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到這個山城住宿的時候,竟然晚上找不到一間房,后來花80元住進了一戶人家。 據有關部門統計數據說:這個縣城最熱鬧的時候,單日接待游客有三萬人。 老天爺!這個縣總共只有七八萬人,縣城也就是五六萬吧,來的游客難道跟縣城人數都差不多了? 猜到這是陜西那個縣? 寶雞鳳縣,曾經陳倉道上的一顆明珠,那個號稱“嶺南第一州”的“水韻江南,七彩鳳縣”。 走陳倉道,這里是繞不過去的。 過鳳州的時候,我就一直想:這個歷經千年的州縣治所,為什么被廢棄。不過看到旁邊廢棄的連云棧道時候,我忽然就明白了。 連云棧道的重要就是連接著陳倉道和褒斜道,而鳳州就是連云棧道的起點,當川陜公路從雙石鋪通往留壩漢中后,雙石鋪成為兩條蜀地的連接點,那么鳳州被廢棄是必然的! 1936年川陜公路鳳縣到留壩段通車,1951年鳳縣縣治才從鳳州遷往雙石鋪,這么說鳳縣的縣治遷的還有些遲了。 很多城市都是隨著交通線的改變,失去了政治經濟中心,關中道的大荔縣鳳翔縣就是因為隴海鐵路的通車喪失了地區中心地位,都是這么個道理。 鳳州現在合并周圍幾個鄉,成為了一個鎮,但老城的一條老街也是破破爛爛,盡管進行了一些修繕,總顯得落寞。 只有嘉陵江對面的消災寺,顯示這里曾經的輝煌。 鳳州距離縣城所在雙石鋪只有十多公里,十幾分鐘就到,我們沒有住縣城中心,在距離縣城中心一公里多的岔路口,找了一個大酒店,物美價廉。 游客不多,晚上老板看我們喝茶,還邀請到他辦公室聊了會兒天。 入住后我們開車到縣城中心鳳凰湖旁邊吃飯看夜景。 進入縣城看著高樓燈火不是很輝煌,就估計今天這里游客不多,廊橋旁邊停車應該靠譜。 果然,鳳凰湖周圍雖然燈火輝煌,但是游客并不是我們原來所想象的多。 距離我上次住在這里已經十多年了,那時我對鳳縣的印象除了熱鬧美麗,就是賣花椒的多乞討的人多。 時隔多年,亂擺攤和乞討的都沒有了,街道整潔,蓋起的高樓更多了,恍不留神,如同來到了大城市。 我們選擇在廊橋二樓吃火鍋串串,味道不錯,老板說我們來的巧,一會兒還有噴泉看,——哈,運氣真是不錯,我想著游客不多,今天又不是周末,根本就沒有想到噴泉表演。 這可是亞洲第一高音樂噴泉,擎天柱高噴180米,加上周圍的各種造型,再加上“栽星種月”——在后面山頭上“栽”了3000多盞太陽能燈,一到晚上,這些“星星月亮”開始發亮,漫山遍野地閃耀,與縣城嘉陵江里的音樂噴泉交相輝映,這鳳凰湖就成了美麗的燈海。 這個鳳凰湖,其實也是嘉陵江上攔起的一個水面,中間有一個高大的鳳凰造型,鳳凰的尾巴就是噴泉造型的地方。 寶雞素有“鳳鳴于岐翔于雍”的說法,后來不知怎么又加上了“棲與鳳”,其實鳳縣歸寶雞前,一直都是歸漢中管轄。 大約九點左右,噴泉果然開始表演,幾曲音樂諸多造型,在秦嶺大山的中心,我們恍如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 湖中巨大的“鳳凰”也在變幻莫測的燈光水霧中,時而柔情時而剛毅,騰云駕霧似要騰空而起。 曲終人不散,我們還沉浸在剛才的夢幻中。“七彩鳳縣”,名不虛傳。 這些年我走過陜南和川北川東秦巴山區不少縣城,很多地方都有廊橋都有燈光秀,但是要論名氣大搞的早的,還真算是鳳縣了。 據說當年那個縣上拿事的領導花了好幾個億弄這些事情,還“無中生有”搞個“漢改羌”,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但是從后來的發展看,那個舉措確實是現在很多小城發展的方向,雖然那個“漢改羌”確實有些呵呵。 想想全國有名的“水司樓”和現在到處倒閉的文旅小鎮,鳳縣目前的發展還真是不錯。 這里地處秦嶺深處,夏季涼爽,西安過來也就三個小時,作為避暑休閑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西安周邊類似鳳縣這樣的小城太多了,近的有寧陜柞水鎮安,遠的有石泉留壩太白,特別是和鳳縣比較近的太白留壩,這幾年引流了很多從西安寶雞來的游客,要是沒有一些特色的地方,要想旅游長久的發展,也是很難的。 川陜公路的修建,讓鳳縣縣治從鳳州遷到雙石鋪,現在西成高鐵繞過了鳳縣,通往成都的高速也繞過了鳳縣,曾經輝煌的川陜公路和曾經很重要的寶成鐵路雖然還在,但早已不復昔日的輝煌。 有多大肚子端多大的碗,要想昔日輝煌是不要想了,但鳳縣還是一個秦嶺中的寶藏城市,消災寺靈官峽紫柏山連云棧道,總會吸引一些喜愛他們的人。 文章結尾,補充一個故事:曾經有個電影《黃石的孩子》,其實應該是“雙石鋪的孩子”。當時翻譯錯了,將“雙石”和“黃石”搞混了。 這個是講抗戰期間,英國的記者帶著幸存的60多名孤兒,跋涉千余公里逃避戰亂的故事。 鳳縣雙石鋪地處川、陜、甘咽喉,是戰略物資轉運重鎮,故事原型來這里一是為了安全,二是來投奔朋友路易·艾黎。 而這個路易·艾黎是工業合作運動的重要發起者,鳳縣也是“工合運動”的發祥地。現在鳳縣路易·艾黎居住的窯洞還保留著。 川陜公路已不再繁華,鳳縣是一個安安靜靜的山城,那就讓他安安靜靜下去,留給喜歡安靜的人吧。 明天,我們將繼續我們的蜀道之旅,一路還有更多的故事等著你,請持續關注。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