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越南國會正式批準耗資670億美元修建南北高鐵項目后,越南政府便將此事視為所有基建項目的重中之重,由總理范明政親自掛帥。 如今轉眼過去了大半年,外界對于這一“世紀工程”的質疑與日俱增。 (投資參考網shuahuang.com訊)范明政主持召開鐵路建設專項會議,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主會場設在河內,分會場設在19個相關省市,2025年7月。 首先是錢的問題。 南北高鐵項目投資600多億美元——這還不考慮大型工程項目一般都存在的超支問題——從哪里出呢? 越南的做法是找長海集團等社會力量出一部分錢,政府提供全額信貸擔保做國內外融資籌措一部分錢,同時盡可能拉長還款期限。 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可落地的融資方案。 其次是技術問題。 越南自己完全沒有高速鐵路領域的技術儲備,南北高鐵又是一錘子買賣(越南國內不可能再建一條長線路高鐵),誰會愿意跟越南企業進行技術合作,越方又該拿出怎樣的合作條件呢? 更進一步講,未來越南本土企業能否實現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也是個大大的問號。 最后還有運營成本問題。 建成后是否有足夠的客流量,收入能否覆蓋運營成本,利潤能否償還貸款利息,會不會成為“財政無底洞”? 因為有上述疑問,所以便出現了一種備選方案,具體來說: 1、分別在紅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建成完善的城軌、市域鐵和高速公路網絡,類似日本關東平原或中國長三角、珠三角那種,先把兩大三角洲地區的“近程交通網絡”補齊; 2、翻新南北鐵路,不必追求高鐵的運行速度,能實現朝發夕至或夕發朝至即可; 3、升級河內和胡志明市的機場,將空運作為南北人員往來的主要方式; 4、升級沿海各主要港口,貨運主要通過“海運+短途公路運輸”即可。 這樣的方案是否可行呢? 越南是一個地理位置很特別的國家,領土又長又窄,人口稠密的兩個區域幾乎位于國家的南北兩端——湄公河三角洲和紅河三角洲。 以河內為中心的紅河三角洲約有2000萬人口,以胡志明市為中心的湄公河三角洲差不多也是2000萬人口。 除胡志明市和河內這兩座千萬人口規模的核心城市外,排名第三的海防擁有約200萬人口,位置在河內東南方向100公里處;排名第四的芹苴擁有約170萬人口,位于胡志明市西邊約160公里處。 只有第五大城市峴港孤零零地在中部,人口約150萬。 至于說其他城市,人口均未過百萬。 在鐵路線規劃問題上,越南跟中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 中國的京廣線連接了首都北京和五座人口過千萬的省會城市,以及數十座大中城市,并與多條鐵路相接;京滬線則貫穿7個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省市,所經24座城市中城區人口百萬以上的有11座。 而越南南北高鐵真正串起來的大城市就只有河內和胡志明市,外加一座中等城市峴港(相當于中國一個人口大縣),主要客流也將發生在兩座核心城市之間。 貨運方面,越南本身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國土狹長且沿海,貨運骨架可以以“海運+短駁鐵路/公路”為主,怎么看也比拉一條南北鐵路更劃算。 建設中的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連通了京漢、粵漢鐵路,隨后不久線路改名京廣鐵路。 全球100大集裝箱港口中越南有3個上榜,分別為海防港、胡志明市港和蓋美港。 這些顯而易見的問題與備選方案越南人肯定是考慮到了,那為什么還要堅持推動南北高鐵項目呢? 此處給出幾個不同維度的思考。 一 現有的越南南北鐵路為非電氣化、米軌、單線,全程運營時間高達30至35小時,已經完全落后于時代。 即使不修高鐵,只升級成電氣化、標準軌、復線,也要花很多錢,工程量和投資并不少。 而普通電氣化鐵路的運行速度在100至160公里/時區間,跑完全線仍要12至16小時,還不如一鼓作氣按照高速鐵路標準修建,壓縮到5小時以內。 二 河內到胡志明市的民航航線已經非常飽和,單靠擴建機場并不能無限提升運量。 這條航線到底有多繁忙呢? 根據2023年的數據,河內-胡志明市航線售出票數超過1090萬,在全世界最繁忙國內航線排行榜中位居第四,僅次于韓國的濟州-首爾、日本的札幌-東京羽田和福岡-東京羽田。 以越南的經濟發展和人員流動水平,河內-胡志明市航線的乘客數量竟然超過了悉尼-墨爾本、吉達-利雅得和北京-上海,可見早已把潛力壓到極限。 全球前十大最繁忙的國內航線。 中國最繁忙的十大國內航線。 三 高度依賴南北民航航線帶來的風險不可忽視,比如:天氣因素、油價波動因素、國際政治因素等。 無論河內還是胡志明市,但凡有個刮風下雨,航班就面臨停運、延誤問題,整個國家的交通系統缺乏韌性。 不僅如此,越南在大飛機領域完全受制于美歐,萬一哪天跟西方產生點摩擦,波音和空客隨時可以通過禁供航材、軟件更新、發動機維護等手段讓其航司停擺。 在越南政府看來,南北高鐵是一條大容量、全天候的國內交通干線,相對于飛機最大的優勢在于不僅連通兩端大都市,還能把沿線的中小城市牢牢納入國家主干交通網絡。 飛機的“點對點”模式在商業領域是優勢,在國家管理者眼中其實是劣勢。 “點對點”模式下,越南各家航空公司天然傾向于集中資源在“雙樞紐”(河內內排機場和胡志明新山一機場),中部和其他次級城市(峴港、芽莊、順化、榮市等)的航線有限、班次少、票價波動大,有些到了淡季干脆停止運營。 與之相較,高鐵的“沿線帶動”效應要好很多,可以實現多站串聯。 一旦南北高鐵建成,榮市、峴港、芽莊、藩切這些城市能在數個小時內直達河內和胡志明市,且它們彼此之間的人員往來也會大大便利。 從國內政治角度講,修建一條連接河內和胡志明市、貫穿南北的高速鐵路,本身就是越南“國家一體化”的象征性符號。 最后聊聊南北高鐵的國際政治考量。 在形勢變幻莫測的當下,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底線思維”,越南作為經歷過幾十年戰爭的國家尤其如此。 南北高鐵的意義之一,就是打破對美歐航空供應鏈的過度依賴,畢竟高鐵建設可以依賴日本、韓國、中國、歐洲等多方,在技術選擇和運營管理上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與飛機很容易被“一刀切”禁運不同,鐵路設備就算依賴進口,風險也比航空小得多——即使可靠性降低,最多趴窩在軌道上,總比趴窩在天上好。 從這個角度理解,南北高鐵不僅是越南的交通選擇,更是一個戰略對沖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