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位學員用節奏博弈論系統,用小資金賺到了第一桶金,從5萬本金到62萬,用了132天。 昨晚他在私底下跟我微信留言,他這樣持續下去,那不是2年就能上億了? 在我看來:“白日做夢。” 常有人問我,你那套“節奏博弈論系統”挺厲害,能不能一直復利滾下去,從一年賺百萬做到一年賺上億? 每次我都直截了當說:“一年賺千萬有可能,上億就是做夢。”不是我謙虛,也不是系統不行,而是市場里藏著個繞不開的“隱形天花板”——市場深度。 市場深度的限制 先把最核心的概念說透:什么是市場深度? 根本不是什么復雜術語,就是一個品種、一個價格能“裝”多少資金。 ![]() ![]() 如上圖,這就是市場深度,它代表的是市場可承載的資金和成交速度。 懂行的都知道,上圖下面這張圖市場深度更好,因為下面的手數和成交速度更多更快。 那什么是市場深度,比如你去菜市場買白菜,攤主就100斤存貨,你買10斤20斤,隨便買,價格還是1塊5一斤;可你要是想包圓100斤,甚至再買1000斤,攤主要么漲價,要么直接說“沒貨”。 股市、期貨也一樣,不是你有多少錢、有多少本事,就能賺多少,得看這個市場能“接得住”多少你的操作——這就是市場深度的本質:資金的“容納量”。 盈利的本質:”資金容納量“ 就拿我的節奏博弈論系統來說,核心是抓大波動、小機會。 靠兩種關鍵進場模式賺錢: 一種是“窄幅進場”,就是等某個品種在小范圍內橫盤震蕩,找到震蕩區間的邊緣,快進慢出賺差價。 另一種是“爆發點進場”,就是等品種突破震蕩或者趨勢延續能量、開始大漲大跌的瞬間進場,抓一波長期的快速行情。 這兩種模式在資金量小時特別好用,因為它們吃的是“精準卡點”的利潤。 比如做某只小盤股,流通盤就5個億,我拿幾百萬進去做“窄幅進場”:它在9.8到10塊之間橫盤,我9.85買,10塊賣,每次賺個0.15元差價。 這點資金進去,不會打破橫盤節奏,想買的時候能買到,想賣的時候能賣掉,價格不會因為我而變。 要是做“爆發點進場”,等它突破10塊的瞬間我追進去,漲到10.3就賣,幾百萬資金也能輕松進出,賺一波就走。 一年下來,靠這種小而精的操作,賺幾百萬、上千萬沒問題。可一旦想賺上億,就得把資金提到一兩億甚至更多。 這時候,市場深度的限制就會像一堵墻一樣擋在前面,尤其是對“窄幅進場”和“爆發點進場”這兩種模式,限制會更明顯。 先說說窄幅進場為啥受限制。 窄幅震蕩的核心是“價格穩定在小區間里”,可你把一兩億砸進去,這個區間直接就被打亂了。 比如原本計劃在9.85買,結果你一買,盤子里的賣單很快被吃完,股價直接沖到10塊1,原本的“窄幅”變成了“跳漲”,你的成本比計劃高了一大截。 等你想在10塊賣的時候,你的賣單又會把買單砸穿,股價跌到9.7,不僅沒賺錢,反而虧了。 說白了,窄幅震蕩能容納的資金本就少,就像小水盆里只能放小魚,你把大鯨魚放進去,水直接就溢出來了,哪還有什么“窄幅”可言? 再看爆發點進場模式的限制。 爆發點看著是“快速趨勢行情”,但其實能容納的資金也有限。 比如某只股票突破關鍵價位,開始往上漲,這個時候市場里的買盤是有限的——可能就幾千萬的買盤在等著。 你拿幾百萬進去,能跟著吃到上漲的利潤;可你拿一兩億進去,就得把這幾千萬的買盤全吃掉,還得再找更多買盤接你的單子,這時候股價要么漲不動,要么你一買就把漲勢“噎死”。 更麻煩的是,爆發點行情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你資金太大,想在行情結束前賣完根本不可能,等你賣的時候,行情早就過去了,只能看著利潤回吐,甚至被套。 有人會說,那換流動性好的品種,比如大盤股、股指期貨總行了吧? 確實,這些品種能承載更多資金,某只大盤股一天成交額幾十億,拿幾個億進去不會太影響價格。 但流動性好的品種,波動往往特別小——這對依賴“窄幅”和“爆發點”的系統來說,簡直是“致命傷”。 比如做股指期貨的“窄幅進場”,它一天可能就在2個點的區間里震蕩,你投入一個億,就算抓住0.5個點的差價,扣掉手續費、滑點,凈利潤可能就幾十萬。 要是做“爆發點進場”,它一天的爆發點可能就1個點的波動,你投入一個億,賺的錢也有限。 想靠這個一年賺上億,得天天抓住好幾個爆發點,還不能出錯,這根本不現實。 而且這類品種里高手多、競爭烈,你想靠“卡點”賺錢,早就有無數人盯著這些機會,你資金大了,動作慢,根本搶不過別人。 其實不管做什么投資,都得明白:市場深度決定盈利上限。 你不能只盯著“賺多少錢”,更要盯著“市場能讓你賺多少錢”。 就像開飯店,附近就1000個居民,就算人人天天來吃,營業額也有上限,想靠這做成全國連鎖賺幾個億,除非拓新市場,但新市場又有新“天花板”。 說到這,就得提提巴菲特——為啥他總愛“跟牛”,專投那些大市值、流動性好的公司?比如蘋果、可口可樂,這些公司的市場深度足夠深,能裝下他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資金。 你想,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持倉規模動不動就是幾百億美金,要是投小盤股,別說賺錢,買都買不進去,一買股價就飛上天,賣的時候又能砸到地板。 而蘋果這種公司,一天成交額幾百億美金,他買幾十億進去,價格幾乎沒波動,既能慢慢建倉,也能在需要時順利出貨。 而且巴菲特的邏輯也跟市場深度匹配:他賺的是企業長期成長的錢,不是短期波動的差價。 大公司能穩定盈利、持續成長,市場深度又夠,他的大資金能安安穩穩“躺”在里面,跟著企業一起賺錢。 要是換小公司,就算短期長得好,可市場深度不夠,他的資金一進去就打亂節奏,反而賺不到錢。 這不是巴菲特“不會做短線”,而是他的資金規模,只能適配這種“跟牛大公司”的玩法——不是他想選這種方式,是市場深度逼著他必須選這種方式。 再看身邊很多投資高手,為啥資金量到幾千萬、一兩億就漲不動了? 不是他們能力不行,是到了市場深度的“天花板”。 我認識個朋友,以前做短線特別厲害,靠“窄幅進場”和“爆發點進場”,幾十萬本金幾年做到幾千萬。 后來想沖上億,加大資金、換品種,結果要么資金太大打亂窄幅震蕩,買高賣低;要么抓爆發點時資金出不去,利潤回吐;折騰一年多,不僅沒賺到錢,還虧了幾百萬,又回到幾千萬規模。 后來他想通了,不再追“上億”的目標,守著自己的能力圈,每年穩定賺幾百萬,反而輕松了。 還有些很多做量化、做高頻交易的高手,資金量也很難突破。 因為高頻交易靠的是“快進快出賺小錢”,本質和“窄幅進場”“爆發點進場”類似,得在流動性好、波動快的品種里做。 可資金一旦變大,比如從1000萬漲到5000萬,每次交易的滑點、手續費都會增加,原本能賺的小錢,慢慢就賺不到了。 而且高頻策略的容量有限,市場里就這么多“快機會”,你資金多了,要么搶不到機會,要么一搶就把機會搶沒了,資金自然漲不動。 有人說,那做長線投資,靠企業成長總能突破限制吧? 其實也一樣。就算企業能成長,市值和市場估值也有上限。 比如某家公司,市場認為合理市值是1000億,你再看好,投再多錢也不可能讓它漲到1萬億,除非市場環境巨變。 而且長線投資也需要流動性,你投幾個億,想短時間變現,也得看市場有沒有人接盤——要是沒人接,就算企業再好,也賣不出去。 說到底,市場深度就像個“容器”,你的資金和盈利都得裝在里面。 容器多大,能裝的東西就有多少。不能指望小杯子裝一桶水,也不能指望小市場讓你賺上億。 更不能指望依賴“窄幅”“爆發點”的交易系統,能承載住沖億的資金——這些系統的設計本身,就適配小資金的“精準卡點”,一旦資金超過市場深度的容量,系統就會失靈。 所以做投資,別總做“賺上億”的夢。 先搞清楚你參與的市場深度,知道能承載多少資金,哪些品種流動性好、適合你的規模,更要明白自己的交易系統能適配多大資金。 然后定合理的目標,一步一步來——比如有100萬本金,先想著一年賺200萬、300萬,等資金規模擴大了,比如1000萬,一年賺個百分之20或者30,再根據市場情況調整。 這樣既現實,也能避免因貪心犯錯。 記住,市場深度不是用來“挑戰”的,是用來“尊重”的。只有尊重市場深度,跟著市場節奏走,才能穩定盈利;不然就算有再厲害的系統、再強的能力,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就是為什么,我交易能賺錢,但我也在做培訓,交易或許每年帶給我的利潤,有7或者8位數的盈利,但我培訓也能賺交易的近半利潤。 有錢不賺,為何不賺?對吧。 因為我已經接觸到我目前模式的天花板,想在一次突破,上億資金的規模,要么做價投,要么接受系統的缺陷,但不熟悉和不穩定的模式,實在太冒險。 就像我現在,我有錢,但很多品種卻限制了我,特別是我自己這種模式,爆發點可以精確進場,但帶來的就是價格的可承載上限。 你或許見過我一個單子止損幾萬塊錢,但小級別就沒法玩,只能做日線圖級別,小級別可以玩的市場價格只能承載上千元的資金。 如果分批買,擴開價格買,確實也是一種辦法,但對于勝率和盈虧比,和系統的操作卻有巨大的缺陷。 所以我現在做全市場,全品種,分散資金,原因就是資金規模太大。 主觀式交易,就是可選擇的機會不多,因為我只在有波動的時候出手,所以我全市場做,增加機會。 LLRhehehe(微信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