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咱們國家幅員遼闊,與村莊相關的地名五花八門,各有各的講究。就拿北京來說,三里屯、十里堡、中關村、亦莊……這些地名聽著都耳熟,可您知道它們背后的門道嗎?今天,咱們就來掰扯掰扯。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先來說說“村”和“莊”。在現代漢語里,這倆字兒經常混著用,但在古代,它們可是有明確分工的。 “村”,指的是自然形成的聚居地,老百姓自發聚集在一起生活,慢慢形成的村落。這一概念在漢魏時代已經相當普及,《三國志·魏書·鄭渾傳》中就有“村落齊整如一”的記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也說“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到了唐代,城市的居民區叫作“里”,農村的居民點叫作“村”,于是“村”在唐代就成了正式的基層行政組織,如今“村”也作為基層行政單位的稱謂被廣泛使用。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福建省寧德市東安村 叫作“村”的中關村,就曾經是個典型的自然村落。早在明朝,這里就是一片埋葬太監的墳地,后來人口逐漸聚集,形成了村子。 而“莊”,則是有組織有規劃、傍路修建的聚居地,往往是貴族、地主建立的莊園,或者是由軍隊屯田形成的定居點。后來,由耕種莊田的農戶(也就是所謂的“莊戶”“莊家”)形成的村落,也開始用“莊”命名。 亦莊的“莊”,正是人工規劃的產物。明清時期,這里是皇家苑囿,作為皇家圍獵之地及軍隊演習場;清末民國期間,又有眾多土豪士紳在此占地,建立私家莊園,所以叫“莊”。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南苑全圖》,清代所繪亦莊 聰明的你舉一反三,猜猜海淀黃莊怎么回事?(友情提示:“黃”字原本寫作“皇”) 再來看看“屯”和“堡”。這倆字兒都跟軍事有關。 “屯”指的是建有一圈防御性圍墻的寨子,即軍隊屯田的地方,士兵們一邊守衛邊疆,一邊種地自給自足。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閑時為農,戰時為兵,大唐快樂養雞人 我們熟悉的三里屯就是明清時期的軍隊屯田之所,因為距離北京內城三里地,所以叫“三里屯”。 要說含“屯”量最最最高的,當然是……東北地區!僅遼寧一省,“屯子”就超過了900個。學者王雅林說,東北地區的屯名大多形成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大規模移民開荒時期,此時的“屯”,從軍隊開墾屯田之義發展為無地農民集體墾荒之義,即所謂“民屯”。它們大多以開荒經營者的姓或姓名、外號來命名,如何家屯、張老虎屯等;也有以最早出現的建筑物或人工標記命名的,如北官房屯、三撮房屯等;還有以屯型、地貌、區位和立屯時的戶數等命名的,如大四井子屯、獨一處屯、二龍屯等。 “堡”則復雜一些。讀作“pù”時,指的是驛站,是古代傳遞文書、供應食宿的交通站點。十里堡就是這樣一個驛站,因為距離朝陽門十里,所以叫“十里堡”。而讀作“bǎo”時,指的是軍事堡壘,比如西北地區的堡子,多是防御工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山西省朔州市晏頭堡 除了這些,還有“營”(軍隊駐扎地)、“店”(旅店)、“集”(集市)等等,每個字背后都有一段歷史。比如“馬家營”,多半是馬姓將軍駐扎過的地方;“張家店”,可能是張姓人家開過旅店;“王家集”,可能是王姓家族興起的集市。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云南省昆明市耿家營 地名不僅是地理標識,更是歷史的活化石。許多與鄉村有關的地名現已變為了城市的一部分,叫著“村”的中關村,如今是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叫著“屯”的三里屯,已然是世界潮流人士聚集之地……它們見證了城鄉發展的日新月異,承載了城市文明的鄉土記憶。下回當您聽到這些地名時,不妨多想想它們背后的故事,說不定就能發現一片新天地呢! 農民日報綜合北京青年報、中國地名學會、北京生活那點事、跟隨高建走昌平等 圖片:中國國家地理、大興史話、@柿子菌Stargazer 監制:高雅 編輯:邵泉尉(見習) 本文來自【農民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
來自: 天外來客142857 > 《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