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螞哥。這期我帶大家一口氣看懂抱廈。 ![]() 抱廈其實原本叫 “龜頭屋”,最初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接建出來的小房子。 ![]() 具體啥時候出現的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宋代,龜頭屋已相當普遍。很多畫中都出現了龜頭屋的身影,比如《西湖清趣圖》、《仙籌增慶圖》、《御苑市朝圖》。 ![]() 《仙籌增慶圖》 明清以后,這種小屋子在建筑四面都可以接建,叫“龜頭屋”就不是很形象了,于是便將其改稱為 “抱廈”。 ![]() 抱廈,也就是依附于主體建筑、與之相連的附屬建筑空間,形態上如同 “環抱” 主體建筑的裙房一樣,因此得名 “抱廈”。 ![]() 小螞哥看了很多資料和視頻,很多都把抱廈簡單理解為增加建筑層次,擴展建筑空間,這個理解沒啥錯,但沒有講到核心。 抱廈最初的核心作用,是強化大門,增強儀式感的。 ![]() 中國的古建沒有抱廈的話,就是一個方盒子,建筑的入口看起來很單薄。 ![]() 但隨著禮制的發展,有大量在室內舉辦的儀式和活動,這時就需要入口有臨時停留、遮雨、擋陽的附加需求,抱廈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讓原本只能過人的入口變得可以舒適的停留。視覺上也更突出入口。 ![]() 客人來訪時,能在抱廈下整理衣冠、等候通報,不用站在露天淋雨;主人迎客時,也能在抱廈里等待。 ![]() 此外抱廈就像是給入口加了一個門罩式的造型,普通民居的大門是 “一個洞”,加了抱廈,就成了 “帶門廳的入口”,讓入口從墻面凸顯出來,視覺上也更醒目,顯得更有牌面。 ![]() 說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時的抱廈就像是我們室內的玄關,進門換鞋、放鑰匙、掛外套,形成一個過渡的區域,真要沒有玄關當然也可以,但總覺得少了些回家的儀式感。 ![]() 不過抱廈的功能并不只停留在服務大門的入口配套,之后它又拓展到服務建筑的延伸空間。你會發現很多建筑不僅大門前側有抱廈,其他三面也會有,有些在建筑后側銜接園林的空間加一個臨水的抱廈,這個小空間既能當觀景臺,又能放兩把椅子喝茶; ![]() 有些是在寺廟側面加一塊空間,用來存放經卷法器。抱廈變成了一種非常靈活的附屬空間,哪里需要就 “抱” 在哪里。 ![]() 故宮角樓的抱廈就是十字形,這種就是典型的禮制等級的彰顯,十字形象征著皇權普照四方的威嚴,同時還能減少視覺盲區,抱廈的每一個折角,都對應了一個觀察面,讓原本四個觀察方向變成了八個,起到提前預警的效果。 ![]() 講到這,你應該明白抱廈的核心其實就是儀式感,強化空間等級,所以在四合院等民居空間,抱廈用得并不多,但一旦到了祠堂、寺廟、宮殿這類講究禮法儀式的空間,抱廈就成了必需品。 ![]() 換句話說古代越是地位尊貴的家族,使用抱廈的機會越多,比如《紅樓夢》中榮寧二府的祖先是開國功臣,所以他們府內就多用抱廈,比如第七回寫迎春、探春、惜春住 “王夫人房后三間抱廈”,第三回寫黛玉初進榮國府時,見到 “倒座三間小小抱廈廳”,書中有抱廈的空間數不勝數。 ![]() 不過說到紅樓夢的抱廈,也引出了抱廈的另一種功能——臨時休憩。 如果你仔細觀察,抱廈其實有兩種形式,我們上文提到的強化大門的抱廈一般都是“正交式”抱廈,也就是屋頂方向與主建筑呈 90° 垂直,形成一個丁字形的平面。 ![]() 這種抱廈更側重 “禮儀性” ,是一種空間的過渡。凸顯主建筑的核心地位。 而《紅樓夢》中供人居住的抱廈屋頂方向與主建筑完全平行,屋頂且常用 “勾連搭”與主體建筑相接,這叫做“平行式”抱廈。 ![]() 這種抱廈更強調空間擴容和實用性,一般都比正交抱廈要寬很多,有些時候甚至和主體建筑一樣寬,不過大部分還是稍短一些,作為仆從丫鬟的居住空間,比如怡紅院就是五開間的建筑配和3間抱廈,抱廈里就作為丫鬟的待命區域。 ![]() ![]() 這種平行式抱廈還有一種叫法“一殿一卷”。一般主體建筑是殿式頂(歇山頂),抱廈是卷棚頂,垂花門也常有這種做法。 ![]() 講到這我們可以歸納一下判定抱廈的條件。 1、抱廈必須依附于主體建筑,并非獨立的空間 2、必須有獨立的屋頂,屋頂的規模與形制從屬于主體建筑 3、有落地的柱子,這時區別唐破風的重要指標 4、符合臨時休憩、過渡、輔助服務的功能(空間要有足夠的寬度) 同時滿足以上這四點,即可判定為抱廈。江南園林建筑常常在建筑前后有出廊,但出廊并不同時符合以上四點,所以并不能叫做抱廈。 ![]() 其實抱廈簡單來說就是個過渡的空間,就像是牌坊或者日本的鳥居,是從“世俗 - 神圣” 的緩沖空間。所以使用抱廈的多是講究儀式感的皇家建筑、官署衙門、寺廟佛堂。對于老百姓來說抱廈就是個奢侈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