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應對指南 一、腸易激綜合征:腸道的 “敏感小脾氣”(一)定義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病,其特點是腸道功能紊亂,但無器質性病變,如炎癥或腫瘤。全球患病率在2%到50%之間,西方國家為9%至20%,北京地區約為7.26%,廣東省約為11.5%。患者通常經歷腹痛、腹脹和排便習慣改變(包括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盡管癥狀反復且可能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但通常不會導致腸道結構改變或生命危險。 (二)分型根據主要排便習慣分為: 1. IBS 伴腹瀉(IBS-D):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或水樣。 2. IBS 伴便秘(IBS-C):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 3. IBS 混合型(IBS-M):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 4. IBS 不定型(IBS-U):不符合上述三種類型的排便習慣異常。 二、腸易激綜合征的典型癥狀(一)核心癥狀1. 腹痛:多見于下腹部,表現為隱痛、絞痛或脹痛,常在排便后得到緩解(“便后痛減” 是其典型特點)。情緒緊張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后,腹痛可能加重。 2. 排便習慣改變: 1.1 腹瀉型:每天排便 3 次以上,糞便稀軟,有時帶有黏液,但無膿血(這點區別于潰瘍性結腸炎)。 1.2 便秘型:每周排便少于 3 次,糞便干結呈球狀,排便費力,有排便不盡感。 3. 腹脹:白天明顯,夜間減輕,肚子 “鼓鼓的”,有時能聽到腸鳴音(肚子 “咕咕叫”)。 (二)伴隨癥狀1. 上腹部不適、惡心、噯氣。 2. 精神癥狀:焦慮、抑郁、失眠(腸道與大腦 “雙向溝通”,腸道不適會加重情緒問題,反之亦然)。 三、腸道為啥會 “鬧脾氣”?(一)腸道動力異常腸道蠕動 “忽快忽慢”:過快時食物沒被充分吸收就排出(腹瀉),過慢時糞便在腸道停留過久(便秘),蠕動不協調還會引發痙攣性腹痛。 (二)腸道敏感度過高腸道宛如一個“過度敏感的警報器”,對日常食物刺激及腸道積氣反應過度,即便是輕微刺激也可能引發腹痛、腹脹等不適感。 (三)飲食與腸道菌群1. 食物誘因:辛辣、生冷、油膩食物,以及牛奶、豆類、洋蔥、巧克力等易產氣或不耐受的食物,可能誘發癥狀。 2. 菌群失調:腸道內 “好細菌” 減少、“壞細菌” 增多,影響食物消化和腸道功能。 (四)精神心理因素壓力大、焦慮、抑郁等情緒會通過 “腦 - 腸軸” 影響腸道功能,就像 “大腦緊張,腸道跟著搗亂”。研究發現,約 60% 的 IBS 患者同時伴有焦慮和/或抑郁等情況。 四、如何診斷腸易激綜合征?(一)診斷依據1. 腹痛反復發作,近3個月內每月至少出現3天,并伴隨以下2項或更多癥狀: 1.1 排便后癥狀改善; 1.2 排便頻率改變; 1.3 糞便性狀改變。 2. 癥狀持續 6 個月以上,排除器質性疾病(如腸道腫瘤、炎癥性腸病)。 (二)檢查項目1. 基礎檢查: 1.1 血常規、糞便常規 + 潛血:排除貧血、腸道感染或出血。 1.2 必要時查甲狀腺功能(甲減 / 甲亢也可能引起排便異常)。 2. 排除器質性疾病: 1.1 年齡>40 歲、有便血、體重下降等 “報警癥狀” 者,需做結腸鏡檢查,排除腸道腫瘤、炎癥性腸病。 1.2 腹部超聲:排除肝膽胰疾病(如膽囊炎也可能引起腹脹腹痛)。 五、鑒別診斷:別與這些疾病混淆(一)炎癥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1. 區別點:炎癥性腸病有黏液膿血便,結腸鏡可見黏膜潰瘍、充血,而 IBS 糞便無膿血,腸道黏膜正常。 (二)乳糖不耐受1. 區別點:喝牛奶后立即出現腹瀉、腹脹,停止喝牛奶后癥狀消失,可通過乳糖耐受試驗確診。 (三)結直腸癌1. 區別點:多見于中老年人,伴有便血、體重下降,結腸鏡可見腫瘤,病理活檢可確診。 六、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方法(一)一般治療(基礎中的基礎)1. 飲食調整: 1.1 記錄 “飲食日記”:找出并避免食用誘發癥狀的食物(例如,有些人對牛奶敏感,而有些人則對辣椒不耐受)。 1.2 避免刺激性食物:減少攝入辛辣、生冷、油膩以及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洋蔥和碳酸飲料。 1.3 規律進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避免暴飲暴食。 2. 生活管理: 2.1 減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緩解壓力,如進行運動(快走、瑜伽等)、冥想和聽音樂。 2.2 規律作息:保證睡眠,避免熬夜(熬夜會打亂腸道功能)。 (二)藥物治療(對癥選藥)1. 解痙止痛: 1.1 匹維溴銨、奧替溴銨:緩解腸道痙攣,減輕腹痛,餐前服用。 1.2 曲美布汀:調節腸道動力,對腹瀉、便秘都有一定效果。 2. 調節排便: 2.1 腹瀉型:洛哌丁胺用于減少排便次數,蒙脫石散則保護腸黏膜,使用時需謹慎抗生素,因可能加劇菌群失調。 2.2 便秘型:乳果糖和聚乙二醇能夠軟化糞便且安全性高,或選擇促動力藥,如莫沙必利。 3. 調節菌群: 3.1 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酸菌):改善腸道菌群平衡,緩解腹脹、腹瀉,需長期服用。 4. 抗焦慮抑郁藥: 4.1 對伴有明顯焦慮抑郁的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用小劑量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舍曲林),通過調節 “腦 - 腸軸” 改善癥狀。 (三)手術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無器質性病變,不需要手術治療,切勿因癥狀反復而盲目要求手術。 (四)中醫療法1. 辨證施治: 1.1 肝郁脾虛型(腹痛、腹瀉與情緒相關):采用痛瀉要方以疏肝健脾。 1.2 脾胃虛寒型(腹痛喜溫、怕涼):選用理中丸來溫脾散寒。 2. 針灸:針刺足三里、天樞穴,調節腸道功能,緩解腹痛。 七、注意事項1. 在治療腸易激綜合征(IBS)時,應避免濫用抗生素。由于IBS并非細菌感染,普通抗生素不僅無法有效緩解癥狀,還可能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癥狀加重。然而,特定的抗生素如利福昔明已被研究證實對某些IBS患者有效,但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2. 避免 “網紅瀉藥”:如番瀉葉等刺激性瀉藥,長期用會導致腸道依賴,加重便秘。 3. 正視心理問題:情緒對 IBS 影響很大,必要時尋求心理醫生幫助,別因 “不好意思” 而硬扛。 八、預防保健措施1. 飲食'個性化’:精準識別并避開個人的'禁忌食物’,避免盲目追隨他人的'忌口’風潮(例如,他人或許因乳糖不耐而不能飲用牛奶,而你或許可以安然享用)。 2. '腸腦同治’:掌握情緒管理之道,于壓力山大之時及時尋求釋放之道(諸如與友人傾訴、培養個人愛好)。 3. 規律運動:每日堅持三十分鐘快走、游泳等鍛煉,能有效促進腸道動力,調節情緒,從而減少癥狀發作。 九、專家提醒腸易激綜合征就像腸道的 “情緒化小脾氣”,雖然難纏,但不會癌變,也不會縮短壽命。治療的關鍵不在于“根治”,而在于“管理”——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如飲食調整、情緒調節,以及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可以有效減少腸易激綜合征的發作頻率和減輕癥狀。 記住:腸道和大腦一樣需要 “安撫”,你對它耐心一點,它的 “脾氣” 就會小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