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鎮-2024年4月御窯廠遺址
貴陽張老者,游覽日期:2024年4月18日
御窯廠遺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南側,占地面積5.43萬平方米,為元、明、清三代皇家官窯遺址。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入選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御窯廠遺址,現存地面遺跡包括明代石井、龍珠閣臺地,地下埋藏文物以官窯瓷器為主,出土瓷器殘片近1000萬片,涵蓋元至清代各時期,部分收藏于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及海外博物館。
該遺址是我國唯一一處能全面系統反映官窯陶瓷生產和文化信息的歷史遺存,遺址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地下埋藏文物豐富,新中國成立后較大規模地對御窯遺址的清理發掘共有5次,清理出明官窯11座,曾被評為200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引起國內外古陶瓷考古界的極大關注。
御窯廠遺址南門內,尚有石井一口,印證窿慶《陶政錄》,故知該井為南門內井,它是明御廠遺址留下來唯一的地面遺物。
御窯廠是明、清兩代專造宮廷用瓷的皇家窯廠。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
該遺址地下遺存極為豐富,已出土元代官窯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成化、弘治、正德年間的各類器皿,對研究我國陶瓷發展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為皇家燒造御窯瓷約700余年,流傳下來珍遺官窯瓷器現大多數收藏在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館。
元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珠山設浮梁瓷局,負責為皇家監造御用瓷。公元1369年(明
洪武兩年)朱元璋將浮梁瓷局改建為御器廠,清康熙年間又改稱御窯廠,到公元1911年(宣統三年)止。在這632年間,御窯廠的規模不斷擴大,建有衙署、作坊、窯房以及附屬的祠、廟、亭、閣等。這里集中了最優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藝,最精細的原料,最充足資金,造出了許多精美絕倫的瓷器,成為真正的無價之寶。景德鎮御窯廠在陶瓷發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御窯廠窯址發現了豐富的遺跡和遺物,包括始建于明代初年的圍墻、洪武至萬歷時期的葫蘆形和饅頭形窯爐、作坊、各時期落選瓷器埋藏坑和堆積層。出土明清時期瓷片數十噸,近1000萬片。
自明初設立以來,延續明、清兩代,歷時600余年的御窯廠集中了最優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藝,最精細的原料,最充足資金,燒造出了許多精美絕倫的瓷器。
御窯廠窯爐遺址,除了上空建有保護層外,四周是開放的空間。站在木制觀景臺上,眼前所見再沒有明清督陶官的身影,沒有“來八方”的良工巧匠,也沒有四處奔波的苦役,但留下的一堆堆黃土和一堵堵窯墻在陽光的斜照下拉出的長長的影子似乎仍在講述著那段沉寂已久的往事。
走進御窯廠窯址,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古代的皇家瓷器生產現場。這里是中國古代皇家瓷器的重要生產地,也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御窯廠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歷經明清兩代,共有27位皇帝在此監制官窯瓷器,歷史長達600年。這里的官窯遺址和民窯遺址總面積約13.1公頃,保存了大量珍貴的瓷器殘片、窯具和窯爐等文物。
這里曾燒制出大量國寶級瓷器,瓷器以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為主,品質優良,工藝精湛,被譽為“國之瑰寶”。其中,青花瓷以其清新淡雅的色彩和精美的圖案而聞名于世;五彩瓷和粉彩瓷則以其色彩鮮艷、圖案細膩而著稱。
御窯廠窯址不僅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遺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見證了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發展歷程,對于研究中國古代陶瓷文化和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佑陶靈祠大門有一聯:蹈火瓷魂一殞,以上濟國事,下貸百工之命;涅槃金鳳永生,而垂歸華表,高歌九域來儀。余勛民先生撰聯。
祠內童賓神像兩側亦有一聯:風也火也福一方寶地;仙乎師乎佑萬世陶人。
佑陶靈祠青花瓷匾為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燒制的瓷質匾額,現藏于景德鎮陶瓷館。該匾額長135厘米,寬43.5厘米,厚6厘米,采用青花纏枝蓮紋裝飾,主體以青花書寫楷書“佑陶靈祠”四字,兩側刻有“雍正九年仲冬
佑陶靈祠 督陶使
沈陽唐英題”字樣。匾額引首鈐釉里紅“古柏堂”橢圓形印章,底部落有“唐英之印”與“俊公”篆書方章,字印均陽文凸出。
走進“佑陶靈祠”,眼前所見在一塊橘紅色帷幔前的靈臺上,中間供奉著窯神童賓像,兩邊是各窯工師傅的塑像。據清唐英《火神童公傳》記載窯神,即童賓,字定新,浮梁縣里村童街人。
相傳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太監潘相奉旨來景德鎮督造青龍缸,規定缸高2尺多,直徑3尺,外繞青龍,下飾海水。此前歷朝歷代都未曾燒過如此龐然大物,如今御窯廠工匠們幾經試制,均以失敗而告終,“或受鞭棰,或苦饑荒”,若不在規定的時限內燒成,將遭滅頂之災。
窯工童賓見之心如刀割,卻又無計可施。當年11月某一天的午夜,童賓躍入熊熊窯火之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向官府抗議。說來也怪,次日停火開窯一看,青龍缸燒成了,窯工們擺脫了厄運。但童賓投窯自焚事件,激起了民變。《明史》載:“江西礦監潘相,激浮梁景德鎮民窯,焚燒廠房。”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官府不得不在御窯廠內立祠奉祀,敕封童賓為“廣利窯神”“風火仙師”,祠名“佑陶靈祠”,祠內供奉著窯神童賓塑像。
珠山原為老城城區中心。據《浮梁縣志》載:“珠山,在景德之中獨起一峰,高樹十仞,綿旦數里,峰巒遙列,俯視四境。”建國后隨著城市建設和改造,珠山幾乎被夷平,唯龍珠閣舊址保留約十米高的臺地。
龍珠閣,位于珠山之顛(珠山舊址之上)。始建于唐,稱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稱中立亭。明天順重建,稱朝天閣;明成化稱冰立堂;明萬歷改建,稱環翠亭。清雍正又改稱文昌閣。1925年重建,稱龍珠閣。1987年龍珠閣重建后,是一幢仿明重檐宮廷建筑,共6層,高34.5米,建筑面積1650平方米。其周圍地底下埋藏著無數寶貴的文物遺存。龍珠閣自明代開始就是御器廠、御窯廠的代表性建筑,是明清官窯遺址。現已成為景德鎮的城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