軌,國民政府決定聘請外國雕刻師設計新國幣模具。當時世界上頂尖的造幣廠如意大利羅馬造幣廠、英國伯明翰造幣廠(喜敦造幣廠)、美國費城造幣廠、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日本大阪造幣廠等都受邀提交了設計稿和試鑄樣幣。 3. 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的雕刻師是普拉特(Richard Placht )的作品。 普拉特也是“民國十六年孫像中山陵銀幣”的雕刻師,并與著名銀行家收藏家耿愛德保持有兩人之間的通信,所試制的各式面額的銀幣得到確認,也是五國中唯一提供有輔幣“半元,貳角,壹角”樣幣的一方。 其正面孫中山側面像栩栩如生,藝術性極高,背面是雙桅三帆船航行于海上,寓意“揚帆出海,前途光明”。 4. 未被采用: 最終,國民政府選定了日本大阪造幣廠 設計(或參與修改)的版本,也就是后來大量鑄造發行的“民國十八年三帆船”銀元。意大利、美國、英國等提供的設計均落選,因此這些外國版都只停留在試鑄樣幣(Pattern Coin) 階段,并未正式發行。 5. 銅樣幣有可能存在: 在正式鑄造銀幣之前,造幣廠通常會先用 softer metal(較軟的金屬)如銅、鉛、錫等試打模具,以檢查模具效果、圖案壓力和細節。這就是“銅樣幣”的由來。它們是造幣過程中的試機品,數量比銀質樣幣更為稀少。 總結背景: 這是一枚由奧地利設計師為民國政府貨幣改革競賽而設計的未采用稿試鑄樣幣,它見證了那段歷史,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參數特征 · 幣名:“民國十八年孫中山像背帆船壹角”銀幣(奧地利版,它是唯一有“半元,貳角,壹角”輔幣樣幣的呈樣者)及銅樣幣。 · 年份:民國十八年(1929年) · 面值:壹角(為銀輔幣,主幣為一元) · 材質: · 正式試鑄樣幣為銀質(含銀量符合當時標準) · 試機幣為紅銅。 · 重量與直徑: 此種幣我藏有銀,銅幣各一枚,真偽存疑。本文展示僅為文章增添圖例所需,不以誤為引導(因太為珍貴,無另外真幣實樣,只能以手中物品暫代)。 這枚銀質直徑19.4mm厚度1.0mm重 2.81克。背逆45o ![]() ![]() ![]() 銅質直徑 18.8mm厚1.0mm,重2.39g。 ![]() ![]() ![]() 觀所藏鑄品鐫刻精制,壓力足夠,包漿自然。假為贗品也實屬不易!從圖文及鑄品特征看應是同模所鑄。 · 正面: · 中心為孫中山先生側面肖像,面容深邃,表情威嚴,細節精美。 · 上緣鐫刻“中華民國十八年”字樣。 · 背面: · 中心為一艘雙桅三帆船,航行于有多樣波紋的海浪之上。 · 三帆船左右鐫刻面值“壹角”二字。幣文筆畫精細,清晰。 · 邊齒:為直齒邊,精細規整。 · 核心特征: · 藝術風格:奧地利版的人像雕刻風格非常寫實,具有明顯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感,人物的眼睛深洼,面容嚴峻,衣領、發絲等細節極為清晰生動,與最終采用的日版風格迥異。 壹角幣似無鐫刻暗記。但在帆船的左頭船舷當頭刻有一圓圈,圓圈中間靠上刻有一月牙,下部刻有一豎點。在左第一帆下船舷上部刻有一直徑0.5mm的圓點;右側第三帆桿上無旗織。銅質幣也有相同的結構,推測可能是鐫刻師精心設計的幾個特征。 三、收藏價值 這枚錢幣屬于中國機制幣大綱目性名珍,收藏價值極高。 1. 極其稀有:作為未被采用的試鑄樣幣,當時鑄造量就非常少,僅呈送主管部門審閱存檔。能流傳至今的,無論是銀質樣幣還是銅樣幣,都鳳毛麟角,是各大錢幣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 2. 文物與歷史價值:它不僅是錢幣,更是重要的歷史文物,直接見證了民國“廢兩改元”貨幣改革的歷史,是那一時期中外金融與造幣技術交流的實物證據。 3. 藝術價值:由世界級雕刻大師設計,其藝術表現力遠超普通流通幣,被譽為“中國機制幣中最具藝術性的幣章之一”。 4. 市場價值:由于其稀缺性和頂級地位,市場價值非常高昂,屬于拍賣會級別的藏品。 · 銀質樣幣:品相上佳者,拍賣價格可達數十萬至上百萬元人民幣。 · 銅樣幣:因其鑄造數量更少于銀樣,且是造幣過程的重要環節,同樣價值連城。價格與銀樣幣處于同一量級,甚至在某些藏家眼中因其獨特性和更少的存世量而更受青睞。具體價格取決于品相(狀態)、包漿、傳承出處等因素。 5. 收藏地位:擁有一枚奧地利版孫像三帆樣幣,是衡量一個中國機制幣收藏家水準和藏品等級的硬指標。它是“老藏家”的終極目標之一。 重要提醒: 鑒于該幣的絕對稀缺性和存世的巨額價值,市場上仿品、偽品極多。 收藏者必須從藏品的幾何尺寸(直徑,厚度,重量),表面光澤,幣面孫像的各點位細節,幣背壹角的書法風格,筆畫清晰度,帆船,三風帆,桅桿,旗形,帆的層次拉帆線,船舷圖及細微的鐫刻特征,船下水波紋進行仔細比較,辨識和判斷。在僅有直徑19mm的幣面要鐫刻得與奧地利原版幣一模一樣的贗品也是極不易之舉。 孫浩先生在他的《百年銀圓》專著142頁中刊有一枚此幣的主設計師的普拉赫特[Placht]先生的一枚藏品。如下圖: ![]() ![]() 但孫浩說: 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鑄樣“存世僅有兩套”鑄樣,此種說法與奧地利著名貨幣專家耿愛德在他的《中國幣圖說匯考》P288頁中的說法有異。 耿說:“主設計師普拉赫特[Placht]先生為自己保存了兩套這種三枚的套幣,其中一套現在在作者的收藏品中,而另一套于1952年由紐約的錢幣學家H.W.H.所擁有。” 注意耿愛德先生的如下描述細節: “普拉赫特[Placht]先生為自己保存了兩套”而不是“存世僅兩套”。 按耿氏所言,那就是說,奧地利維也納造幣廠可能不止鑄了兩套樣幣,而可能多于兩套,只不過被普拉赫特[Placht]先生為自己保存了兩套。但存世究竟多少套?難以考證。 就耿愛德的資格,地位和閱歷都沒說清楚的事情,多半是歷史疑案。 耿先生的貼圖如下: ![]() ![]() 把我的藏品與孫先生和耿先生貼圖比較,雖然它們的直徑19.2mm厚1.2mm重2.8克,規格似乎符合民國銀幣國例規定,都仍感覺有幾處明顯差別: ①“壹角”兩字的筆風有差異;尤其是“角”字的第一筆的起筆和第二筆左側拐角處;“壹”字的版“宀”的左撇右點,下面“口”字及最后一橫的筆風,頓筆均有差異。 ![]() ②右側第一個帆的豎桿長于拓圖,桅桿拉線左缺; ![]() ③帆船下面地海水波紋不一樣。 ![]() 僅此幾點,盡管我所藏這兩枚也有些時日,但其真偽也值得嚴重懷疑,很可能就是后鑄之仿贗品。 所以,如果您尚未收藏,務必通過最頂級、最可靠的專業錢幣拍賣會或擁有絕對權威認證的渠道獲取。或者選擇您確認有能力和值得信任的,國際公認的評級公司的封裝和認證(如PCGS、NGC等),以規避風險。 2025年8月26日撰稿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