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塵埃亦在星辰 ——讀《道德經》有感 我用半個月的時間,讀完了老子的《道德經》。我字字咀嚼,句句沉吟,慢慢地才讀完了它。 老子的文章不像孔子之諄諄,亦不似莊子之恣肆,它如山中的清泉,泠泠而出。讀著它,我仿佛穿越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煙塵,看見老子騎著青牛緩緩西行。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老子曾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他博覽群書,學問高深,是當時聞名天下的大學者。 《道德經》成書于春秋末期,那是個禮崩樂壞、戰亂頻繁的年代。諸侯爭霸,民不聊生,社會秩序土崩瓦解。他覺得自己在周朝為官太久了,眼見周朝漸漸腐朽衰敗,于是決定辭官歸隱。老子離開洛陽,一路向西而行,打算穿過函谷關,尋找一個地方隱居起來。 當時函谷關的守將是尹喜。有一天,尹喜站在城樓上瞭望,忽見東方升起一股紫色的云霧。尹喜大喜道:紫氣東來,一定有高人的到來! 尹喜非常敬慕老子,便向其虛心求教,與老子一起交流和討論有關“道”的問題,并懇求老子著書傳世,老子被他的真誠所感動,便伏案提筆開始著書。最后,一部文約意豐、博大精深的曠世奇書——《道德經》便誕生了。 老子把書傳給了尹喜,然后,他仍然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從此,誰也不知道他的最后下落。 《道德經》不過薄薄一冊,僅5000字而已,拿在手里,輕如無物。它小如塵埃,又大似星辰,字字珠璣,讓后人琢磨了兩千余年,還有很多人琢磨不透。我想,他必定是個極通達的人,看透了世情冷暖,方能寫出這般如此的透徹文字。 當時儒家講仁愛禮制,法家倡嚴刑峻法,墨家主兼愛非攻,皆是要積極介入社會的改造。而老子卻另辟蹊徑,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對宇宙規律的深刻洞察。他看清了強為妄作的人間鬧劇,轉而向天地自然尋求更高明的智慧。 在宏觀層面,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觀。他將人置于天地自然的宏大體系中,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在于順應自然規律,而非妄自尊大、逆天而行。“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這種思想在當今人類面臨生態危機、精神危機之際,顯得尤為珍貴。 在微觀生活層面,《道德經》更是一部處世寶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踐行這些智慧:與人爭執時,想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心浮氣躁時,默念“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貪求過多時,提醒自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想要強求時,告誡自己“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真是天地間的智者。它總是往低處流,甘心處于被眾人所厭惡的卑下之地,但它又能涵容萬物,澤被蒼生。它柔軟至極,卻能穿石破山;它清澈明凈,卻能映照萬物。做人若能做到如水一般,該是何等的境界!我們今日所處的時代,絕大多數人都在追逐著更多的和更好的東西,卻失去了感受簡單美好的能力。房子要更大的,車子要更貴的,錢要更多的……如果我們能從水中悟出道理來,善利萬物而不爭,反而無人能與之爭。仿佛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預見了今日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所以早就為我們開出了一劑清涼的藥方。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像煎小魚一樣,不能老是翻動,否則魚就碎了。為政不在多言,不在多事,而在順其自然,不妄加干預。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治國,也適用于治家、治業、治心和教育。我們總是做得太多,想得太多,說得太多,反而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了。若能懂得“烹小鮮”的道理,采取“無為而治”的方略,采用“少說少管少做”的方法,讓其自然發展,其效果可能會更好,也省去了很多無效的付出和煩惱。 我最受用的,當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八個字。人之所以痛苦,多因不知足;人之所以失敗,多因不知止。知足者,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止者,能適可而止,故能長久;不知止者,貪得無厭,終將敗亡。這八個字,足以護持人一生平安。 《道德經》是一本書非讀不可的書。因為它能讓我們在浮躁近利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寧靜,也能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簡單的智慧,更能讓我們在你死我活的競爭中擁有從容的心態。它不是給我們提供快餐式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們思考根本的問題和啟發靈活的智慧。 老子之言,看似簡易,實則深邃;看似消極,實則積極。他教人謙下、守柔、無為,不是要人懦弱退縮,而是要人順應自然之道,以柔克剛,以無為成有為。《道德經》給人的就是這樣的智慧。它不是教人如何飛黃騰達,而是教人如何活得明白;不是教人如何征服世界,而是教人如何與自己和解。 《道德經》真是一部奇書。不同的人讀之,有不同的收獲。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讀之,亦有不同的體會。它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書,常讀常新。 愿更多的人能走進這部奇書,聆聽老子的教誨,在“道”的引領下,活出更加自然、從容、智慧的人生。 2025年8月27日 歡迎關注“流水船歌” 歡迎點贊和留言,歡迎轉發和贊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