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德慶縣舉行儀式,為鳳村鎮籍抗戰將領鄧飛鵬遺屬頒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以表達對抗戰將領以及其遺屬的深切關懷和崇高敬意。 ![]() 鄧飛鵬家族照片(拍攝于2021年) 鄧飛鵬,字萬齊,別號羽豐,光緒三十二年(1906)出生于德慶州第六都(今德慶縣鳳村鎮)。畢業于廣東法政專門學校、廣東軍事政治學校政治深造班高級組。歷任連長、參謀、主任等職。民國二十五年(1936)任第83軍第156師政訓處上校處長,第四路軍政治部科長??谷諔馉幈l后,曾參與南京保衛戰,突圍回粵后任第四戰區政治部視察專員、少將參議。民國二十九年(1940)任廣東省縣政人員訓練所訓育長、廣東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訓導處長。 ![]() 鄧飛鵬故居(拍攝于2021年) 同年(1940)12月5日,由廣東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編印的半月刊《行政干部》創刊,主要刊登抗戰時期有關地方基層行政實際問題研究與建設的理論文章。鄧飛鵬撰寫了《自鳳凰山做起:“廣東政治新階段”書后》一文,今將原文刊載如下: 自鳳凰山做起:“廣東政治新階段”書后 一 鳳凰山,它是廬山、珞珈、峨嵋、佛圖的支脈。它更汲取了黃埔的熱潮,揚棄了燕塘的渣滓,闡揚著修仁的傳統,而成為激發“廣東精神”造就“政治干部”的勝地。 鳳凰山,它將惹起敵人切齒痛恨,同胞擊掌歡呼。因為它將孵育一大群“政治反攻”的斗士,“為民服務”的公仆。 我們建設鳳凰山,即是建設廣東的工作下手處。 鳳凰山的人士們,廣東政治建設工作,請自鳳凰山做起! “自鳳凰山做起”!我們有此信心,有此氣魄,有此可能! 二 廣東政治趨勢,自去春起,有了劃時代的好轉。它在一百八十三天里,把動搖的局面穩定下來[指粵北會戰后,局勢穩定。編者注];嗣后,它由穩定而開展著,踏上了新的階段。李主席[即李漢魂,編者注]為求進一步的開展,新近提示:要造成復興氣象,以建立計劃政治,推行目前要政。而復興氣象,尤為計劃政治的靈魂;靈魂如不健全,軀殼將變僵尸;復興氣象如不能造成,那就無論什么計劃要政,都不過為檔室里平添了無數卷宗而已。 復興氣象的造成,李主席 至大至剛的正氣, 公爾忘私的精神, 自強不息的努力, 臥薪嘗膽的生活。 必然這四種要素都完備了,然后才可以造成復興氣象。然而,我們聆取訓示,不僅是口誦心維,而尤應身體力行。所以當前的問題,其重點已不是研究理由和計劃,而是有什么辦法使理由和計劃都一一見諸事實。比方:你要他至大至剛,他偏卑污柔弱;你要他自強不息,他偏或作或輟;你要他公爾忘私,他偏假公濟私;你要他臥薪嘗膽,他偏茍安逸樂。那時你將怎樣?再比方:我們如能有方法使大家“一定有”至大至剛的正氣,“一定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一定有”公爾忘私的努力,“一定有”臥薪嘗膽的生活,那就復興氣象,馬上造成。如果沒有方法使大眾都有這四種要素,雖然舌敝唇焦,要大家“有”,但大家偏偏“不有”,那就復興氣象,不過是海市蜃樓罷了。 三 目前,問題已經提出了,我們究竟有沒有“有效的方法”,使大家一定具備了復興氣象的四要素呢?有!在我們的立場上說,是“自鳳凰山做起”!鳳凰山怎樣做起?我以為應從“人情”“法理”做起! 一個團體的組織和一樁事情的開展,總要靠“情”與“法”兩字來維系著、鞏固著。如果某一個團體失卻了“情”與“法”,我們可斷言:它的組織,必然支解;如果某一樁事情失卻了“情”與“法”,我們又可斷言:它的事情,必然敗壞。所以我覺得:“王道不外人情”,“先王以法治天下”,這十三個字,雖然是線裝書里的陳言,但它至今仍然指導著古今中外政治界的活動。管他王如堯舜,霸如秦始皇、拿破侖,橫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其政治上的成就,總離不了“情”與“法”兩字;他們成就的程度大小,也就在于他們運用“情”與“法”的程度大小。如能運用“情”與“法”程度大,成功就因之而大,不然就變為卑小。 如能適其“情”,繩以“法”(“情”恐過份,必限于“法”),那就人無不善,事無不舉。 請以此意,提出原則,然后歸納為“造成復興氣象”的辦法。 四 李主席提示的四要素,可與本團團訓“公、誠、勤、毅”四字相通。惟有公,然后才能公爾忘私;惟有誠——“至誠無息”,“擇善固執”,然后才能至大至剛;惟有勤,然后才能自強不息;惟有毅,然后才能臥薪嘗膽。 為著簡括起見,我們暫把一般人分為兩種:能公誠勤毅的人(也即是具備復興氣象四要素的人)是善人,不然為惡。此為論列的標準。人類先天因傳承,后天因教育、“習得性”及經濟政治的影響,秉受各有異同,因而力行各有難易。有些人是自然向善的,有些人是要受鼓勵然后向善的,有些人雖受鼓勵也不向善,必待強迫而后向善的。孔子最聰明,他老先生曉得人類有三種,他說:“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是“人”雖有三種,“行”雖有難易,而及其成功,則“一也”。蘇老泉觸類引申,他說:“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與怯者則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與千金,不然則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猶未能也。須臾,顧見猛虎,暴然向逼,則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莊矣。然則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如能賞以千金,刑以猛虎,使其前有所趨,后有所避,則人之情,非病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边@就是說:欲大眾向善,必須執行紀律,賞善罰惡。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非“庶人不議”,因“天下有道”,無可“議”也。然世界愈進化,社會愈復雜,民事愈繁復,措施愈困難??v是承平時候,也難保不無失當。政治既然是管理眾人的事,應鼓勵眾人貢獻意見,遇事批評,各級政府極力激發和扶植真正輿論,保障真正民意,使瀆職作惡者“千夫所指”,使成績優美者“國人皆曰賢”,自然君子道長,小人道消——這就是說:欲大眾向善,必須養成輿論,褒善貶惡。 中人以上之“生知安行”,永遠如鳳毛麟角。一般大眾,多是中人以下。中人以下的人,或待教而善,或待逼而善。曾文正“嚴督勤訓”四字,可說是主管官率屬治事的第一著。然而,“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皣蓝角谟枴敝?,必須各主管官率先躬行,為天下倡,然后“風行草偃”。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上有好之,下必有甚焉者”;一切風氣,都是自上而下,上行下效。這是說,欲大眾向善,必須各級主管率屬為善,教人為善。 若能執行紀律,嚴行賞罰,使為善有利,為惡有害,使大眾樂于向善,被逼向善;再輔以“輿論褒貶,抑惡揚善”;加以各級主管的教導督責:那么作惡者,必然無法活動,而賢良方正,遂有以自見。然而這還不夠,還須有補充的方法。 現任公務員無有不愿以政治為終身職業的,但各縣從政者每有不能保持這終身職業,而至于“患得患失”?!捌埢际е瑹o所不至矣”。如政府確實保障其職業,不但可使各人盡心悉力,發生恒心,而且可以使大家技術因經驗而增進,效率因努力而加速。 公務人員既然摩頂放踵為民眾服務,各級政府自應為之解決生活,使其能獲取生活上必需限度的費用。廣東群眾在政府領導之下,公務人員“窮而不濫”,人民“饑而不亂”,已屬難能可貴。惟為著再使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大眾安心為善,有所恃以為善,那就應對一般人員保障職業,安定生活。 五 千里來龍,到此結穴,話應說回來了。請以上列三項原則,論述造成復興氣象——即使大家具備四要素的有效方法: 一、執行紀律,嚴行賞罰,使大家前有所趨,后有所避,必然自愿公誠勤毅;不自愿公誠勤毅的,也被逼著要公誠勤毅。 二、發揮輿論,盡量褒貶,使大家知道眾怒難犯,專欲難成,自然避毀就譽,不敢不公誠勤毅。 三、保障職業,安定生活,使大眾甘于公誠勤毅,安于公誠勤毅。 因為人之情,皆是趨利避害(利害心)、好譽畏毀(好勝心)、希望生存(生存欲)。所有“紀律”、“輿論”、“保障職業”等,就是適應人情;但又恐人情希望過乎限度,妨礙他人,所以又必執行法律,使一切行動,都有界線。大家懸著公誠勤毅以為行動標準,如有軼出這種標準,甘于私邪惰逸的,不受政府刑罰,也受人民裁判,天地雖大,也沒有容身之地。結果,唯有向公誠勤毅的善人們靠攏。這點意思,孟子有相似的譬喻。他說:“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之,使楚人傅之?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span> 我們欲人為善,就要造成為善的環境。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有怎么樣的環境,就有怎么樣的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狗嘴里絕對長不出象牙來”。 然而,怎樣自鳳凰山做起呢? 我們一定會感覺到:要將來改造政治,必先使在團受訓的干部能目自身改造起!要受訓的干部能改造自身,又必須自本團的自身改造起! 一大群從多方面聚攏來的干部,放在我們的面前,施教的條件都具備著。能否改造同學們成為復興的干部,只要看我們的作法。如能改造的話,是我們職責之應當;如果不能的話,就是我們的低能。同學們每一個人的肩膀上,都負著復興的責任,一切周圍都是復興的環境。如果同學們誰不接受訓練,做個復興的干部,那就是他甘自菲薄,他將變成時代的糟粕。 這有賴于我們“教”“學”兩方面的共同努力:訓練上的一切,從本身做起!政治上的一切,從本團做起! 怎樣從本團做起? 團里有各種法令、規則,從工作人員起到同學們止,都定有詳明的考核、獎懲,這是本團的“法律”。 工作人員有小組會議和各種業務會議,同學們有各種小組會議——自小組討論、小隊會議,以至于黨的小組、團的分隊,都許可大家提供意見,發表批判,這是本團的“輿論”。 本團工作人員,幾經甄別,才有今日;各同學也經過甄審,方能留團受訓。如非犯法,現在的職業,是我們永久的責任,法令應該給與“保障”,這可以鞏固我們的恒心。 我們的教,第一著就是教人公、誠、勤、毅;我們的學,第一著,也就是學公、誠、勤、毅。大家對著公、誠、勤、毅的大目標前進。大家能否公、誠、勤、毅,我們依照各人的行動,交付“法律”的賞罰、“輿論”的褒貶,而且復有上級倡遵督責。相信大家不是神經錯亂,斷沒有甘受刑貶,而不受賞褒的。這么一來,鳳凰山里便造成了復興氣象了。 鳳凰山里既然造成了復興氣象,兩月之后,各同學再把鳳凰山的復興氣象帶出去,散發全省,于是全省也滿布著復興氣象。 本團一切設施,應該成為政治的先導。這里所說的法律賞罰、事業保障,即是人事制度里一部分的原理;這里所說的輿論,即是新縣制各級民意機關的比照。今日在鳳凰山學得來,他日往各地用出去,蔚成風氣,建立政績,都在我們身上。 不要把自已看得渺小!我們雖只數百人,但我們每個人都是渾水里的明礬,我們一出去就要把渾水化為澄清。我們有此信心,有此氣魄,和可能! 同學們!造成復興氣象,請自本身做起,自本團做起! 自鳳凰山做起! (附注:桂頭是舊名,鳳凰山是法定新名。) ![]() 以上即為鄧飛鵬所撰寫的《自鳳凰山做起:“廣東政治新階段”書后》一文。該文成稿于1940年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彼時廣東作為華南抗戰主戰場,正深陷日偽軍事高壓與經濟封鎖的雙重困局。鄧飛鵬親歷南京保衛戰并成功突圍回粵后,相繼擔任第四戰區政治部視察專員、少將參議;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出任廣東省縣政人員訓練所訓育長、廣東省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訓導處長等職,深悉基層行政體系崩壞與資源匱乏之痛。文中所疾呼的“復興氣象”,實為應對此戰時危局而提出的地方治理改革綱領與施政方略。文中倡導的“公、誠、勤、毅”精神,呼吁的“復興氣象”塑造,不僅是戰時廣東地方建設的迫切綱領,更是那個血與火交織的年代里,無數中華兒女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縮影。 ![]() 故居內景(拍攝于2021年) 鄧飛鵬后于民國三十年(1941)2月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2月任花縣縣長。民國三十二年(1943)任廣東省政府參議。民國三十三年(1944)9月任連平縣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12月任陽春縣長,期間主持編修《陽春縣志》。2001年12月在香港病故。著作有《縣鄉政制議》《未名廬詩稿》等。 端溪文史創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發掘德慶人文歷史,放眼泛德慶地區(即德慶曾經管轄過的包括今封開、云浮、郁南、羅定、信宜等地)以及肇慶地區鄉土史情。你關注我,我致力于追尋歷史本源。歡迎讀者轉發分享。在這里,您可以閱讀許多關于德慶乃至肇慶人文歷史的文章,希望能讓您更加了解德慶(肇慶)歷史,幫助您深入研究德慶(肇慶)文化。 其他公眾號轉載本公眾號原創作品需取得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