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調侃的話:“我憑本事借來的錢,你憑什么要回去?!?/p> 怎么到了今天,誠信為本的道理,就行不通了呢? 但凡你借過錢給人,都會發現,要回來真的好難。特別是一些債,過了三五年之后,你討債的想法都沒有了。 現在,就從多個角度來分析,為什么借錢難,要債更難。 01 在什么情況下,人家才會借錢? 第一,到城里買房,就差一點首付,或者在老家蓋房子。 第二,想開個店鋪,需要啟動資金,或者周轉。 第三,生意做不下去了,要想辦法填補窟窿。 第四,生病了,湊醫藥費。 第五,買一臺車,也不想買檔次太低的,就找你借點。 我們可以例舉出很多的借錢形式。歸納起來,都有一個共性:人家本來就岌岌可危了,要你解救一下。 本來就危機四伏的人,借了錢之后,會想到三五年里,自己干點啥,把錢還上。 事實呢,處于危機中的人,要干點啥,都困難重重,賺錢的速度,不是那么靠譜。預期的樂觀,頂多是50%的概率出現。這就意味著,人家有50%的概率,是還不上錢的。 借你錢的人,還不上的情況出現了。你怎么要債,都沒有用。人家可能回你一句,命有一條,錢一分沒有。
你的錢一旦借出去了,就等于人家把你拉下水了。你和他本來沒有關系,但是被利益,捆綁在一起了。 我見過一些有錢人,借錢給人做生意。對方生意做不好,還錢不行,就把小店鋪直接給“借錢給他的人”。這下好了,有錢人莫名其妙就多了一家店鋪,不得不去經營。真的,個中滋味,苦不堪言。 想借錢,然后搞錢的人,還錢的概率不是特別高;要債的人,就不要過多指望。 02 人家為什么不想還錢? 第一,人有占有欲,一旦錢到手,都當成自己的錢了。 第二,人有各種舍不得,就是還錢,也舍不得,就像割身上的肉一樣痛苦。 第三,人有“人不要臉,天下無敵”的態度,盡管過自己的幸福生活,別管他人。 很多人借錢的時候,信誓旦旦地說:“一準還?!?/p> 但是借來的錢,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工作、生意中,就完全當成自己的錢了。這就不想還錢了。 再說了,很多人是有預算的。把借來的錢,預算到自己的某個項目里。長期這樣做,還錢的想法,都沒有了。 從心理學上看,每個人都存在“損失規避效應”——誰都不愿意損失屬于自己的東西,但很愿意損失別人的東西。 我的一個做農業的朋友,借了一筆錢,用來耕種生姜。 說好了,生姜收獲的時候,借錢的人任意選擇一塊地里的生姜,作為抵債。 借錢給朋友的人,把最好的一塊地里的生姜,用拖拉機運走了。朋友這一天,愁眉苦臉,似乎要流淚了。 如果算買賣結果,朋友把所有的生姜賣掉,是賺了三四萬的。但是這一筆利潤,沒有讓朋友很高興,畢竟他心中,有一次“被人運走生姜”的記憶。 人是自私的,貪婪的。得到好處的時候,不一定感恩;失去好處的時候,卻會記仇。 很多老賴就是這樣,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老賴,說什么都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幸福,他們寧愿把財產轉移出去,寧愿被人罵幾句。 03 能夠在你這里借到錢的人,都是什么人? 第一,有血緣關系的親戚。 第二,很要好的朋友,同學,同事。 第三,自己的兄弟姐妹。 第四,有經濟來往的客戶。 第五,本村的幾個鄰居。 反正,都是和你特別熟的人,也知根知底。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多次,也互相串門,還有一段特別的經歷。 正因為太熟了,導致借錢出去的人,不好意思去討債。 見過一對夫妻,借錢給了娘家的弟弟。有八年都沒有還錢。 丈夫說:“打個電話,讓你弟弟還錢?!?/p> 妻子說:“你好意思,這可是我的親弟弟。再說了,你也不差那幾個錢?!?/p> 丈夫就閉嘴了。畢竟,妻弟的關系,非同尋常。非要討債,會得罪妻子,會得罪丈母娘,也會得罪妻弟。 感情和金錢上,權衡一番,感情會占據上風,金錢就被掩蓋了。 并沒有多少人,會因為借錢,就去打官司。成本高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丟人啊。 通過打官司,要一個熟人還錢,這債主都先不好意思了。以后大家見面,也會很尷尬。想來,還是算了吧。 這一點,也助長了一部分借錢人的囂張。或者借錢的人,憑借面子、血脈等,就拿捏了債主。 04 所以呢,這借錢的事情,一定要慎重。 嚴格把控借錢關。 非必要,別把錢借出去了。大大方方地拒絕就好了。 必要借錢的話,就算一算,自己能夠借多少,會不會影響生活。長期不影響自己的情況下,就可以借。這就沒有了討債的煩惱。 有一些很要好的人,你帶著不打算讓對方還的態度,就更好了。你一定負擔都沒有。自己的錢很多, 別人十幾二十年不還,無所謂。 理性地去討債。 有的債務,你需要強勢地討回來。討債的方法,不能沖動,避免極端。 討債是一種智慧,你可以很善意地提醒對方,也可以通過第三人提醒。惡劣的人,就和他打官司吧。 反正你一定要擦亮眼睛,別把關系看太重,也別忽視了關系。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