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心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與錢相處,或許也是如此。 對待錢最好的態度,要像對待貓一樣。你拼命追,它跑得越快;你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準備好溫暖的窩和食盆,它反而會主動來找你。 那些真正能守住財富、甚至讓財富持續倍增的人,都做對了同一件事——出離。 ![]() 什么是出離?當我們觀看電影時,那就是名副其實的出離。 因為即使銀幕上發生著形形色色的事情,我們也知道那不過是一場電影,完全是假的。 其中有許多動人的愛情或者懸疑情節,我們甚至會感動落淚,然而我們內心知道,那只是一場電影。 更簡單地說,出離就是能夠跳出局面看局面,跳出游戲改規則。 就像在2015年那年房地產市場最火的時候,所有人都在追逐市場,而一位老哥突然把手里所有項目都清盤了,轉身去做了農業。 當時身邊多少人笑他傻,說房地產還能火十年,結果呢?后來政策收緊,一堆人套在里面,他反而在農業領域闖出了新天地。 很多人說這是運氣,這其實也不是運氣,這是一種出離的智慧。 還有更經典的例子。巴菲特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最瘋狂的時候,一股科技股都不買,被全世界嘲笑“老古董”。 結果泡沫破裂,他是少數毫發無損的投資人。他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這就是出離——跳出市場的集體情緒,保持清醒。 普通人為什么難出離?因為大多數人太容易陷入三種陷阱: 一是認同陷阱。把自己的身份和投資綁定得太緊,買了某只股票就拼命找利好證據,舍不得否定自己的選擇。 二是情緒陷阱。市場一漲就興奮,一跌就恐慌,完全被情緒牽著走。 三是圈子陷阱。周圍人都在說某個項目好,你就很難保持獨立思考,生怕錯過“大家都能賺”的錢。 你再想想是不是很像貪婪的自己?其實真正能出離的人,都掌握了三種能力: 第一,旁觀者能力。用旁觀者的心態和視角問自己:“如果我現在空倉,還會買入這個資產嗎?”或者“如果一個陌生人要我投資這個,我會怎么做?” 第二,規則制定能力。不是在游戲里玩得更好,而是直接修改游戲規則。就像那位房地產老哥,他不是在判斷房地產還能火多久,而是直接換了個賽道。 第三,反周期操作能力。這點最難,因為要違反人性。但財富的本質就是認知變現,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真相,才能賺到別人賺不到的錢。 ![]() 錢就像水,是流動的能量。你越是拼命想抓住,它越會從指縫間溜走。 那些能留住錢的人,從來不是靠抓得緊,而是靠修得通的渠道和足夠多的容器。 出離不是躺平,而是更高級的參與。你不是退出游戲,而是既做玩家又做裁判。 “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而不是對勤奮的獎賞。” 希望大家都能學會出離,既能賺到錢,又能守住財!
當機會靠近你時,你看不見;當機會敲打你時,你看不起;當機會撞擊你時,你看不懂;當機會離開你時,你追不上,認知決定高度。 我是「即視感」 點亮【在看/點贊】,你期待的都會來到你身邊~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