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木云三君 天下十大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王珣《伯遠帖》、楊凝式《韭花帖》、柳公權《蒙詔貼》、歐陽詢《張翰思鱸帖》、米芾《蜀素帖》、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李建中《土母帖》 NO.1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9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33歲時的得意之作。 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后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志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 《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NO.2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稿》 《祭侄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書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麻紙本,行書,縱28.2厘米 橫7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4字。鈴有“趙氏子昴氏” “大雅” “鮮于” “樞”、“鮮于樞伯幾父” “鮮于”等印。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于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 唐天寶十四年(775),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余口。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元鮮于樞跋語謂:“《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 元陳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 雜以流麗: 或若篆籀, 或若鐫刻, 其妙解處,殆若天造 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于工, 而反極工耶?” 《祭侄稿》作為顏書著名的“三稿(另二稿《爭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諸代從刻本中,歷代效仿者不絕,褒贊不斷。 NO.3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17行,129字,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一說存臺灣私人手中。 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難怪黃庭堅為之折腰,嘆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黃州寒食詩跋》)董其昌也有跋語贊云:“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 NO.4 天下第四行書——王珣《伯遠帖》 王珣,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虜將軍,并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52歲,謚獻穆。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此帖的字體介于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意。《韭花帖》,被稱天下第五行書。盡管《韭花帖》無論在用筆還是在章法上都與《蘭亭序》迥然有別,但其神韻卻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黃庭堅賦詩盛贊其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清曾協均《題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觀此真跡,始知縱逸雄強之妙,晉人矩度猶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虛議也。” NO.6 天下第六行書——柳公權《蒙詔貼》 釋文:“公權蒙沼,出守翰林,職在閑冷。親情囑托,誰肯響應,深察感幸,公權呈。”此墨本書于長慶元年(821),是柳公權四十四歲時作品。字形長短寬窄不一,或斷或連,構成章法上的變化;筆墨濃淡輕重有致,形成層次上的變化。風格豪放雄逸,遒勁流麗,枯潤秾,掩映相發。《蒙詔》—帖,具有頓挫郁勃,開闊跌宕的藝術特點。 NO.7 天下第七行書——歐陽詢《張翰思鱸帖》 后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別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于取勢,綽有余妍。” NO.8 天下第八行書——米芾《蜀素帖》 “蜀素”是北宋時四川造的質地精良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制作講究。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寶,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蜀素帖》經宋代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請,結伴遊覽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書寫,米芾才膽過人,當仁不讓,一口氣寫了自作的八首詩。卷中數詩均是當時記遊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 《蜀素帖》書于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恒之手,后入清內府,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 NO.9 天下第九行書——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松風閣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并表達對朋友的懷念。《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蕩,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松風閣詩帖》經宋、元、明、清輾轉流傳,宋朝為向民收藏,后歸賈似道,又迭經明頂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內府。清道光年間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鳳)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進土,授兵部主事,任順天(河北)鄉試譽錄官、會試受卷官之職,乘任職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和宋代蔡襄墨跡等傳世文物,攜帶回鄂。道光舉人柯茂枝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并序》序曰:“王孝鳳武部得此卷于柳君呂臣,蓋元時長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賢十數人詩跋,又常為攜李天籟閣所藏,項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紙色、絹色尚覺鮮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鳳凰。武昌(鄂州)傳涪翁以松風閣一詩,然閣不時廢,詩為世共獨,此一墨寶,歷數朝后復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筆墨之緣豈偶然哉。愛玩之久,為次原韻以賦其事,時咸豐九年(1859年)春三月。” NO.10 天下第十行書——李建中《土母帖》 《土母帖》,行書墨跡,紙本。縱31.2厘米,橫44.4厘米,10行,共104字。后有蕭引高、王嚴實、王稱等跋。《珊瑚綱》《書畫匯考》《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是傳世的《西臺六帖》之一。此帖用筆沉穩,法度謹嚴,有歐陽率更神韻,結構淳厚謹嚴,論者認為此帖清麗圓熟,恣態橫生,深得“二王”筆法。李建中墨跡傳世很少,其中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土母帖》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同年帖》最為出名。據記載上述 2帖和《貴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齋古帖》 ,原合裝在一起,名為《李西臺六帖》,明代為項元汴所藏。清初時被拆散,后3帖的墨跡已佚。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跡中最典型、最循規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見出他那深湛的書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頗為后世珍重。 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北宋書法家。字得中,號嚴夫民伯。后隨母遷居洛陽。官至工部郎中。性怡淡,簡靜,風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臺。被人稱“李西臺”。好游山水,多留題。自稱嚴夫民伯,善書札,草、隸、篆、籀俱妙。是當時無人敢望其項背的名書法家。《宋史》謂其“善書札,行草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習,爭取以為楷法。”李建中一生由于經歷了唐、五代、宋幾個時期,他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元趙孟頫說:“西臺書法去唐未遠,猶有唐人余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