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尾閭對于我們練拳到底有多大意義,看完這篇你一定受益匪淺所謂“尾閭”,就是指人脊椎末尾的骶骨和尾骨,其中骶骨五節、尾骨四節。尾骨又叫尾椎,俗稱“尾巴骨”。“尾閭”是所有武林門派不約而同的重視的一個部位,甚至連道家、佛教的修行都離不開它,那么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因為尾閭主導著人體全身的氣機,活開尾閭之后練拳站樁或打坐修禪都將進步神速。但是由于尾閭這個部位非常隱秘,所以大多數人們不會去注意它,或者就算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但也無從練起,更何況很多老師傅還對此秘訣守口如瓶。 “骶骨”與“尾巴骨”緊密相連,骶骨的形狀似棗核,骶骨上有許多小孔(骶管裂孔),其間布滿了韌帶,尾巴骨一動牽動韌帶又使得骶骨椎管里的液體(腦脊液)受到震動,可以一直往上傳到腦子里。人體的內臟都掛在脊椎上,并且脊椎里布滿各種神經叢,它的重要性自不必說,而骶骨的穩定決定了骨盆和脊椎的穩定,人類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于腦干和骶骨中,很多內科疾病和疑難雜癥均與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失衡有關,并且馬尾神經也貫穿于骶管中,可見骶骨對人體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現代人的久坐是個很大的問題,長期讓腰椎處于壓迫狀態,從而導致我們的骶骨和尾骨也在受著壓迫,全身的氣機無法勃發,百病叢生。脊椎的的根基是尾閭,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都會重視這一部位。目前新興的針刀微創療法針對骶管裂孔的治療也開始運用并解決了諸多疑難雜癥。 尾閭在人體正中的位置上,是骨盆與脊柱的“靠山”,它承擔著人體的重量與平衡,練拳更是與尾閭息息相關,無論是外在形體的運動還是內在氣機的運轉都必須依靠尾閭發揮作用才行。只有打開尾閭方可在內家拳中登堂入室,一定要明明白白的讓尾閭處出現變化,尾閭是否打開你無須有任何迷惑,那是因為你如果打開了尾閭就不會迷惑了,如果還有迷惑,那么不用說你肯定沒有把尾閭打開。我承認這句話有些繞了,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打開尾閭后你整個人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往后練功一日千里。 尾閭當然不是輕易能開的,這是自古以來的武人和道人所極力追求的事情。想要打開尾閭一定要先把腰胯完全松開,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骨盆抱死、腰椎頂死的情況下開尾閭那是癡人說夢。開尾閭先松骶骨,腰椎要脫開骨盆,然后把兩邊的骶骼關節松開才算,再進一步才能把那個“小尾巴”活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筆者之前寫的那篇開胯的文章,相信會有助于理解本篇內容。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從外在的形體講,尾閭打開后你就真正的掌握了人體的重心,可以開始表演“推不動”的功夫了,有人喜歡在拳中講物理,說“推不動”是依賴了三角形的穩固性,照他的意思是人人擺對了姿勢都能做到,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其實只有打開了尾閭才可以在腳步不動的情況下進行頂力或化力卸力一系列的動作。從內在的氣機講,打開尾閭才能真正讓任督二脈在會陰處相交,這就是所謂的搭“下鵲橋”,這是修道的重點之一,開尾閭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夠讓脊背自然正直,擴開胸腔增大肺活量。 我們已經知道了尾閭的關鍵性后,就要付諸實際行動,實實在在的把尾閭上的功夫練出來才算。拳諺講“尾閭中正神灌頂,滿身清利頂頭懸”,“尾閭中正”是練拳站樁所必須做到的,普通人或習練內家拳未入門的人尾閭都不是正的,總是翹著這個“小尾巴”,雖然肉眼很難看見這個部位的情況,不過尾閭正中與否是關乎一個人功夫高低的,翹著尾巴練拳一輩子也沒法進步。 ?練拳首先正尾閭,要直著垂下來,就像吳式太極拳,即便身形是斜著的,但尾閭處仍然是正的而不隨身形傾斜,因為尾閭一旦傾斜就會失去重心,周身的沉勁會消失的無影無蹤。所以“垂尾閭”是我們練習尾閭功的第一步,站樁里要求命門后凸,這個填腰的作用除了打通腰椎外,另一個作用就是正尾閭,具體的說就是骶骨不用再受壓迫,骶管裂孔內的韌帶也會變得更加強壯有彈性,看過上篇的朋友就會明白,這樣能夠讓我們的腦脊液更加充足,脊椎內的神經叢也更加健康。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但是忽視胯部而一味的垂尾閭是行不通的,這時需要的一個動作叫做泛臀,說白了就是兩瓣屁股向外開,開后胯,關鍵在于大腿內側要向后旋,單純向內擰膝蓋可不行。泛臀這個動作要循序漸進的練習,輕微的使勁,不可用猛力外撇否則事與愿違啊。泛臀的目的在于打開骶骼關節,這樣能夠讓丹田部位敏感起來、活動起來、擴大起來。所以整日說著練丹田卻不懂骶骨才是關鍵的人真是走錯了方向。 ?隨著功夫的加深,就要開始練習扣尾閭了,等練到“小尾巴”不再處于翹的狀態而垂下來后,還要進一步練習把它往前扣,暗含托起丹田之意,但沒有到達這個階段萬不可用力扣它。過了這一關后,最后的修煉來了,那就是轉尾閭——首先排除雜念后自然站立,雙手向前或側平舉,足尖略微外撇而后讓尾閭在前后的方向上畫弧,接著再做左右劃弧運動,最后做轉圈運動。懂拳的朋友也許要說這與涮胯一樣嗎,其實不然,涮胯整個骨盆都在運動,這個動作的門檻并不高。但是“轉尾閭”這步功夫是只有尾閭這一部分在轉,練到這個地步才談得上周身一家,意氣合一。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形意拳大師尚云祥為一個軍官講過一個驚尾椎的功法,這位軍官在戰場上受益后甚至給尚云祥發了一份軍餉。我們普通人受到突然驚嚇后一般脖梗子會打一激靈,但驚脖梗子對我們應急幾乎沒有什么幫助,只能算是一種反應,而若要反擊則必須驚尾椎子,尾閭一動全身就動起來了。但是要做到驚尾閭并不能僅靠練外在形體,一定要在神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的驚起尾閭。? 喜歡傳統武術的朋友們一定要把尾閭作為一個重點練習對象,不然到頭來什么都得不到的,我們大家都知道道教中有三種動物的地位很高——龜、鹿、鶴,這三種動物的壽命都是很長的,究其原因在于這三種動物的尾巴,鶴在休息時會將頭扭過去用嘴巴與尾巴相接,鹿的尾巴根可以轉動,而龜的尾巴雖短但它尾巴根可以動彈,它的尾巴一擰一擰也能爬的非常快,這就說明尾閭一動全身的氣機便發動了,我們練拳就要練到那個“小尾巴”能動,只要能動一點點感覺立刻就不一樣了。 |
|
來自: 曾經滄海劉衛國 > 《健身鍛煉養生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