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氣候轉涼,晝夜溫差加大,很多人受秋季過敏性鼻炎的困擾,噴嚏頻作、清涕不止、鼻塞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筆者結合自身臨床實踐與親身體驗,發現艾灸中脘穴對秋季過敏性鼻炎具有顯著療效,今將其治療思路與方法詳述如下。 一、臨床實例:艾灸中脘穴治療秋季過敏性鼻炎 我愛人于兩年前秋季,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陣發性噴嚏、流清涕等癥狀,經診察,診為秋季過敏性鼻炎。其自述胃中發涼,筆者為其進行腹診,觸診胃脘部確有寒涼感,遂考慮其鼻炎發作與胃中寒濕相關。 基于此,我為其購置艾灸盒。她每晚下班后,于書桌前看書時,將艾灸盒固定于中脘穴處艾灸,每次 1-2 小時。起初,她雖覺胃脘部有溫熱感,但鼻炎癥狀改善尚不明顯,然堅持約 1 個月后,胃中發涼之感逐漸減輕,噴嚏、清涕頻次亦有所減少。持續艾灸 2 個月后,癥狀基本緩解。今年立秋過后,我問及鼻炎癥狀,她說秋季過敏性鼻炎未再發作,噴嚏、清涕等不適均已消失。 此實例雖為個體經驗,卻直觀體現了艾灸中脘穴對秋季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作用。 ![]() 二、秋季過敏性鼻炎的中醫機理 秋季過敏性鼻炎以季節性噴嚏、鼻塞、流清涕為主要表現,從中醫視角分析,其發病與腎、胃、肺三臟及相關經絡密切相關,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嚏屬于腎”:腎與噴嚏的內在關聯 中醫認為,噴嚏的產生與腎臟功能密切相關。《內經》明確提出 “嚏屬于腎”,此觀點為理解秋季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根源提供了重要依據。秋季氣溫驟降,外界寒涼之氣侵襲人體,首當其沖作用于皮膚。皮膚為人體之藩籬,受寒涼刺激后,人體為排出體表寒氣,便會引發噴嚏。 細心觀察可見,人在打噴嚏時,常能感受到毛孔散出一股寒氣,甚者伴隨雞皮疙瘩出現,此乃毛孔遇寒收縮以保護體溫的生理反應。而體表由太陽與少陰共同主宰,少陰之表為寒為虛。其中少陰表虛寒證的發生便與腎臟息息相關。秋季過敏性鼻炎多因秋季寒涼之氣誘發,符合少陰表虛寒的病機特點,故可將其歸為少陰表虛寒證范疇。 (二)鼻塞流清涕:胃中寒飲上犯鼻腔 秋季過敏性鼻炎患者在噴嚏發作的同時,多伴隨鼻塞、流清涕癥狀。鼻塞源于鼻黏膜水腫,阻礙氣道通暢;流清涕則是人體排出鼻腔內寒飲的表現。那么,鼻腔內的寒飲從何而來?我曾親身體驗:一晚進食數個蘋果后,即出現鼻塞不通氣,同時伴有胃中冰冷之感。 結合中醫經典《靈樞?經脈》中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 的論述,不難得出結論:寒涼食物入胃,易致胃中寒飲內生,胃中寒氣可循胃陽明經脈上達鼻腔,使鼻黏膜受寒氣侵襲而出現水腫,進而堵塞氣道引發鼻塞,寒飲積聚于鼻腔則化為清涕流出。由此可見,胃中寒飲是導致秋季過敏性鼻炎鼻塞、流清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肺主皮毛、開竅于鼻:肺與鼻炎的聯系 中醫理論中 “肺主皮毛”,皮膚作為肺之屏障,若皮膚受寒,寒氣易內傳于肺,導致肺氣虛寒。肺又 “開竅于鼻”,肺臟功能失調時,鼻部易出現癥狀,肺氣虛寒則會使鼻腔清涕增多,這是秋季過敏性鼻炎發病的內在因素。 同時,“脾為土,肺為金,土生金”,脾胃與肺存在相生關系。若脾胃虛寒,運化功能減弱,易生寒濕,寒濕循經上犯于肺,可進一步加重肺中寒濕,這是秋季過敏性鼻炎發病的外在因素。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誘發或加重秋季過敏性鼻炎。 三、艾灸中脘穴:溫化寒濕治鼻炎的核心機理 中脘穴作為胃之募穴,在治療秋季過敏性鼻炎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核心在于溫化胃中寒濕驅邪,溫補陽氣扶正,進而調理相關臟腑功能,具體機理如下: (一)募穴特性:中脘穴匯聚胃中陰濁之氣 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于體表的特定穴位,主要用于診斷與治療相應內臟器官疾病,且全部位于身體前側、臟腑之前。若以動物四肢著地的姿勢類比,可清晰發現,募穴位于臟腑下方,俞穴則位于后背臟腑上方。 由于募穴位置特殊,不易受到陽光照射,而臟腑產生的陰濁之氣受重力作用易向下匯集,最終積聚于募穴,故募穴屬陰,為臟腑陰濁之氣匯聚之處。對于胃中寒濕內停的人群,胃中的寒濕之氣會匯聚于中脘穴。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溫化寒飲的功效,通過艾灸中脘穴,可借助艾火的溫熱之力,溫化中脘穴所匯聚的胃中寒飲,并促使其排出體外,從根源上減少寒飲上犯鼻腔的可能。 (二)胃腎肺協同:艾灸中脘穴的多重調理作用 《素問?水熱穴論篇》:“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腑腫,腑腫者,聚水而生病也”。清初醫家陳士鐸則提出不同見解,認為《內經》中 “腎者胃之關” 實為 “胃為腎之關” 的訛寫誤傳,并進一步闡述 “腎司胃之開闔”“胃土能消,腎水始足,糟粕能出” 及 “胃可為腎經風濕出路” 的觀點。 無論 “腎為胃之關” 還是 “胃為腎之關”,兩種觀點均充分體現了胃與腎在調節水飲代謝、治療水飲類疾病中的協同關系。結合前文所述肺與胃、腎的關聯,艾灸中脘穴可發揮多重作用:1 能溫化胃中、胃經及鼻腔的寒濕,改善胃中寒飲上犯鼻腔的問題;2 能通過胃腎協同作用,溫散腎臟、腎經的寒濕,調理腎臟功能,從根本上改善少陰表寒證;3 可借助脾胃與肺的相生關系,溫散肺中寒濕,恢復肺主皮毛、開竅于鼻的正常功能。如此一來,艾灸中脘穴可同時作用于胃、腎、肺三臟,實現 “一穴三用” 的調理效果,對秋季過敏性鼻炎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四、隔藥粉灸:增強療效的創新艾灸方法 單純艾灸中脘穴主要依靠艾火的溫熱之力溫化寒濕,有療效,但見效略慢。為進一步加強溫化痰飲、拔除腎經伏邪的作用,我在傳統艾灸方法基礎上,結合中醫 “引經報使” 理論,創新提出隔藥粉灸法,具體操作與優勢如下: (一)隔藥粉灸的操作方法 首先制作 “藥粉池”:取一竹圈(直徑約 3-4 厘米,高度約 1 厘米),在竹圈側綁上一層細密棉布,確保棉布平整無破損,形成一個可容納藥粉的容器,即藥粉池。 隨后選取具有溫化痰飲、溫腎散寒、宣肺通竅功效的中藥粉末(如附子粉、細辛粉等,可根據患者具體體質與病情調整配方),將藥粉均勻鋪于藥粉池內的棉布上,厚度約 0.3-0.5 厘米。 將裝有藥粉的藥粉池固定于中脘穴處,確保藥粉與皮膚緊密接觸但無壓迫感,再將艾灸盒放置于藥粉池上方,點燃艾條置于艾灸盒內。艾火在上方燃燒,產生的溫熱之氣向下傳導,烘烤藥粉,藥粉遇熱后釋放出濃郁藥氣。 ![]() (二)隔藥粉灸的優勢 隔藥粉灸將艾灸的溫熱之力與中藥的藥理作用有機結合,通過 “引經報使” 效應,使療效更精準、更迅速。一方面,艾火的溫熱能量為藥氣的滲透提供動力,促使藥氣通過中脘穴深入人體經脈;另一方面,中藥的藥氣具有特定的經絡導向性,可激活胃經、腎經、肺經等相關經絡,引導艾火能量精準作用于寒濕積聚之處,更有效地溫散寒濕、通暢經脈。 相較于傳統隔鹽灸、隔附子灸、隔姜灸等方法,隔藥粉灸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靈活調整藥粉配方,實現個體化治療,且藥粉與穴位的接觸面積更均勻,藥氣滲透更充分,能顯著增強溫化痰飲、拔除少陰伏邪的作用,進一步提高秋季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效果。 ![]() 五、秋季過敏性鼻炎的日常護理:保溫與跳繩輔助治療 艾灸治療秋季過敏性鼻炎的同時,配合科學的日常護理,可有效鞏固療效,預防病情復發,其中保溫與跳繩運動是重要的輔助手段。 (一)注重保溫:防范寒涼之氣侵襲 秋季氣候寒涼,且晝夜溫差大,寒涼之氣易侵襲人體,誘發或加重過敏性鼻炎。因此,患者日常需格外注重保溫,重點保護以下部位: 項背部是人體經絡陽氣匯聚之處,且皮膚較薄,易受寒涼侵襲,可佩戴圍巾,避免頸部暴露于冷空氣中;腹部為中脘穴所在部位,且脾胃喜溫惡寒,保暖腹部可減少胃中寒濕的產生,可穿著肚兜或腹部保暖衣物;足部有 “足三陰經” 與 “足三陽經” 交匯,為人體陽氣生發之根,足部受涼易致陽氣受損,可每晚用溫水泡腳,睡前穿著襪子,避免足部受寒。 此外,日常生活中還應避免食用生冷寒涼食物,如冰鎮飲料、生魚片、寒涼水果等,防止加重胃中寒濕,從飲食與起居兩方面做好保溫工作,減少寒涼之氣對身體的刺激。 (二)跳繩運動:輔助溫通經絡、增強體質 跳繩是一種簡單易行且效果顯著的運動方式,對秋季過敏性鼻炎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從中醫角度而言,跳繩運動可促進人體氣血運行,激發人體陽氣,陽氣充足則能更好地溫通經絡、溫散寒濕,改善肺氣虛寒、腎氣虛寒的狀態,增強肺主皮毛、腎主表的功能,提高身體抵御寒涼之氣的能力。 同時,跳繩運動可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減少胃中寒濕的積聚,進一步輔助艾灸治療,鞏固療效。患者可每日堅持跳繩 15-30 分鐘,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宜,避免過度勞累。需注意的是,運動后應及時擦干汗液,更換干燥衣物,避免汗液蒸發時受涼,反而加重病情。 建議采取 三跳三捂的方法跳繩:跳繩治療鼻塞 體力好的人每次跳300-500次,共三組,休息期間披一件衣服保溫。跳繩期間不可吹風。 綜上所述,秋季過敏性鼻炎的發病與腎、胃、肺三臟及寒濕之邪密切相關,艾灸中脘穴可通過溫化胃中寒濕,協同調理腎、肺功能,達到治療目的。隔藥粉灸法則能進一步增強療效,配合保溫與跳繩運動等日常護理,可有效改善秋季過敏性鼻炎癥狀,降低復發風險。此法操作簡便、安全有效,值得在臨床實踐與日常保健中推廣應用,幫更多患者擺脫秋季過敏性鼻炎的困擾。 |
|
來自: 昵稱1520463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