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臨證70年精華錄(560)
學習中醫,首先閱讀經典、打開心扉,要博覽先秦諸子,具有文、史、哲的知識,運用辨證法分析、研究先賢的學說與經驗;第二步通過臨床不斷總結,汲取精華、揚棄糟粕,統計治愈率,乘勝前進。大瓢先生主張學習《傷寒論》,應將寒熱、攻補兼用投藥方法,深入探討,最有意義。干姜、黃連并用,超出寒熱界限,屬于物理綜合,與左金丸黃連、吳茱萸相配同一道理,是辛開苦降、涼散溫解,化邪于內;大黃和附子組方,與麻黃、石膏類似而不雷同,是熱補寒下、扶正祛邪的形式,易于開結,攻積之中尚可助陽,兩箭齊射,保證平沙落雁。應用得當,能巧奪天工。師承這一特色,縮短療程,則獲得速愈。 1983年吾于棗莊遇一陰寒內結,大便數日不行,腹中脹滿、疼痛,俗云寒水凝聚成冰。從其手足厥冷、喜飲熱湯、舌胎白厚、尿液清澈、額頭汗出如油,認為陰盛陽衰,即以《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授之,含炮附子30克(先煎一小時)、細辛10克,恐大黃傷損元氣,小量6克,加了溫補腎陽的肉蓯蓉20克,取法寒通、熱補、瀉實、助陽四面綜合。日飲一劑,連服三天,更衣四次,虛寒逐漸消退。舉此一案,以例其余。 小郎中按:本文中張老所闡述的學習中醫的方法,也是本號一直在強調的核心路徑。要想學好中醫首先要樹立堅定的信仰和信心,有深厚的中醫傳統文化功底,其次要多讀書,勤臨床,善總結。中醫治病不是慢郎中,一些急性熱病用中醫治療往往會收效迅速,但是學習中醫卻絕非速成之事,必須下足慢功夫和苦功夫,若沒有深厚的時間沉淀和豐富的臨床沉淀,是很難學好學精中醫的。 文中張老提及,大瓢先生研究《傷寒論》時,尤為注重探究經方中寒熱、攻補類藥物的配伍規律。 具體而言,張老在本文中詳細解析了黃連與干姜、麻黃與石膏、黃連與吳茱萸、大黃與附子這四組經典藥對的配伍邏輯與核心意義,為我們臨床辨證應用此類藥對組合提供了明確指導。關于這樣的配伍張老前面文章也有闡述,諸位可參考。 石膏、干姜合用 瓜蔞瞿麥丸應用——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臨證70年精華錄(555) 附子與石膏 張老在本文中針對便秘腹痛證,辨證為陰寒內結、陰盛陽衰,遂用大黃附子湯加肉蓯蓉治療,收效甚佳。下面這篇文章論述了大黃附子湯的使用方法,小郎中在其中也分享了自己使用大黃附子湯的醫案,諸位可參考學習。 附子驅寒之量超過回陽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醫生參考學習,患者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產生的任何問題,本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