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222班的孩子們走進中考考場那天,陽光把柏油路曬得發燙。站在警戒線外,看他們背影一個個消失在教學樓拐角,忽然想起三年前他們剛入學時,也是這樣背著嶄新的書包,怯生生地攥著家長的衣角不肯松手。 如今,那些曾經怯生生的小家伙,已拎著行李箱走進了高中校園。可就在他們高中開學前幾天,我的微信還是響個不停。張同學媽媽發來三條語音,帶著點急慌慌的語氣:“黃老師,孩子說高中還沒建家長群呢,是不是漏了咱?”王同學爸爸緊跟著問:“明天去報到,可以先拿點行李去吧,但是不知道宿舍有沒有安排好。”最逗的是劉同學奶奶,打電話來反復確認:“錄取通知書要復印不?戶口本帶原件還是復印件?我這老記性,還是問你踏實。” 看著這些消息,忍不住笑了。孩子們拿到錄取通知書時,已經到新學校注冊報到了,新班主任肯定把注意事項講了三遍,家長群的二維碼說不定就貼在報到點最顯眼的地方。這些本該問新老師的問題,他們還是習慣性地找我。 跟朋友聊起這些事,朋友們打趣道:“你這是把家長們'慣壞’了,離了你都不知道該咋辦。”搖搖頭,想起三年前第一次開家長會,教室里擠得滿滿當當,后排加了三張臨時板凳。有個家長握著我的手說:“老師,咱文化淺,孩子就托付給你了。”那時就想著,得讓他們放心。 之后,有什么事情,日常,都會在群里反復交代或者私聊。聊聊怎么教育孩子,聊聊怎么做家長,也聊聊一些生活趣事。特別是要交什么材料,交每個月的伙食費,那是一次,兩次,三次……多次的提醒。知道農村孩子家長平日忙于干農活,有些通知不注意看,這些特殊的家長除了多次信息告知,有時還要多次電話聯系。這樣操作,務必占用很多時間,但一想到家長也不容易,自己辛苦就辛苦點吧。 現在忽然明白,家長們總來找我,不是因為我多能干,而是這三年里,我們早就成了互相惦記的一家人。 孩子們的新征程已經開啟,我知道,那些藏在微信消息里的牽掛,會一直溫暖著往后的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