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廚房里,總是少不了動物油和植物油的“宮斗大戲”——豬油很香,但不健康;植物油聽上去很健康,但過度精煉卻會暗藏反式脂肪酸。 其實,身處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本身是相對“抗造”的。只要食材選擇不過于極端,過度糾結其優缺點而產生的焦慮,反而會成為健康最大的威脅。 因此,對大多數人而言,適度享受生活才是關鍵。畢竟一生不過三萬天,該吃香喝辣時,就無需過分糾結咸甜脆麻酥。 不過,對于特定人群,健康考量應優先于口腹之欲。最新發表在《自然代謝》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對于肥胖小鼠,影響其腫瘤生長的關鍵因素并非肥胖本身,而是脂肪的來源。 具體而言,含有豬油、牛油或黃油的高脂飲食會加速腫瘤生長,簡直是腫瘤的“神助攻”;而以椰子油、棕櫚油或橄欖油為主的高脂飲食,則不會產生這種影響[1]。 這份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使用小鼠做實驗,給6周齡的小鼠喂不同脂肪來源的高脂飲食,10周后接種黑色素瘤細胞。 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吃豬油、牛油、黃油這些動物油的小鼠,腫瘤長得又快又大,黑色素瘤體積比正常飲食組翻倍! 而吃椰子油、橄欖油、棕櫚油這些植物油的小鼠,腫瘤大小和正常飲食組幾乎沒差別,哪怕它們和吃動物油的小鼠一樣都是小胖鼠。 ![]() 圖:B6-F10, E0771和LGSP是三種不同的腫瘤細胞。在喂食黃油型高脂飲食的小鼠中,腫瘤生長速度都明顯高于喂食標準飲食(SFD)和棕櫚油型高脂飲食的小鼠[1]。 在人類中,肥胖與腫瘤的高發有相關性。英國的研究數據認為,肥胖跟6%的癌癥有關,是第二大可改變的致癌因素。 ![]() 而如今的這份研究則揭示了一種可能性:肥胖本身可能不是問題,飲食中導致肥胖的油脂才是問題。這就好比同樣是參加比賽,動物油隊給腫瘤瘋狂 “喂飯”,讓腫瘤一路狂飆;植物油隊則讓腫瘤 “佛系發育”。 作為消滅腫瘤細胞的“特種兵”,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和CD8+T細胞都需要關鍵的抗腫瘤武器 —— 干擾素(IFNγ),但是實驗表明,小鼠食用動物油黃油(butter)之后,不但能夠抵達腫瘤組織的“特種兵”少了,這些NK細胞和CD8+T還大大減少了IFNγ的產生,因此對于腫瘤的殺傷力會大幅下降。 這就好比是布防到腫瘤前線的士兵少了,武器里彈藥還不足。所以說,動物油在這場抗腫瘤大戰中,妥妥地站在了腫瘤那一邊。 相比之下,植物油棕櫚油高脂飲食喂食的小鼠,表現卻很不錯。與標準飲食(SFD)相比,雖然棕櫚油組小鼠的NK細胞表達的IFNγ還是要少一些,但是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小鼠太肥胖,NK細胞的功能本來就會弱于體重正常者[2]。在同是高脂飲食導致的肥胖鼠中,棕櫚油組高比黃油組有更多的高表達IFNγ的NK細胞(差異顯著)和CD8+ T 細胞(但差異不太顯著)。 為了證明對免疫細胞的影響確實是黃油組小鼠腫瘤快速生長的原因,研究者干脆使用了一種既缺乏NK細胞又缺乏T細胞的小鼠(Rag2?/?γc?/?)小鼠來做實驗。研究者先給這些小鼠喂食黃油型高脂飲食或棕櫚油型高脂飲食8周,隨后接種B16腫瘤細胞。結果表明,對于這些免疫功能有缺陷的小鼠,不同脂肪來源的高脂飲食,對腫瘤的生長速率或大小的影響并沒有明顯差異。 這個實驗充分表明,飲食中的動物油并不是直接影響腫瘤細胞的生長,而是通過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來給腫瘤“助攻”。 脂肪不分好壞,但卻很懂 “站隊”——動物油站隊癌細胞,植物油站隊免疫細胞。 動物油為啥會拖累NK細胞和T細胞的戰斗力呢?深入研究發現,吃了動物油后,身體里的代謝物會悄悄改變免疫細胞的“工作狀態”。有意思的是,它對 NK 細胞和 T 細胞的影響,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 先說 NK 細胞。動物油一進體內,NK細胞就像揣了個小肚腩 —— 細胞里會堆起不少脂滴,活活變成 “大腹便便” 的樣子。 這些 “發福” 的 NK 細胞,遇上細胞因子刺激時反應特別遲鈍:糖酵解的速度慢下來了,氧化磷酸化也打了折扣。這可不是小問題,它正是肥胖人群里NK 細胞常有的 “代謝癱瘓” 毛病,戰斗力自然大不如前。 但吃棕櫚油的小鼠就不一樣了。它們的NK細胞在細胞因子刺激下,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都能火力全開,完全沒出現“癱瘓” 跡象。這些NK細胞,也沒有“發福”的跡象。 這背后的關鍵,藏在一個叫 c-Myc 的蛋白里。它就像NK 細胞的 “代謝指揮官”:既能調控糖酵解相關基因,幫細胞多攝取葡萄糖、加快糖代謝;又能調節線粒體功能,讓氧化磷酸化更順暢;最終的結果就是能管住脂滴,不讓它們在細胞里堆積。 實驗結果很清楚:吃黃油的小鼠,NK 細胞里的c-Myc 蛋白少了;吃棕櫚油的小鼠,這種蛋白卻多了。正是棕櫚油幫NK細胞保住了足夠的c-Myc,才讓它們避免了 “代謝癱瘓”,始終保持戰斗力。
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過多的長鏈脂肪酸(LCFAs)會抑制細胞內代謝,讓CD8 T 細胞的功能打折扣。 黃油和棕櫚油這兩種高脂飲食,雖然都有長鏈脂肪酸,但對 T 細胞的影響卻大不相同。這其中的關鍵,就藏在它們的“脂肪酸配方” 里。 黃油高脂飲食里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長鏈脂肪酸中較多的是肉豆蔻酸(C14:0)和硬脂酸(C18:0);而棕櫚油高脂飲食中不飽和脂肪酸較高,長鏈脂肪酸中較多的是棕櫚酸(C16:0)、油酸(C18:1)等。 (注:“C18” 表示這種脂肪酸分子中含有 18 個碳原子;“0” 表示分子中沒有雙鍵,為“飽和脂肪酸”;“1” 表示分子中有一個雙鍵,為非飽和脂肪酸。) 但有意思的是,真正影響CD8+ T細胞功能的,是這些脂肪酸在體內的“代謝產物”。 吃黃油高脂飲食的小鼠,血液里會多出一種叫硬脂酰肉堿(CAR18:0)的代謝物;而吃棕櫚油高脂飲食的小鼠,就算有棕櫚酸(C16:0)這類長鏈脂肪酸,對應的棕櫚酰肉堿(CAR16:0)也沒見增加。 研究者用脾臟的 CD8 T細胞做實驗,結果很清楚:硬脂酰肉堿會讓T 細胞激活后產生的 IFNγ明顯減少。而且長鏈酰基肉的鏈條越長,IFNγ的減產就越嚴重! 進一步研究發現,長鏈酰基肉堿(比如CAR18:0)會降低T細胞的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速率,還會導致線粒體損傷(表現為活性氧增多)。這就像給 T 細胞的 “發動機” 潑了冷水,最終導致T 細胞 “沒勁干活”,IFNγ也跟著減少。 更直接的實驗表明,經過長鏈酰基肉堿處理后,原本能精準殺傷腫瘤細胞的T細胞,殺傷力也變弱了。這說明,長鏈酰基肉堿通過破壞線粒體功能和減少IFNγ,實實在在地削弱了 CD8 T 細胞的抗腫瘤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長鏈酰基肉堿特別“挑食”,只影響CD8+T細胞,對 NK 細胞卻沒什么作用。 線粒體就像細胞里的“能量發電機”,一旦這臺機器出了毛病,細胞干活就沒了力氣。免疫細胞本來可以對癌細胞“火力全開”,線粒體一出故障,就全體啞火了。 動物油對 NK 細胞和T細胞的“攻擊”,雖然用的是不同招數,但最后都指向了同一個結果—— 攪亂線粒體的正常工作。 肥胖人群體內NK細胞的“代謝癱瘓”,和吃黃油高脂飲食的小鼠身上的 NK 細胞狀態很像;而在人類肥胖和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里,也能發現長鏈酰基肉堿CAR18:0 的升高。 這可不是巧合,之前的研究早就發現,長鏈酰基肉堿水平高的人,得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風險更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也會上升。更麻煩的是,如果既肥胖又有高 CAR18:0,這些健康風險還會 “疊加升級”。 這么看來,傷害免疫細胞線粒體的機制,其實和導致肥胖、2型糖尿病的“禍根”是相通的。就像同一把鑰匙,既能擰壞免疫細胞的“發動機”,也能打開代謝疾病的 “潘多拉魔盒”。 不過得說明一下,這些研究主要是在小鼠身上做的。實驗里用的高脂飲食是單一脂肪來源,有點像“極端飲食”,和人類每天五花八門的飲食不太一樣。而且就算在小鼠實驗里,也不是所有腫瘤都“吃”動物油這一套:乳腺癌細胞在動物油喂養的小鼠身上長得更快,但胰腺癌細胞對脂肪來源就沒那么敏感。 但綜合來看,飲食確實像個“多面手”:既能通過影響細胞代謝讓人變胖、得糖尿病,也能在肥胖的時候削弱免疫力,幫著某些疾病“趁虛而入”。 至于怎么通過調整飲食來增強免疫力,甚至幫癌癥患者抗癌,還得等更多研究來揭曉答案。 總結一下: 在動物油和植物油的健康比拼里,植物油對免疫系統確實更“友好”些,算是略勝一籌。但這可不是說大家就得把植物油當飯吃 —— 畢竟研究里的參照系是正常飲食,高脂飲食不管來自動物還是植物,本質上都是被當作“反面教材” 來分析的。說白了,只要是高油脂飲食,植物油和動物油的區別,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我們沒法完全和油脂“絕交”,畢竟它是飲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研究里能 get 到的實用信息是:選油的時候,不妨多給植物油一些機會。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要和動物油徹底說再見。想想看,偶爾用豬油炒盤青菜,那股子香噴噴的煙火氣,不也是生活里的小幸福嘛。 油脂本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關鍵是別讓“量”成了身體的負擔,而 “選擇” 的意義,則是在于平衡“吃得香” 和 “吃得健康”。 ![]() 參考文獻: 1. Kunkemoeller, B., et al., The source of dietary fat influences anti-tumour immunity in obese mice. Nature Metabolism, 2025. 2. O’Shea, D. and A.E. Hogan, Dysregula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Obesity. Cancers, 2019. 11(4): p. 573. (作者:張洪濤,筆名“一節生姜”,著有科普讀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談最前沿的醫學研究,也可以講最通俗的故事。本文僅作為醫學常識性科普,不作為任何醫療建議。若有不適,請盡快就醫,遵醫囑對癥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