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陽虛——后背涼,脾陽虛——肚子涼,腎陽虛——腰腿涼,張仲景的3個補陽猛將,陽氣從頭補到腳,散一身寒!
1、心陽虛——后背涼
辯證:心陽也具有溫煦的作用,溫陽不足,溫煦功能減弱,后背作為陽氣循行的重要部位,導致后背發涼。
表現:后背發涼,心悸,心慌,胸悶氣短,精神萎靡,后背出冷汗。
調理思路:溫補心陽
參考:桂枝甘草湯
2、脾陽虛——肚子涼
辯證:脾陽不足,中焦虛寒,脾胃無法正常溫華水濕,導致寒濕在體內聚集,影響脾胃正常功能,導致肚子涼。
表現:腹部發涼,食后腹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畏寒肢冷,口淡乏味。
調理思路:溫中散寒
參考:理中芄
3、腎陽虛——腰腿涼
辯證: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溫煦功能下降,最先表現的腰腿發涼。
表現: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腰部腿部發涼,精神萎靡,乏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
調理思路:溫補腎陽
參考:金匱腎氣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