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身邊的家長嘆氣:“我家孩子明明不笨,那些挺難的習題琢磨琢磨也能做出來,可就是學習的時候坐不住,心思總飄到別的地方去。” 其實不止家長困惑,孩子自己也有同感。每次考完試聊起,不少孩子都會說,想考個好成績,得能集中注意力、記性好還得效率高。這三者看著是三回事,實際上卻像好朋友一樣分不開。 要是能安下心來專注做事,記知識點的時候就會輕松不少;要是能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任務上,寫作業(yè)、復習的效率自然也會提高。這么看來,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其實是決定孩子學習效果的關鍵。 注意力其實分兩種。一種是得花力氣才能做到的 “主動注意”,就像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捧著課本讀課文、坐在書桌前寫作業(yè),這些都需要孩子主動控制自己的心思,不能隨便走神。 另一種就輕松多了,是 “被動注意”,不用費勁兒,全靠外界事物吸引。比如孩子看電視的時候眼睛都不眨一下,刷手機、打游戲的時候能坐好久,還有做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兒,像拼樂高、畫畫,這些時候注意力都特別集中,就是因為被事物本身吸引了。 而有多動癥傾向的孩子,主動注意的時間比同齡的正常孩子短,注意力也沒那么集中;可要是遇到能吸引他們的事兒,被動注意的時間反而挺長,能專注好一會兒。 其實注意力的產生,全靠咱們的大腦在指揮。大腦皮層有個特別的規(guī)律:當它的某個區(qū)域受到外界刺激,形成一個興奮區(qū)域時,周圍的區(qū)域就會或多或少地受到抑制,處于沒那么興奮的狀態(tài)。 這么說可能有點抽象,舉個例子。要是孩子周圍有聲音、鮮艷的顏色或者特別的味道,這些刺激就會在大腦皮層上形成一個興奮區(qū)域。這個興奮區(qū)域的興奮勁兒不會隨便擴散到整個大腦皮層,只會待在自己的小范圍內。而且這個興奮區(qū)域越活躍,其他區(qū)域被抑制得就越明顯,那些和被抑制區(qū)域相關的刺激,就沒法像平時那樣引起孩子的反應,自然也就不會被孩子注意到了。 但有一點要注意,大腦皮層的這個興奮中心不會一直待在一個地方,它會不停地從一個區(qū)域跑到另一個區(qū)域。原來被抑制的區(qū)域,就會變成新的興奮中心,反映在孩子身上,就是注意力轉移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孩子在課堂上為啥會 “走神” 了。上課的時候,要是窗外傳來同學的談笑聲,或者抽屜里放著一本有趣的漫畫書,這些外界刺激就可能讓孩子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從老師講的內容,轉移到這些更吸引他的事物上。 還有的時候,孩子口渴了、肚子餓了,或者身體有點不舒服,這些身體內部的刺激也會讓他分心。這樣一來,原本關注老師講課的興奮中心就變弱了,甚至被抑制了,孩子的心思也就不在課堂上了,出現(xiàn) “人在曹營心在漢” 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走神”。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很多孩子都有的特點,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就拿 1 - 2 歲的寶寶來說,他們的注意力最多也就堅持 3 分鐘,過一會兒就會被別的東西吸引走。 有些孩子天生注意力分散的情況會明顯一些,對于這類孩子,家長得早點幫他們調整。要是一直不管,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可能就會出現(xiàn)多動癥的癥狀,影響學習和生活。 那該怎么幫孩子訓練注意力呢?我覺得講故事是個特別好的辦法。具體怎么做呢?講故事之前,先和孩子面對面坐好,拉著他的小手,讓他能感受到你的關注。然后你就有聲有色地講起故事,講的時候別光顧著自己說,多和孩子互動。 比如用眼神看著他,講到開心的地方笑著點頭,講到緊張的地方皺皺眉頭,還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參與進來,像 “你覺得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呀?”“小動物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開始東張西望,手里玩起了小玩意兒,說明他的注意力實在沒法再集中了,這時候就別勉強,趕緊說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兒啦,明天咱們接著講”。 這樣不會讓孩子覺得枯燥厭煩。隨著孩子聽故事的時間慢慢變長,注意力也越來越集中,之后還可以讓他試著聽電臺里的故事,進一步鍛煉他的注意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