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職業教育課程建設面臨著一系列重大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源自技術與產業的快速發展,還與社會需求、職業發展和教育本身的變化密切相關。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創新的不斷推進,職業教育課程的傳統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職業教育課程建設亟須在多個層面進行深入變革,以適應個體發展的多樣化需求,順應社會發展的新態勢,回應職業發展的新要求,并緊跟技術創新的步伐,同時,課程的內部結構也需要不斷優化。 一、職業教育課程建設需適應新時代人的發展需求 傳統職業教育課程往往以培養學生就業技能為核心目標,強調的是滿足市場和崗位的直接需求,主要關注教授單一工種或崗位所需的“一技之長”。傳統職業教育課程在設計上忽視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過于強調考核學生對特定技能和理論的掌握,而對實踐智慧、創新思維等綜合能力的整體關照不足。新時代要求每一個人都要有新的生存能力和新的生存方式,否則就難以適應新技術的新要求和新挑戰。當前,個體的發展需求日益呈現出可持續性、終身化、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特征,這對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新時代的個體不僅需要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發展帶來的新要求,還需不斷適應多維度的生存環境,以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責任的統一。 首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職業教育課程與人的關系提出了深刻挑戰。在全球化、技術進步與社會轉型交織的背景下,職業教育課程需超越傳統的技能培養模式,構建支持學習者長期適應社會變遷與技術創新的動態體系。這要求課程設計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習者的職業能力與學習遷移能力,還需增強其應對資源有限、職業不確定性等生存挑戰的智慧與責任意識。職業教育應通過靈活化與結構化并存的課程體系,塑造學習者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為其在復雜的社會和技術環境中構建長遠職業發展路徑提供有力支持。其次,終身學習已成為新時代個體發展的核心需求。技術的快速迭代和職業結構的深刻變革使得個體在職業生涯中面臨持續的技能更新和知識再造需求。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應將終身學習理念貫穿其中,通過模塊化課程設計、靈活的學習路徑和多元評價體系,為學習者提供持續提升職業技能的機會,滿足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最后,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發展需求也凸顯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新時代強調個體的自由選擇與自主發展,但這種自由往往受到復雜社會關系和多重社會角色的制約。因此,職業教育需要兼顧共性與個性,既要提供適應社會主流需求的核心課程,又需設計滿足個體興趣、特長和職業規劃的選擇性課程。 職業教育課程建設需要把握新時代人的發展需求,從可持續發展、終身學習和多樣化需求等多維度出發,系統性地推進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實施機制的創新與優化。通過適應人的新生存狀態,職業教育課程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個體發展需求,也將更有效地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職業教育課程建設需符合新時代社會發展新態勢 新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加速轉型與多元并存的新態勢,這一變化對職業教育課程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和服務經濟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快速崛起,傳統產業則在技術驅動下不斷進行升級改造。社會經濟格局的動態性和復雜性,對職業教育課程在適應性、前瞻性和綜合性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 首先,社會經濟的新態勢要求職業教育課程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增強課程的適應性。在數字化和智能化驅動的背景下,新興崗位和職業技能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要求職業教育課程及時調整內容,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融入教學體系。同時,傳統職業崗位的技能標準也在不斷提升,需要兼顧新興技術和傳統技能的整合,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課程對不同產業發展的精準匹配。其次,多元并存的社會經濟態勢對職業教育課程的綜合性和跨學科特性提出了要求?,F代職業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單一技能的傳授,而是強調培養學習者的系統思維和綜合能力,以應對多行業交叉融合的趨勢。職業教育課程需要超越學科和行業的界限,推動跨領域知識與技能的交叉,形成能夠支持多場景應用的課程體系。再次,社會經濟的轉型對職業教育課程的前瞻性提出了挑戰。隨著技術和產業的迭代速度加快,職業教育課程如果缺乏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洞察,就容易陷入滯后性困境。因此,課程建設需要以預測性研究為支撐,提前識別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并在課程設計中融入前瞻性元素。最后,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還對職業教育課程的價值導向提出了要求。現代社會日益重視可持續發展、共同富裕和社會責任,職業教育課程應通過融入相關理念,培養學習者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判斷力,使其不僅能夠適應職業崗位的需求,還能在職業實踐中承擔起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 總之,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態勢對職業教育課程提出了多層次、多維度的要求,涉及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價值導向的全面革新。職業教育課程需要以更高的適應性、綜合性、前瞻性和價值導向性為目標,通過持續優化建設,全面提升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應適配新時代職業發展新要求 新時代的職業發展呈現出技術驅動、綠色轉型、多樣化和動態化的新態勢,對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綠色能源等為代表的新職業不斷涌現,傳統職業也在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中經歷深刻變革。自2019年以來,人社部先后發布了5批共74個新職業,“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等職業都是在數字經濟發展中催生的新職業。職業教育課程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核心載體,必須緊跟職業發展新要求,進行系統性優化與創新,確保與新時代職業需求無縫對接。 首先,新職業的不斷涌現對職業教育課程的內容更新提出了迫切需求。基于人社部每年發布的新職業清單,如“電子數據取證分析師”等,職業教育課程需要圍繞這些新職業進行結構調整和內容更新。課程內容不僅要反映新職業的技能需求,還需具備前瞻性,幫助學習者為未來可能的職業變化做好準備。其次,職業發展的技術驅動特性要求職業教育課程加快數字化轉型。傳統職業正在被賦予更多的數字化特征。例如,制造行業向智能制造升級,服務行業向數字化服務演進。這種趨勢要求職業教育課程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深度融入數字技能培養,推動教學模式和實踐方式的創新。最后,職業發展的多樣化和動態化要求職業教育課程具備更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職業發展路徑的個性化、多變性,使得學習者對課程的需求日益多元。職業教育課程需通過模塊化設計、跨學科整合和彈性學制,為學習者提供更加靈活的選擇空間。 新時代職業發展的新要求對職業教育課程提出了更新內容、加速數字化、提升靈活性的多維挑戰。職業教育課程必須深度對接職業發展的新態勢,通過科學設計和動態調整,不斷優化課程體系,為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堅實支撐。 四、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應對接新時代技術創新發展 新時代技術的快速迭代與創新不僅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也對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技術創新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得職業技能和知識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職業教育課程建設必須主動對接技術發展趨勢,重新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以適應新時代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首先,技術創新推動了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動態迭代。技術的更新速度直接決定了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更新周期,過去以穩定技能為核心的課程設計模式難以滿足快速變化的職業需求。職業教育課程需要建立動態化內容更新機制,將最新技術成果和行業需求快速轉化為課程內容。其次,技術創新要求職業教育課程結構更具靈活性與開放性。傳統課程體系往往以固定學科和技能為核心,缺乏靈活性,但技術的發展促使職業教育課程呈現出多維化和模塊化的特征。再次,技術創新深刻變革了職業教育課程的實施路徑?,F代技術為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提供了更豐富的工具與手段。職業教育課程可以利用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搭建數字化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在接近真實的技術場景中進行學習。最后,技術創新催生了職業教育課程功能的延展性。傳統課程功能主要聚焦于技能傳授與知識傳播,而在技術驅動下,課程功能開始向創新能力培養、技術問題解決和團隊協作訓練延展。 技術創新不僅為職業教育課程帶來了內容與形式上的革新動力,也促使課程在結構、功能和實施方式上發生深刻變化。職業教育課程與技術的關系從傳統的工具性依賴,發展為深度協同與價值共建。通過全面對接技術創新發展,職業教育課程將更好地服務于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現技術進步與職業教育質量的雙向賦能。 五、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應強化內部結構優化與育人功能整合 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課程建設不僅在內容上適應外部需求,更需在內部結構和育人功能上實現深度優化與有機整合。課程作為職業教育實施育人的核心載體,其內部結構設計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和育人功能的提升。面對現實中的一些困惑,諸如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與層次性,課程實施多采用“技能灌輸”模式,課程評價體系不健全,等等,各要素難以形成有效的整體聯結。當前,職業教育課程亟須通過科學規劃與系統調整,推動其內部結構的協同優化,并強化育人功能的全面整合,形成適應多元化職業需求和個性化發展的課程體系。 首先,內部結構優化是實現職業教育課程高質量建設的基礎。一流課程與優質課程的內部結構應體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通過模塊化設計將內容劃分為基礎、核心和拓展模塊,形成知識遞進與技能漸進的邏輯關系。同時,應注重時間與空間維度的協調,將學習內容在理論教學、虛擬實訓和真實情境中逐步展開,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茖W的內部結構設計能夠確保課程在知識傳播與技能培養上實現深度融合,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其次,育人功能的優化是職業教育課程價值實現的關鍵。職業教育不僅承擔技術技能傳授的任務,還肩負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的重任。因此,課程建設需在育人功能上從單一技能培訓向綜合素質培養轉型。 職業教育課程建設需從內部結構優化與育人功能整合兩個維度出發,通過科學設計與動態調整,實現課程體系的系統性與育人價值的最大化。這種優化與整合不僅是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與社會發展的基礎,更是其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5年第15期) 來源 | 高職觀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