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奇才史掌元 朱玉學 史掌元何許人也?相信許多人也和我一樣,對他知之甚少。但是上世紀50年代末有一首流行全國的歌曲《唱得幸福落滿坡》,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這首歌的作者就是著名的農民作曲家史掌元。 ? 奇人奇才 史掌元(1920——2012),中國內陸農民作曲家。山西省昔陽縣人,曾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山西省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自幼受民間音樂熏陶,1947年參加村業(yè)余劇團以舊曲新詞開啟創(chuàng)作生涯,1959年憑借《唱得幸福落滿坡》獲全國業(yè)余創(chuàng)作一等獎,該作品被譯介至多國傳唱。1960年被授予“農民作曲家”稱號,兩次赴京受毛澤東、周恩來接見。他的作品涵蓋農村生活、革命追思等題材,代表作《松溪河水盤山流》入選《鋼琴基礎教程》,《我為總理扎花圈》于毛澤東紀念堂落成典禮演出。他一生扎根太行山村,累計創(chuàng)作2000余首歌曲,出版《唱得幸福落滿坡》《農家心歌》等作品集。2012年病逝于故鄉(xiāng),享年92歲。
1920年,史掌元出生于太行山深處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山西省昔陽縣界都鄉(xiāng)里安陽溝村。在這個石頭比土還要多的土地上,鄉(xiāng)親們把汗水毫不吝嗇地灑進了土地,可土地產出來的糧食還沒有灑進的汗水多。他的父親是當時村里的吹鼓手,和一群老伙計拿起鑼釵嗩吶,給有紅白喜事的人家,吹吹打打,造造氣氛,以換取二斤高粱、苞谷等糊口的食物,以此維持生計。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演奏民間樂器的鄉(xiāng)村藝人。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史掌元成為了鄉(xiāng)村的文藝青年。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史掌元就參加了村里業(yè)余劇團,與一群莊稼漢用舊曲新詞宣傳革命政策。這是史掌元藝術生涯的第一個起點。
史掌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和石匠,扶犁種地、工山鑿石、砌窯洞是他的拿手好活兒。在互助組時,大家白天勞動,晚上積肥,有的輕年農民怕苦怕累,不時地抱怨,勞動熱情不高。年方三十的史掌元看在眼里,氣在心中,咱們積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能多打糧食,過去就是因為地力不足,糧食產量低,村里餓死了多少人?現(xiàn)在團結起來搞互助生產,你又怕苦怕累?盡管如此,史掌元沒有直接去說服這樣的輕年人,而是躺在炕上構思起來。第二天,一曲《積肥小調》在他口中一哼而出,很快在全村人中傳唱。“我本來就是一個農民,一個石匠,干著干著活,一首歌就在我腦子里形成了。”
1959年國家文化部舉辦了一個全國業(yè)余歌手新作品大獎賽。根據(jù)參賽要求,歌詞必須在《紅旗歌謠》上選取?!都t旗歌謠》的歌詞質量很高,“在這厚厚的一本書上,我反來復去的選了很多首,最后我選上了《唱得幸福落滿坡》?!?/span> 史掌元的成名之作《唱得幸福落滿坡》就這樣誕生了。也許大家會有疑問,那么厚的一本書怎么就選上《唱得幸福落滿坡》呢?史掌元說:“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唱得幸福落滿坡》是反映農村生活的。當時,村里正在搞植樹造林、綠化、種果樹。正是在這個時候,《唱得幸福落滿坡》這個歌詞,恰恰反映了農村的面貌?!拔蚁碌貏趧?,他們在一邊休息,我在一邊構思,用什么樂器奏,用什么旋律起,一邊哼著歌詞,哼著旋律。用了五天時間這首歌就寫完了。我先拿給我們俱樂部歌誦隊的人,讓她們來唱,大家都說好。不久,省里邊下來征集全國業(yè)余歌手比賽的作品,我就把這首歌拿出來,讓他們唱了唱,聽了聽,他們帶回去,在省歌舞團找了一個劉改魚,她是唱山西民歌的,她唱了唱,就送到中央去了。送到中央后,評了半年多時間,最后評出來一個全國一等獎的歌曲。當時參賽歌曲是很多很多的。第一首是毛主席詩詞《長征》,第二首就是《唱得幸福落滿坡》,獲得一等獎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就向全國播放這首歌曲,全國的各種報刊都在發(fā)表這首歌。獲了一等獎,當時獎給了我一把二胡,一張獎狀?!? 寫民歌,唱民歌,演大戲,做導演,以至當村里業(yè)余劇團的團長,史掌元樣樣玩得爽,最讓他上癮的就是寫歌曲。殊不知,在全國眾多作曲家中,史掌元是唯一用簡譜寫曲子的作曲家,因為他最終還不會玩“五線譜”。盡管如此,只要能搞創(chuàng)作,無論是怎樣勞累,他總有坐下來寫作的閑情逸致,無論怎樣的困惑,他總能靜下來,構思的優(yōu)游灑脫。無論怎樣沮喪,他總面前對大山,引吭高歌。
然而,史掌元的前半生走過的是一段艱辛而苦澀的生活之路,前妻病故后,再娶,又故。再娶。先后三個妻子共為他生了八男四女十二個孩子,全家十四口人就靠四畝貧瘠土地為生。夜晚來臨,十幾個孩子橫七豎八地睡在狹小的炕上,哪個沒有回來,數(shù)數(shù)那些又破又臟的鞋就知道了。盡管如此,史掌元生活得依然瀟灑自如,不為別的,只為了他能創(chuàng)作,能譜寫出更加優(yōu)美的曲子。五十年來,共創(chuàng)作了2000多首歌曲,其中,在國家級報刊上發(fā)表的就有70多首。從五十年代起,他就帶領著鄉(xiāng)親們在村里唱,在田間唱,在鄉(xiāng)親們的炕頭上唱,在會場上唱,唱得都是家鄉(xiāng)的山,家鄉(xiāng)的水,家鄉(xiāng)的人,家鄉(xiāng)的事兒,唱出了對共產黨的情,唱出了對新社會的愛,唱出了太行山區(qū)人民的胸懷。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形式多樣,喜聞樂見,膾炙人口,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 著名作曲家朱踐耳評價史掌元:“一個奇人奇才,一手拿鋤頭,一手執(zhí)筆寫歌。”
紅旗歌謠 《紅旗歌謠》是1959年由紅旗雜志社出版的民歌選集,由郭沫若、周揚擔任編者。全書收錄300首詩歌,包含反映社會主義建設與革命斗爭題材的作品。書籍采用32開本排版,配有黃胄、古元、力群等26位藝術家繪制的彩色插圖。初版包含平裝與大32開布面精裝兩種裝幀形式,首印量3400冊,1959年12月第二次印刷量為3.5萬冊。
該書的出版旨在整理新中國成立后各地涌現(xiàn)的新民歌作品。編纂工作得到文藝界與出版機構協(xié)同支持,紅旗雜志社作為中共中央理論刊物出版單位承擔發(fā)行任務。
全書按題材分為四個篇章:反映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勞動歌謠;歌頌工業(yè)建設的群眾創(chuàng)作;革命歷史題材民歌;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贊歌。每首詩歌均標注采集地域,包含河北、陜西、四川等二十余省份民歌。正文后附有26頁彩色插圖,彥涵、李琦繪制封面插畫,米谷、黃胄等人創(chuàng)作內頁插圖。
書中采用傳統(tǒng)民歌體式與白話新詩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部分作品融入地方戲曲元素并配有彩色插圖。插圖創(chuàng)作強調現(xiàn)實主義風格,黃胄運用水墨寫意技法描繪勞動場景,古元采用版畫形式表現(xiàn)工業(yè)題材,力群、米谷、王淑暉、袁運甫等藝術家也參與了插圖創(chuàng)作。
該書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與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周揚主持編纂,可見當時的重視程度。如果用現(xiàn)代眼光看待,豈能“請”得這兩位權高位重的文學“巨匠”屈尊主持一本“民謠”的出版,也最多求得個“高價”扉頁題字罷了。 《紅旗歌謠》作為1958年大躍進時期的民歌選集,其評價具有歷史雙重性:既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革命熱情與藝術創(chuàng)造力,也因時代局限反映了左傾思想的影響。 其藝術形式繼承了《詩經》的民間傳統(tǒng),運用重章疊句、問答體等手法,語言生動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如《我來了》以夸張手法展現(xiàn)人民改造自然的豪情。部分愛情詩雖套用政治話語,但內核仍保留傳統(tǒng)民歌的情感表達。??
周揚在1982年指出,這些民歌既表現(xiàn)了群眾的革命熱情,也因大躍進的左傾錯誤導致內容浮夸,需區(qū)分精華與糟粕。??
心中唱滿幸福歌 《唱得幸福落滿坡》是一首融合地域特色與時代精神的經典民歌,歌詞以南山坡為敘事空間,以農民熟悉的南北東西、前后高低的勞動場地方位,表現(xiàn)農民群眾遼闊寬廣的視野和胸懷,充滿對自己勞動成果的自信及自豪的幸福感。通過描繪林木、果園、稻禾、河水、羊群、牧童等意象展現(xiàn)集體勞作帶來的豐饒生態(tài)和社會主義鄉(xiāng)村風貌,展現(xiàn)了農民對新中國建設的自豪感。運用“坡梭轍”,采用山歌體結構與方言韻律,梯次重疊,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親切感人。 歌曲旋律融入山西民歌風,簡潔明快,節(jié)奏感強,以女生合唱、領唱交替,表現(xiàn)集體勞作場景的特色。民樂伴奏,小調式,通俗流暢,連貫自然。 作為一首民歌,以其獨特的旋律和歌詞,展現(xiàn)了當時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贊美。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讓人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史掌元的一生,是與音樂相伴的一生。他用最樸素的語言,最真摯的情感,譜寫出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這些樂章,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是時代的見證。它們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不在于華麗的辭藻,刻意的粉飾,而在于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摯熱愛。 2025年8月1日 齊齊哈爾佳禾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