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33年3 月初的赤峰抗戰,是熱河抗戰中最重要、最激烈的抗戰之一,也是繼江橋抗戰、榆關抗戰后,中國軍隊對入侵日軍展開的又一次英勇頑強抗擊。由于赤峰抗戰參與部隊規模較小,抗戰持續時間較短,因此在全國沒有形成大的影響力。但包括赤峰抗戰在內的熱河抗戰的失利,卻讓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引咎辭職。 ![]() 日軍的戰前準備 1932年3月,日本策劃、扶植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長春成立,在其所謂的建國宣言中,聲稱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東省特別區、蒙古各旗盟(呼倫貝爾、哲里木、昭烏達、卓索圖)與中華民國脫離關系。 1932年9月15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兼駐滿全權大使武藤信義和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在長春簽訂《日滿議定書》,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并積極策劃侵占日偽尚未占據的熱河和蒙東地區。同時通過封官許愿、金錢收買、無償提供彈藥槍械等,積極在東北軍、熱河地方武裝乃至義勇軍中進行各種形式的拉攏、滲透和策反。 1932年12月8日,日本關東軍以追擊義勇軍為借口,悍然向山海關城內開炮射擊,挑起“榆關事件”,意在斷絕關內與赤峰、朝陽、承德等熱河各地的聯系。1933年1月1日,日軍出動3000多名步兵、40余門野炮、20輛坦克、3列鐵甲車、2艘軍艦、8架飛機,從陸海空全方位進攻山海關。臨永警備司令、東北陸軍步兵獨立第九旅旅長何柱國將軍率部抵抗。提出要“以最后一滴血,為民族爭生存;以最后一滴血,為國家爭獨立;以最后一滴血,為軍人爭人格!”山海關守軍,東北陸軍第九旅第626團1300余名官兵,在沒有任何重武器的情況下,用步槍、手榴彈,乃至大刀對日軍展開拼死抗擊。至1933年1月3日晚,進攻日軍增至6000余人,山海關終因寡不敵眾而失守,山海關守軍626團官兵400余人戰死,300余人負傷,守衛南門的626團一營傷亡慘重,營長安德馨及所屬4個連的連長全部壯烈犧牲。 日軍在攻陷山海關的同時,占領了長城要隘九門口,為侵犯熱河解除了后顧之憂。 1933年1月28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在新京(長春)下達466號作戰準備令,重新劃分偽滿境內警備區域,調整配屬部隊,完成作戰準備。部署的主要兵力以日軍第六、第八師團為主,還有第七、第十四師團一部及偽軍。 1933年2月17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在偽滿洲國所謂的首都新京(長春)下達了473號攻擊令,決定從2月23日開始攻占熱河。 ![]() 榆關抗戰紀念碑 ![]() 中國軍隊倉促迎戰 “九一八”事變后,由于駐節北平的張學良堅持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留在東北的十余萬東北軍一再退讓,大部撤進山海關以內。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整個東北三省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占領。 日本的大規模侵略和東北三省的淪陷,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也讓東北軍和張學良成為眾矢之的。報紙上向已出任北平綏靖公署主任的張學良發出責問:握有東北、華北兵權的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為什么不對日寇的侵犯實行有力抵抗?為什么把中華大地、大好河山讓與日本占領!?一些有識之士也紛紛前往北平勸說張學良抗日。事變發生后,察哈爾省主席、東北軍宿將劉翼飛就曾建議張學良:放棄地盤主義,率東北軍出關抗日,血染長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免受國人責難。他本人愿卸察省主席之職,率所部為前驅,聯合抗日力量,出林西,取道開魯,直搗四平。結果建議未被采納。1932年2月29日,著名學者章太炎抵達北平勸說張學良武裝抗日,張學良拿出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密令。 東北軍的不抵抗,讓自發的群眾性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興起。一些有血性、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軍舊部和東三省民眾組成東北抗日義勇軍,奮起抗擊。繼馬占山的江橋抗戰之后,李杜、李海青、李純華、唐聚五、馮占海、黃顯聲、蘇炳文等率領義勇軍奮戰在白山黑水之間,給日本侵略者、賣國投敵者以一定的打擊,但終因力量分散、武器彈藥匱乏、寡不敵眾而難以為繼。馬占山、李杜、蘇炳文等部被迫退入蘇聯境內。馮占海、李海青、李純華等部轉戰至開魯、朝陽、赤峰等地繼續抗戰。 山海關失守后的1933年1月14日,著名愛國人士黃炎培從上海到北平,敦促張學良積極行動起來抗擊日寇。并代表上海各界愛國人士與北平和東北的愛國人士朱慶瀾、熊希齡、杜重遠、王化一等進行廣泛接觸和溝通,在“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遼吉黑民眾后援會”的基礎上,組織東北熱河后援協進會。 1933年2月11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長兼財政部長宋子文偕顧問端納抵達北平,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商討熱河防務問題。1933年2月16日,由上海平津各界人士、各團體組織的東北熱河后援協進會在北平外交大樓成立,宋子文、張學良到會并發表抗日言論,希望全國一致,共赴國難。商定會后赴熱河推動湯玉麟抗戰,并實地查看熱河情況。 2月17日,張學良陪宋子文一起視察熱河,布置防務,借以鼓舞士氣。東北熱河后援協進會除黃炎培、朱慶瀾、杜重遠、王化一等隨同宋子文、張學良一起到承德促湯玉麟抗戰外,還委派人員深入到凌源、朝陽、赤峰等熱河腹地觀察地形,慰問駐軍,運送彈藥,積極推動熱河抗戰。杜重遠到了凌源,宋子文、張學良的顧問端納到了葉柏壽,王化一曾一度深入到建平縣的榆樹林子、朱碌科和敖漢旗四家子一帶慰問部隊,鼓舞軍心。 就在宋子文、張學良到達承德的同一天——1933年2月17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下達了473號攻擊令,命令日偽軍從2月23日開始,攻占熱河。2月18日,張學良、張作相、湯玉麟、萬福麟、宋哲元等27名將領聯名發出《熱河抗戰通電》,并經《大公報》刊出以表抵抗決心。《通電》稱:“時至今日,我實忍無可忍,惟有武力自衛,舍身奮斗,以為救亡圖存之計。” ![]() 張學良、宋子文、湯玉麟、孫殿英等在承德 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和孫殿英部馳防赤峰 1933年2月21日,在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下,日偽軍共10萬余人,兵分三路進攻熱河。其中北路由日軍第六師團和偽滿洲國軍張海鵬部、程國瑞部組成,從通遼出發,計劃攻取開魯后,分南北兩線進軍攻取熱北重鎮赤峰。 中國軍隊方面:張學良,宋子文等回到北平后,擬定了熱河保衛戰的初步計劃,成立兩個集團軍。 第一集團軍(也稱第一方面軍)轄東北軍王以哲獨立第七旅、丁喜春獨立第八旅、繆澄流獨立第十六旅、孫德荃獨立第十九旅和黑龍江省軍王永盛獨立第二十九旅、于兆麟獨立第三十旅共約3.5萬人,外加彭振國任總指揮的東北義勇軍第一軍團、王化一(后為李純華)任總指揮的義勇軍第二軍團、唐聚五任總指揮的義勇軍第三軍團以及由馮庸大學學生組成的義勇軍第七軍團。張學良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萬福麟以華北第四軍團總指揮的身份代行前線指揮之責。 第二集團軍(也稱第二方面軍)轄湯玉麟華北第五軍團的第三十六師3個旅、崔興武的東北騎兵第十七旅、石文華的東北騎兵第十九旅、趙國增的熱河保安騎兵旅,孫殿英第四十一軍3個旅以及張作相兒子張廷樞的第十二旅和由退入熱河境內的東北義勇軍組成的抗日挺進軍7個團共約7萬多人。第二集團軍由張作相任總司令,湯玉麟任副總司令。北平軍分會任命已經卸任察哈爾省主席之職的東北軍宿將劉翼飛為華北第二集團軍抗日挺進軍總指揮,任命孫殿英為華北第九軍團總指揮,行熱北重鎮赤峰的城池守衛之責。 兩個集團軍的作戰地界劃分是:以朝陽、建昌、凌源、平泉至承德的公路為界,以南為第一集團軍作戰地,以北為第二集團軍作戰地,公路歸屬第一集團軍戰區。 針對日偽軍三路侵犯熱河,東北軍也分三路應戰,其中北路開魯至赤峰一線,由孫殿英第四十一軍三個旅和崔興武的東北騎兵第十七旅、石文華的東北騎兵第十九旅防守,東北義勇軍馮占海、李海青、劉振東等部協助作戰。 由于張學良的抗日決心下定較晚,作戰計劃遲至日軍發出攻擊令時才倉促做出,致使有些部隊在日軍發起進攻時尚未到達指定的防區,更談不上防御工事。 孫殿英第四十一軍本非東北軍舊部。孫殿英這個出生于河南永城,發跡于豫西廟道會,混跡于軍閥混戰之中的“江洋大盜”,因1928年盜掘清東陵而聞名。事后孫殿英以盜墓所得財寶疏通關系,因此并未受到深究,反而在圍剿山東軍閥張宗昌時隊伍得以壯大。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孫殿英依附于馮玉祥、閻錫山,被任命為第五路總指揮兼安徽省主席。在蔣介石軍隊的隴海線反攻中,孫殿英部困守亳州,并在張學良的東北軍入關助蔣后,隨晉軍北渡黃河退往山西。中原大戰后,張學良主政華北,節制冀、晉、察、綏、遼、吉、黑、熱8省軍務,于1931年1月將孫殿英部改編為東北軍步兵第二師。同年6月,東北軍依據國民黨部隊番號排序,對所屬部隊進行番號調整時,將步兵第二師改編為陸軍第四十師,孫殿英任師長。下轄第一一七旅,旅長丁綍庭;第一一八旅,旅長劉月亭;第一一九旅,旅長邢預籌。1931年9月,第四十師擴編成第四十一軍,下轄第四十師,孫殿英任第四十一軍軍長兼四十師師長,所屬部隊仍就只有3個旅。九·一八事變后,全國救亡運動蓬勃興起,孫殿英于1931年11月22日通電要求:“團結御侮,速定出師計劃,恢復山河。”表示“靜待明令宣戰,當執戈前驅”。1933年2月,第41軍奉張學良電令,離開原駐地山西晉城,馳防熱北重鎮赤峰。 孫殿英率部馳援赤峰的途中,曾在承德與張學良、宋子文、張作相、湯玉麟等相會,并與杜重遠面談,抗日決心頗堅。進軍至隆化后,四十一軍兵分兩路,孫殿英帶領一一七旅、一一八旅經圍場奔赴赤峰,邢預籌的一一九旅從隆化直驅凌源。到達圍場后,孫殿英將劉月亭的一一八旅留在了圍場,保護退路,只帶著丁綍庭的一一七旅經茅荊壩、喀喇沁旗王爺府、公爺府(錦山)向赤峰開進。 在孫殿英的一一七旅到達赤峰之前,原來的赤峰駐軍東北騎兵第十九旅(旅長石文華,字香亭)已于1933年2月21日奉命經林西、林東、天山增援駐守開魯的東北騎兵第十七旅(旅長崔興武,字新五),因此赤峰在日軍進攻前的一周時間內,實際上無任何軍隊駐守,成為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由于日軍的飛機在1933年的元旦、春節前后三次飛臨赤峰上空偵查和散發傳單,搞得赤峰街老百姓人心惶惶。 1933年2月27日(農歷二月初四),赤峰各界聽說孫殿英的四十一軍前來赤峰抗擊日軍,以縣長孫廷弼為首的紳商各界代表和中小學生到三道街西門外列隊迎候孫殿英的抗日隊伍,市內各大商號騰出房間,殺豬宰羊歡迎抗日隊伍的到來。四十一軍的官兵一律穿灰棉軍裝,不佩戴領章和肩章,肩挎長槍,身背大刀,分辨不出官佐和士兵。歡迎隊伍從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未見到孫軍長的影子。孫廷弼等向官兵詢問軍長孫殿英的位置,被告知孫軍長早已裝扮成押運糧草的士兵,坐著拉馬草的大車進城了,孫縣長這才匆忙趕回市區迎接。進駐赤峰后,孫殿英四十一軍的司令部設在二道街路南的鴻興號綢緞莊內。 2月28日(農歷二月初五)上午,赤峰各界代表在赤峰中學(現赤峰三中)召開歡迎大會,孫殿英登上中學禮堂外的檢閱臺作抗戰演講,表示決心和赤峰父老共同抗日,誓死報國。孫殿英的演講慷慨激昂,聲淚俱下,感人肺腑,并聲稱如果他言不由衷,貪生怕死,愿割下頭顱以謝赤峰父老鄉親。演講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聽眾,會場內外群情激昂,掌聲和口號聲響徹云霄。誓師大會結束之后,一一七旅第三團以兩個營的兵力即開赴赤峰街東部水地鄉山水坡和紅廟子沙坨梁底等制高點構筑工事布防,并派出一連人馬向赤峰以東搜索警戒。 ![]() 孫殿英與蔣介石的合影 赤峰抗戰的具體經過 早在孫殿英的四十一軍進駐赤峰之前,日軍進攻赤峰的外圍戰已經展開,1933年2月20日,早就和日軍暗中勾結的東北騎兵第十七旅旅長崔興武帶著部隊和多年搜刮來的300馬車財物退出開魯,一路撤往天山、林東、林西,留下曾受其派遣到關東軍司令部洽談投降事宜的三十四團團長李守信迎接日軍。2月21日,日軍茂木旅團沒費一槍一彈占領開魯,2月22日凌晨,包括茂木旅團在內的北路日軍第六師團分兵兩路向赤峰進犯,一路沿西拉木倫河谷、老哈河谷直攻赤峰;一路計劃經奈曼大沁他拉,敖漢旗下洼、新惠攻占建平鎮,與東線第八師團會合后再鉗攻赤峰。日軍雖在奈曼旗的八仙筒、固日班花,敖漢旗的下洼子、牛古吐遇到抗日義勇軍李海青部、馮占海部的抵抗,但因義勇軍力量不足,又缺少重武器而未受到大的影響。但天降大雪,零下三十度的極端天氣卻影響了日軍的行軍速度。2月25日,日軍攻占了八仙筒,26日占領了敖漢下洼,27日進至敖漢瑪尼罕附近的馬家店。東線由于駐守北票及朝陽的湯玉麟陸軍三十六師三十八旅五十八團團長邵本良2月23日前線投敵,朝陽于1933年2月25日既告淪陷。2月26日,東線日軍主力進入朝陽,2月27日經建平助攻赤峰,北線日軍未經戰斗既已達成占領建平的戰役目標,從而能夠集中兵力攻占赤峰,致使2月28日,駐守在敖漢四道灣、翁牛特烏敦套海一帶的抗日挺進軍李忠義、邵斌等部抵抗不住后撤,日軍尾隨而來。第二天,即1933年的3月1日,日軍進至赤峰東部的建昌營、山水坡一帶,與孫殿英部交火,赤峰保衛戰打響。李海青等部義勇軍2000多人退至赤峰街,歸入孫殿英四十一軍序列。 1933年3月1日(農歷二月初六)上午9時,兩架日軍飛機飛臨赤峰上空,在赤峰街區最繁華的商業地段頭道街老爺廟門前的北市場投下炸彈。當時的赤峰百姓不了解飛機的殺傷力,眼見著飛機從肚皮底下投下一顆顆重磅炸彈而不知躲閃,甚至還有人好奇地大喊:“快看,飛機下蛋了!”可接下來劇烈的爆炸把繁華的市場炸得人仰馬翻,血肉橫飛。殘暴的日軍飛行員對市場內的平民百姓毫不留情,扔下炸彈的同時還用機關槍掃射,北市場一時血流成河、尸橫街頭。在潛伏特務的引導下,日軍飛機飛到二中街西段上空,對孫殿英四十一軍司令部進行了精準轟炸,將鴻興綢緞莊夷為平地,孫殿英因正在前線指揮而幸免于難。 3月1日下午,已提前一天占領山水坡平頂山、岱王山及其之間的河谷地帶構筑工事的一一七旅第三團一營官兵,與先期到達的日軍第四騎兵旅團1000多騎兵展開激戰。平頂山和岱王山兩山對峙,兩個山頭上的交叉火力封鎖住了不寬的河谷地帶,因此,雖然駐守在山水坡一線的中國守軍只有一個營的兵力,而且缺乏重火力,卻仍然擋住了日軍的進攻,戰斗從3月1日下午4時開始直至深夜,日軍組織的多次騎兵沖鋒,均被打退。日軍第四騎兵旅團長茂木謙之助親赴前線指揮作戰,增援部隊也陸續趕到,在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下,一千多日軍輪番向中國守軍陣地發起進攻,駐守在平頂山七零二高地上的中國守軍居高臨下給予日軍右翼以重大殺傷,使日軍部隊無法全面展開。日軍遂集中兵力向七零二高地猛攻,組織敢死隊向高地突擊,中國守軍彈盡糧絕,七零二高地失守。日軍以七零二高地為依托,全線發起猛攻,一一七旅的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守軍退守到紅廟子炮手營子、沙坨梁底等第二道防線繼續阻擊日軍。當夜一一七旅第二團以第一、第二兩個營增援紅廟子沙坨梁底第二道防線,與日軍展開拼死搏殺。當時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赤峰城內商家、百姓烙大餅、燒開水送往前線,自發支援慰問抗日官兵。 ![]() 日軍在赤峰東沙坨子的合影,背景為紅山 3月1日,一一七旅第三團前一天派出向赤峰以東搜索警戒的一連人馬,在錯過了日軍先頭部隊茂木旅團的騎兵后,卻誤打誤撞地在赤峰東的小哈拉道口遭遇了日軍高田美朋第三十六旅團,高田美朋旅團第二十三聯隊當日乘汽車從敖漢下洼出發,增援進攻赤峰的日軍,在進至小哈拉路口一帶時,遭到了一一七旅第三團前出搜索警戒一連人的阻擊,經過激戰,前出部隊一連200余人全部壯烈殉國。 3月2日(農歷二月初七)黎明,日軍在繼續進攻一一七旅沙坨梁底第二道防線的同時,派出部隊以日本駐赤峰領事館派出的特務做向導,繞道紅山嘴(紅山后西水地村二組附近)接近赤峰城垣,一一七旅守軍腹背受敵。中午12時,守軍各部全部撤退到市區整編,準備與日軍決一死戰。守軍依托城區東部的旱河和北部英金河防洪堤進行防御阻擊,日軍無法靠近城池,就在赤峰城東門外(東城大街造紙廠舊址附近)支起大炮向城內轟擊,守城的第四十一軍官兵雖傷亡慘重,但仍然據守城池不退,孫殿英親自登上東門督戰,直到下午4點,城池仍在守軍掌握之中。見日軍部隊一時無法突破赤峰城防,日本在赤峰開辦的大和洋行總負責人瀧山派大和洋行經理朱錫九(大連人、赤峰大和洋行創辦人)和大和洋行常駐赤峰皮店收購皮毛的駐在人李榮廷(日軍占領赤峰后任赤峰縣警察局長),引導日軍炸開大和洋行(原址在赤峰藥廠舊址)后墻進入街區。正在東門指揮戰斗的孫殿英知悉日軍已進入街區,立即組織守軍在頭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展開巷戰,決計與赤峰城共存亡。縣長孫廷弼眼見街區即將毀于炮火,急忙派赤峰農會會長宋子安懇求孫殿英撤軍,孫殿英在赤峰父老的勸說下,灑淚率軍向西門突圍。 1933年3月2日(農歷二月初七)下午5時許,日軍占領赤峰。 3月4日上午,日軍關東軍參謀長小嘰國昭(曾任日本駐赤峰領事館武官,后任日本首相)、關東軍副參謀長崗村寧次(后任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第六師團長坂本政右衛門從通遼乘飛機飛抵赤峰,組織舉行了日軍入城儀式。 ![]() 日軍建在三道街街心的入城紀念碑 孫殿英部從赤峰城撤退之后,經半支箭川的大西牛波羅、猴頭溝、朝陽地、克勒溝向圍場轉移,途中曾在猴頭溝川心店等險要地段阻擊追擊的日軍。3月5日,孫殿英部退守至圍場縣朝陽地附近,以津生泰燒鍋大院為據點,依山布陣,埋設地雷,傍晚再次與追擊的日軍展開激戰。守軍以燒鍋內自衛的土炮為武器向敵人還擊,激戰一夜,打死日寇10人。 當日,孫殿英通過《申報》向南京政府發出求援電報: “吾軍于近日開抵赤峰附近,部署未定,情勢驟非,加以某部義軍不義,友軍非友,以致倉促遇戰,三面成敵。幸士卒拼命,猶能在孤危環境中,肉搏血戰,克復撒水坡(山水坡)、建昌營子等要地。刻又承德不守,凌源、建平并陷危急,糧彈援絕,孤軍迎敵,腹背均受脅,而士卒精神不稍畏怯,振臂一呼,踴躍殺敵。且四日以來,風雪并厲,時而汗流浹背,時而遍體結冰,無彈猶可肉博,無飯確為可憫。 總之,天存中國,必存熱河,天存熱河,必存我軍。士卒未盡犧牲,即熱河未盡犧牲,降敵者非人類所為,附逆乃禽獸心肝。弟以此自矢,亦以此告慰國人。惟本軍現處環境,希盼中央設法救援。但求有飯,定當拼死抵抗,以盡職分,以慰國人。” 3月6日晨,日軍調來飛機轟炸津生泰四十一軍陣地,孫殿英部傷亡慘重,不得不撤出戰斗。日軍進入津生泰后,為泄憤屠殺當地百姓30人,3名未及撤退的四十一軍傷兵也遭到殺害。 抗日將士與日軍肉搏 3月6日中午,日軍占領圍場糧捕府(克勒溝)。 3月7日退守到圍場縣大卡倫、腰站、清泉村一帶的四十一軍再次依托山岳溝谷地帶的有利地形,阻擊進攻的日軍部隊。日軍以飛機大炮為掩護,并輔以戰車開路,向著中國軍隊陣地進攻。在進攻受阻的情況下,日軍找來兩個漢奸做向導,從畫山村迂回到四十一軍陣地的側后方,占據制高點向守軍射擊,守軍士兵傷亡極大。戰至3月8日,四十一軍戰線全線動搖,為了減少傷亡,部隊不得不撤出戰斗,日軍進至邊墻山。1933年3月9日,圍場淪陷,孫殿英部向察東沽源一帶撤退。同日,烏丹被日軍占領,至此,以孫殿英四十一軍為主力的赤峰抗戰以日軍占領赤峰、烏丹、圍場而結束。四十一軍付出了1868名官兵壯烈犧牲、1531人受傷的慘重代價。 值得交代一下的還有崔興武東北騎兵第十七旅和石文華東北騎兵第十九旅。由于駐守開魯的崔興武東北騎兵第十七旅不戰而退,致使日軍第四騎兵旅團小柳勻少佐的兩百騎兵3月5日既已隨同崔興武的騎兵旅一同到了林西。期間,東北騎兵第十七旅只在天山街外與隨同日軍行軍,是戰是降態度尚不明確的劉桂堂(山東土匪劉黑七)游擊軍打了一仗。后來劉桂堂到張家口后參加了馮玉祥組織的抗日同盟軍。 1933年3月5日,崔興武不愿背負漢奸罵名,在林西將東北軍騎兵第十七旅交給了三十四團團長李守信掌握,讓其代理旅長,自己借口養病躲到鄉下。3月7日,李守信將小柳勻的日軍騎兵迎進林西城,公開投降了日本。3月末,崔興武離開部隊,帶著搜刮來的金銀財寶到長春當順民。 1933年2月21日奉命支援崔興武的石文華東北騎兵第十九旅,到達林西后,因崔興武已撤出開魯,就一直駐扎在林西,李守信接管林西投降日本后,對石文華東北騎兵第十九旅網開一面,放他們撤回到圍場錐子山,后來石文華旅隨同湯玉麟撤出熱河,在沽源狼尾巴山一帶和趙國增的熱河保安騎兵旅一起,被孫殿英所兼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