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橋三進履”這個故事,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表面上說讓我們敬老尊賢、謙遜守禮。但是,我發現,它原來另有深意! 重新讀了一遍張良拾履這個故事,我突然明白,原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并不是要尊重老人、尊敬老者,而是要學會降服自己。 ![]() 張良是韓國的落魄貴族,史書中記載,張家三代都做過韓國的丞相。 可以說,張良是一個標準的官宦世家出身。 但是,到了張良這一代,韓國被秦國滅了,張良也成了落魄的貴族。 國仇家恨讓張良整天睡不好覺,一心想著刺殺秦始皇。 終于,張良等來了機會。 他散盡家財,弟弟去世了都沒有安葬,而是把這些錢財用來尋找能人異士。 他找到一個大力士,打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錐。 在秦始皇必經的路上,這個大力士就用鐵錐砸了下去。 結果沒有砸中秦始皇坐的那輛車,而是砸中了旁邊的一輛車。 這一下把秦始皇嚇出了一身冷汗,下令四處搜捕,但最終也不了了之。 ![]() 張良因為這次行刺失敗,被全天下通緝,最后逃到了下邳,這樣一個多郡交界的地帶,可以說是四不管的地方。 張良失魂落魄地在下邳隱匿起來。 這一天,張良四處溜達,碰到一個老人坐在橋上。 張良走近時,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水里,讓張良下河去,把鞋撈上來。 老人態度傲慢地指使張良:“孫子,下去把鞋給爺撿上來。” 張良頓時一愣,心里忍不住想,要不要來個天馬流星拳,好好教訓一下這個變壞的老人。 但是,礙于對方畢竟年紀大了,張良還是不忍下手,只好耐著性子下河,把鞋撈了上來。 老人又態度傲慢地讓張良給他穿上鞋。 ![]() 面對這種侮辱性的舉動,張良依然強忍著不滿,跪在老人面前,小心地幫他把鞋穿好。 老人看到張良如此忍氣吞聲,不但沒有感謝,反而哈哈大笑。 張良看著老人遠去的背影,站在原地愣了很久。 過了一會兒,老人又回來了,對張良說:“你小子,是個人才。” 于是,兩人約定,五天后再次在橋上相會。 張良雖然有些迷惑,但還是答應了老人的要求。 五天后,天剛亮,張良就匆匆趕到橋邊,但老人已經在橋上等了很久。 看到張良來了,老人訓斥道:“你這孫子,跟老人家約好了,怎么還遲到?一點都不懂得尊重老人。” 張良覺得自己確實遲到了,也沒多辯解,只是唯唯諾諾地應承。 老人又和張良約定,五天后再次在橋上見面。 ![]() 第二次,張良天還沒亮就趕緊出城,跑到橋上,結果老人又早早到了。 老人看了看張良,嘿嘿一笑:五天后再來。 五天后,張良第三次赴約。這次張良發了狠,半夜就跑到橋上等候老人。 天要亮時,老人果然來了。 張良的真誠和隱忍贏得了老人的贊賞。 老人對他說:“孺子可教也。” 于是送給張良一本書,并告訴他:“讀透此書,可為王者師。十年之后,天下大亂,你用此書可以興邦立國。” 說完,老人便揚長而去。 張良心中一驚,一看書,發現竟是《太公兵法》。 從此,張良隱居在下邳,日夜苦讀鉆研《太公兵法》,俯仰天下大勢,終于將自己修煉成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的智囊。 等到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之際,張良成為了劉邦的重要謀士,幫助劉邦一統天下。 ![]() 你以為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尊重老人嗎?不是! 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忍,做事要狠。只有沉住氣,忍住不平之氣,將來你才能夠揚眉吐氣。 老人也告訴張良:要忍,要修煉自己,不要采用直接對抗的方式,而是要靜待時機,用智謀、謀略和智慧去改變結果。千萬不要拿雞蛋碰石頭。 總之,千言萬語一句個字:忍!一句話:小不忍則亂大謀,沉住氣成大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