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兵敗之坎(71):白崇禧為何不愿意統一指揮兩大“剿總”部隊執行“淮河戰略” 對于白崇禧為何不愿意統一指揮華中、徐州兩大“剿總”的部隊,執行何應欽制定的淮河戰略問題,當時的人們以及后人都有很多議論,大致說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一、認為何應欽提出的“淮河戰略”,尤其是已經決定執行的第一案,調集徐州“剿總”的主力部隊,守徐州至蚌埠段,由當時兵力沿隴海路東西方向部署的一個翻版,不過是把東西方向的“一字長蛇陣”調整一下方向,而為南北方向的“一了長蛇陣”罷了,因而,白崇禧不感冒,不愿意執行之。其實,這一觀點是后人的臆測。如果稍稍懂得點軍事常識,便會知道,東西方向500多公里,那叫“一字長蛇陣”,而調整之后,不到200公里,是可以多重布防的。更何況,這樣調整之后,一下子放棄了保障500公里鐵路線暢通的作戰任務,部隊機動作戰的能力大大加強了,部隊的聯勤保障也要比以前的部署強得多。當時,白崇禧對于何應欽提出的“淮河戰略”是極其欣賞的,一開始是滿口答應了何應欽、顧祝同,愿意統一指揮部隊執行這一方案的。 第二、說是白崇禧滿口答應此事之后,立即和桂系主要將領夏威、張淦、徐祖貽等人密謀后認為,這是老蔣的“奪權”之計,讓你白健生統一指揮兩大“剿總”的部隊作戰,又不撤銷兩大“剿總”,又不交出各自的兵權,兩家仍然是分灶吃飯,分床而眠,各懷鬼胎。最終,你白健生也就成了南京國防部和兩大“剿總”之間的傳話筒,而再度被掛起。而且極有可能的后果是,指揮兩大“剿總”作戰的權力,成了“虛”權力;而又丟了華中“剿總”的實權力。或者是打仗的時候,給你點權力,打贏了,收回,打輸了,挨棍子。有關這一點,是基于蔣介石這個人對桂系及其他派系高級將領的一貫做法而分析出來的,不能說沒有道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三、政治原因,在宋希濂等人的回憶錄里都提到了,說是李宗仁、白崇禧此時正拉攏程潛、張軫一干人等,進行反蔣活動,巴不得國民黨軍在徐蚌會戰中失敗呢。對于此,筆者相信前半句,反蔣,是他們一貫的言與行,而說他們正巴不得徐蚌會戰失敗,是有點言過其實了,唇亡齒寒的道理,白崇禧還是多少會懂得點的。 第四、白崇禧怕指揮不了徐州“剿總”的部隊,這一點擔心是很正常的,就當時的情況而言,白崇禧確實指揮不好徐州“剿總”旗下的部隊,如果徐州“剿總”不撤銷,劉峙那一關白崇禧就過不去,更不要說邱清泉、孫元良、李彌、李延年這些各具特色的戰將了。而要撤銷徐州“剿總”,白崇禧會敗得更慘,因為解放軍不等他的班子搭建齊全,就有可能結束了戰事。 第五、據白崇禧當時的參謀處長覃弋鳴及其子白先勇回憶說,白崇禧之所以不接招,是因為他已經看到,徐蚌會戰敗局已定,甚至連調整部署的時候,也沒有了。覃弋鳴的分析大抵有這些方面:1、江山易主之戰,責任太大,敗不起。2、解放軍態勢甚好。華野方面,一部在魯西南集結完畢,已經拉開進攻態勢,蘇北方面,亦在做配合行動。中野加入華東戰局態勢也已十分明顯。3、國軍態勢堪憂。此時,想執行何應欽的“淮河戰略”,把部隊撤退到徐州、蚌埠之間,重新布防,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而部隊的調防,正好給解放軍造成在運動中作戰的機會。當時的情況已經形成打不得、退不得、守不得,敗局已成。4、移防,不是件容易的事,極有可能丟失重武器。5、不知己亦不知彼。對于解放軍將領,白崇禧知之甚少,對于徐州“剿總”各部將領,白崇禧有好多都不認識,他們多數是何、顧舊部及雜牌部隊,將帥不協,難以統率。6、蔣介石的越級指揮,司空見慣,白崇禧大罵:“驕兵悍將,不聽調遣,都是蔣介石養成的。方面軍的命令指揮不動,非他的手令不行。”7、白崇禧怕華東鞏固不了,華中也有可能丟失。8、華中部隊加入徐蚌戰場,于事無補。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確切地說,何應欽的“淮河戰略”不是個壞透了的戰略;白崇禧,也確實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少有的帥才,但當時的情況,無論是好的方案,還是好的將領,都已經沒有時間調整部署,更不要說執行“淮河戰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