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這一項藝術,雖然源于漢字,但是專業和外行的鑒賞水平,卻有很大差距,就拿狂草舉例,它一別常見的漢字形態,把線條簡練至極,蘊含幾分抽象感,詭譎狂肆,彼時纏連,乍一看猶如麻線團,無法辨清字型,正因如此,外行將其稱作“鬼畫符”,評其丑陋無極。 ![]() 當然,這僅僅是看表象,若是透過血肉,分析肌理和意蘊,諸多“鬼畫符”大作,乃是罕見的藝術神品,譬如黃庭堅就有一幅“鬼畫符”氣哭外行,書法家卻膜拜800年,此帖就是《贈云庵道人歌卷》,欣賞此帖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黃庭堅。 ![]() 黃庭堅雖然是“宋四家”之一,但是他的名氣,不如蘇軾、米芾高,后人對其了解,以詩詞居多,不過回看書法史,黃庭堅乃是宋朝唯一“草圣”,亦是張旭、懷素之后草書的又一高峰,彼時推行“尚意”,提倡無意于工,用筆抒發自我情感,心跡而發,不可墨守成規,還要蘊含悠然、深遠的氣息。 ![]() 行書的特性,恰好與之符合,故而當時書家,多擅行書,黃庭堅另辟蹊徑,在草書上苦下功夫,鉆研古人技藝,還自我創新,開辟“蕩槳筆法”,張旭和懷素的草書,多在醉酒后書寫,行筆飛動狂肆,猶如開賽車,而黃庭堅多在清醒時創作,依靠振顫、波折的勢態,凸顯草書動勢。 ![]() 就像此帖,北宋大觀丁亥年(1107年)正月,為友人云庵道人揮毫題寫的詩篇,受到禪宗氣息的影響,線條與布局充滿空靈與頓悟之感,奇崛險絕,自由奔放,大多中側鋒并用,提按豐富,通過手腕震顫與衄挫,制造“屋漏痕”般的蒼勁澀感,以及鋸齒狀波折,深化質感,還能突出視覺效果。 ![]() 總共的來說,此作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劉敏中稱贊:“浩浩乎如行云,倏乎如流電如驚蛇如游龍,意態橫出,不主故常,當使人心動目眩而莫知其然也。靜而察之,無一畫之違于理”。 ![]() 施宜生也評:“行行當行止當止,錯亂中間有條理。意溢毫搖手不知,心自書空不書紙”,黃庭堅的草書大氣磅礴,震顫舒展,字字縱橫有序,極具視覺沖擊力,其藝術水平之高,絲毫不輸張旭、懷素,甚至這幅《贈云庵道人歌卷》,被臺北故宮列為“秘寶”,禁止公開對外展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