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又名《捭闔策》,其精華語句,縱橫捭闔,屬智慧謀略!表現為儒家、道家、兵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 《鬼谷子》思想學說之所以能在百家爭鳴戰國時期獨樹一幟,不僅在于他的與眾不同的縱橫理論,更在于他以“道”為理論依托,將其思想學說提升到哲學的高度。 《鬼谷子》作為鬼谷子教徒授業的教材,培養出了蘇秦、張儀等縱橫家。春秋戰國時,縱橫家“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熄”,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感慨道:“戰國者,縱橫之世也。”從這層意義上講,《鬼谷子》是間接地參與了先秦政治舞臺,客觀上也促進了中國的統一進程,加速了社會前進的步伐。 解釋:春季陽氣升發萬物萌生,夏季陽氣鼎盛萬物繁茂,秋季陽氣收斂萬物成熟,冬季陽氣潛藏萬物休養,是天地間正確的規律。感悟:這句話不僅是自然規律的總結,更暗含了人體養生與天地運行相協調的深層智慧。解釋:智慧要用在常人無法洞察的規律,而能力要用在常人難以察覺的契機。感悟: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范蠡看出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而急流勇退,這種智慧要求我們突破表象認知。解釋:認識世界要從自我認知開始,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感悟:認知的起點在于自身。只有先完成清晰的自我認知,才能準確推及他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解釋:仔細考察、驗證對方所表現出的外在言辭與隱藏的真實想法,順著對方的欲望、偏好去觀察,就能發現他的真實意圖。感悟:人的言辭往往有表里之分,不能輕信表面言辭,而要通過反問、試探,它不僅是古代縱橫家的權謀智慧,在現代溝通、談判、管理等領域仍有極高的實用價值。解釋:若不能細致考察,就無法掌握真實情況,進而導致決策根基不穩。感悟:如果連真實情況都未能掌握,那么所制定的策略或決策必然根基不穩,容易失敗。在現代社會,無論是管理、談判還是個人決策,這一原則仍然至關重要。解釋:世間事物雖然變化無窮,但最終都有其內在規律可循。感悟:事物的運動、發展、轉化,涵蓋自然、社會、人事等一切現象,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盡管變化紛繁復雜,但最終都會回歸到某種根本規律或既定軌道上。解釋:智慧的人貴在不輕率、不盲目,鎮靜不亂,耳朵聽事貴在聽得真切,頭腦思考貴在明辨通達,清晰透徹,言語辯辭貴在新奇巧妙。感悟:智慧、聰明、明智、言辭等方面非常重要,人們對待任何事物,都應客觀、冷靜地分析,而不能盲目,自以為是地去評論。解釋:一切志向與謀略的根基,在于先安定自己的身心。解釋:利益決定親疏,共同獲取利益就能相互保持親密關系,其中一方遭受損失必然導致互相疏遠。感悟:當雙方利益一致或能互相帶來好處時,關系容易親近。若交往導致損耗,關系便會疏遠。包括錢財的分配、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興趣愛好、共患難的情誼等,如果其中一方受到不平衡的對待,肯定會變得疏遠。解釋:寧靜平和便可以養氣,養氣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獲得和諧。感悟:靜和是養氣的前提,養氣的結果又回歸靜和,形成“心境—能量—境界”的閉環提升。解釋:言語過多容易暴露破綻,通過分析這些疏漏可以驗證。感悟:語言越復雜,邏輯漏洞或自相矛盾的概率越高,過度表達易顯露認知局限、情緒傾向。解釋:智者能在征兆初現時果斷行動,不拖延等待,成功需保持開放心態,避免被經驗束縛,通過長期積累,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升華。感悟:察覺事物萌芽時及時行動,便不會錯過時機,達到成就后不固守僵化,不拘泥于既有模式,經過時間積淀,事物自然升華,達到潛移默化的境界。解釋:動物本能地發揮自身優勢,善辯者同樣需明確自己的語言、邏輯、情感、策略等。感悟:動物依賴天賦,而人類需主動選擇策略,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自己的長處。解釋: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結果。感悟:真正的強者,既要有形勢鼎盛時的精益求精,更要有大廈將傾時的斷舍離勇氣。解釋:眼前的事物反而難以看清,遙遠的事物卻能清晰認知。感悟:人對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容易麻木,反而對陌生領域保持敏銳。解釋:不必出門卻能知曉天下事,不望窗外卻能悟透自然規律。感悟:通過內在的自省和自我修養,人們可以領悟“天道”,知曉天下萬物的變化發展規律。解釋:救濟陷入困境、幫助有急難的人,幫助給予,是善于表達且品德高尚的人。感悟:強調幫助要給予真正值得的人,而非盲目施舍,"能言"代表溝通能力,"厚德"代表人品,二者結合確保善行產生最大社會效益。解釋:嘴巴,是表達內心思想的門戶;而心靈,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宰。感悟:言語是內心世界的出口,通過語言可以窺見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圖,心智是精神的主宰,思維決定一個人的氣質、境界和決策質量。解釋:陰陽二氣相互調和、動態平衡。從開始到終結,都貫穿著陰陽的法則。感悟:陰陽并非靜止,而是在消長中達到整體和諧,陰陽法則貫穿一切事物的始終,是自然與生命的根本規律,陰陽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共同維持系統的穩定。解釋:陽氣主動,推動事物運動、生長;陰氣主靜,使事物收斂、蓄藏。陽氣向外發散,陰氣向內收攝。感悟:陰陽并非絕對動或靜,而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氣外顯的動力源于陰的積蓄,陰的斂藏依賴陽的固護。解釋:耳朵與眼睛是心靈的輔助工具,為心智收集外部信息。通過耳目觀察細微間隙,識破隱藏的奸詐與虛偽。感悟:這句話出自《鬼谷子·權篇》,是縱橫家論述如何通過觀察和傾聽來洞察人心、辨別真偽的策略性思想。解釋:萬物依循內在規律運行,事件發展必現聚合與分離的動態。感悟:萬物皆依循其本然之性存在、發展,如四季更替、草木枯榮,皆有其內在規律,人事的聚合與分離,亦有其必然性,非人力可強求。解釋:通過反思歷史驗證未來趨勢,研究古代案例以理解當下局勢,通過逆向推演對方立場來校準自我認知。感悟:此句揭示了認知的本質規律:真理需在反復逆向校驗中浮現。感悟:言與默、動與靜的平衡,實為一種陰陽哲學的智慧。解釋:事物如環般循環轉化,形成各種各樣的發展態勢,應該反復探求事物的特點,依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策略。感悟:事物如環般循環運轉,相互關聯,變化無常,每種情況都有其獨特的態勢和條件,通過反復觀察、推演,探尋內在規律,根據具體情勢制定相應的對策。世間萬物處于動態變化中,需觀察其規律,反復權衡,最終依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措施。真正的策略不是固定的公式,而是對變化的敏銳回應。解釋:審察事物的前因后果、發展過程,揣度研究事物的應變能力的強弱,因材而用、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感悟:考察事物發展的次序與關鍵環節,分清主次、輕重、緩急,衡量對方的資源與能力,評估其綜合實力,對比分析對方(或自身)的技能優劣,找出特長與短板。解釋:真正的聰明人不會依賴自己的短板行事,而是規避弱點,即使對看似平庸的人,也能發掘并利用其特長;不強迫自己從事不擅長的領域,而是借助他人精通的能力補足。感悟:許多人因執著于彌補短板,反而埋沒優勢,將精力投入最具競爭力的領域。解釋:想要游說他人,務必穩妥揣度對方心理、局勢利弊,謀劃策略時,務必遵循客觀規律,順應形勢變化。感悟:說話前要深思熟慮,溝通需建立在對對象心理的精準把握上。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 摘自《鬼谷子·鬼谷子·反應》 解釋:從古到今,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生長演變,都是與無形而又無處不在的大道一起共生的。 感悟:古代通曉大道化育之理的人,其智慧源于對無形之道的體會認知。 捭闔者,以變動陰陽, 四時開閉,以化萬物。 摘自《鬼谷子·鬼谷子·捭闔》 解釋:捭闔,就是變動陰陽,用開閉之法形成四季輪回,使萬物化生、萬事興亡交替。 感悟:運用開合之道,通過調節陰陽對立關系,像四季更替般張弛有度,從而掌控萬物的發展變化。 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摘自《鬼谷子·鬼谷子·內楗》 解釋:暗中思慮我們的決策是否符合時宜,公開言明此決策的優劣,以取得認可。 感悟:暗中權衡利弊,冷靜分析事情的可行性與風險,清晰指出行動的收益與代價,以理性說服他人。通過上述方法,引導對方的意志,使其傾向于自己的主張,通過隱蔽的理性思考與公開的利益分析,自然引導事態走向。 審察其所先后, 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摘自《鬼谷子·鬼谷子·捭闔》 解釋:審察事物的前因后果、發展過程,揣度研究事物的應變能力的強弱,因材而用、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感悟:審視事物發展的次序規律,判斷哪些環節是優先關鍵,衡量對方的權力地位與實際能力,區分表象與實力,對比評估雙方技術手段的優劣勢,找到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