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著名演員張靜初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美國研究生畢業典禮的照片。 之前,她在直播間展現出的“活人感”學習狀態就火了一大把。能從美國頂級電影學院AFI順利畢業,也算是苦盡甘來。 然而辛辛苦苦兩年,原以為真的是美國名校的碩士學位到手,哪曾想她只拿到了一個結業證書,一時間輿論四起。 有人說她大大方方承認自己的學歷不可恥,不端不裝反而很真實; 也有人說她學費+生活費投入一百多萬還混不到一個碩士文憑,無非就是想借名校頭銜為以后撈金。 不管外界輿論的爭議何在,張靜初的求學經歷和結果恰恰暴露了美國留學最殘酷的一面。 01 張靜初早在20年前就憑借精湛的演技紅遍影視圈。參演的40多部劇中,《門徒》、《唐山大地震》、《孔雀》等等都是經典,她甚至早早就拿到了開羅影后,在國際影壇上嶄露頭角。 演技備受矚目的很大原因在于,她個人很勤奮努力,并且早前在中央戲劇學院學習期間打下了堅實基礎。 畢業后又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補習外語,這也使得她在國際影壇上擁有極大的語言優勢。 她就讀的學校雖是國內名校,但她身份并不是本科生,而是從北京電影學院化妝班畢業后進入到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大專班學習的。 也就是說兜兜轉轉好幾年,張靜初也只是大專生背景,這也為她現在手握的文憑埋下了伏筆。 經過長期準備,2023年,43歲的她終于考入了美國電影學院AFI導演系。 AFI相當于電影界的哈佛耶魯,僅提供2年制碩士學位,專業涵蓋6個領域,包括導演、電影攝像、編輯、制作、制作設計、編劇專業。 該校每年只招約144名左右的學生,張靜初入讀的導演系每年也就只招收28名學生。 砸上150萬,苦讀2年,張靜初沒拿到學位 AFI比較特殊的一點是,它接受張靜初這類沒有本科學位的學生,但他們只有資格申請Associate Fellow,畢業時獲得的僅僅是結業證書,而非碩士學位。 即便最終拿到的是結業證書,也并非每個人都能順利申請走這一通道,因為AFI規定能否被錄取還取決于申請人在其領域展現出的卓越技能以及滿足相關工作年限要求。 可想而知,張靜初的實力已經得到了該校的高度認可。 前幾天張靜初在社交平臺坦言,因為大專畢業,只能拿到結業證書,拿不到碩士學位確實會有一點遺憾,但更重要的是這兩年的成長和收獲。 砸上150萬,苦讀2年,張靜初沒拿到學位 張靜初的學歷事件讓人不由得想起去年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的歐陽娜娜。 她在2018年就考入了這所頂級藝術院校,中途因疫情中斷了學習,6年后順利畢業也沒拿到本科學位,只有一個相當于結業證的專業文憑(Professional Diploma)。 不過張靜初和歐陽娜娜雖獲得的都是結業證,但性質完全不同。 前者是在AFI接受過專業培訓,完成了課程要求,但苦于背景限制,無奈止步于此;后者是未修文化課,沒達到學士學位要求,只能拿畢業文憑而未獲得學位證書。 02 不管是去年的歐陽娜娜,還是今年的張靜初,她們的經歷都在說明:美國留學沒有容易二字可言。 不了解國際路線艱辛的家庭總說,去國外讀書就是在逃避內卷,混個四五年或是兩三年后輕輕松松畢業,順利拿個名校本科或是水碩,吃遍高薪名企大廠。 但現實遠比想象更為殘酷,先以張靜初自身為例。 決定申請AFI時,她就在線死磕托福,連考三次才過關,入讀AFI后,依然時不時在社交平臺直播學習,全程幾乎不跟粉絲互動交流,只是一味低頭學習。 光是去年4月一個月就有15場學習直播,短則三四個鐘頭,長則10個小時。 有次她直播了近10個小時,起初精神飽滿,對知識充滿了征服欲,漸漸地就沒了往日的容光煥發,最后直接雙眼呆滯,整個人好似被掏空了一般,頗有種活人微死之感。 除了學習,她還會分享自己的閱讀、堆積如山的小組作業和拍攝作業等內容,其神態和行為完全跟明星不沾邊,妥妥一個受盡學習之苦的在美留子。 砸上150萬,苦讀2年,張靜初沒拿到學位 張靜初高強度的學習并非凹學霸人設,而是跟AFI的要求脫不了干系。 能進入AFI的都是行業內很知名或是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面對強勁的對手,競爭壓力極大,學習壓力也大,很多過來人都稱在AFI幾乎沒有睡覺或是休息的時間。 根據AFI的規定,包括導演、攝影等專業在內的學生,第一學年就要創作3部敘述性短片,第二年是主題短片的畢業設計作品。 第一學年的短片制作從找人組隊到寫劇本、找演員、場地到正式拍攝以及后期制作,每一部短片沒有半個月是根本完不成的。 拍片任務重,在這期間還要正常上講座性質的課程以及實踐操作或是workshop課程,結束后還有大量的作業等著。 即便張靜初是結業證,她的學習強度也和獲得碩士學位的學生是一致的。 日均學習時長都是10小時起步,經常熬夜和同學開會、寫作業或是改劇本等,第二天照常早起趕ddl。 有時候四五個項目同時進行,根本顧不上吃飯,休息都是奢侈品。 張靜初曾在社交媒體上笑稱:“如果第一年的AFI可以活下來的話,以后導演生涯中就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比它更可怕的了。” 實際上,張靜初點點滴滴的學習生活,才是美國留子們的真實狀態。 不僅僅是藝術類專業院校,就算是在美國綜合性大學,3S魔咒(study學習、sleep睡覺、social社交)也照樣存在于各種專業學生身上。 人人都想在學習、睡覺和社交三者中雨露均沾,但大量的任務面前,只能三選二,休息往往是大家都會舍棄的一個。 美國的一家可穿戴設備公司Jawbone曾對美國137所大學、1.85萬名佩戴它們公司腕帶的學生進行跟蹤并匯總他們的睡眠時間。 其結果顯示,越是在頂級的大學,學生的睡眠時間越少,比如在哥大、賓大、斯坦福等校的學生人均是在凌晨1點之后睡覺。 有哥大在讀學生分享自己在考試周的日程:“前一晚復習莎士比亞到凌晨5點,睡到早上8點起床接著復習一會再去考試,12點結束回到宿舍繼續寫課后作業,一刻不停打字打了12個小時,趕到晚上12點交了作業,你能想象打字打到手疼的感覺嗎?” 為了完成課程或是課后作業,平日里還要閱讀各種專業書籍和論文,一學期10本原著書籍是起步,每本輕輕松松都要500頁。 如果稍微松懈下,就有可能掛科,一旦多次掛科導致校內GPA太低,就有可能面臨學術警告或是停學的風險,嚴重的可能會被開除。 頂級學府哈佛就曾做過殺雞儆猴的舉動。 2021-2022學年,它一口氣給了149人留校察看的處罰,51名因學業表現不佳的學生被退學,4名學生在學術審查后被永久開除,這些數字都創了歷年來的新高。 美國大學對學術的嚴謹度容不得半點質疑,學習不好、還不努力的人根本混不下去! 砸上150萬,苦讀2年,張靜初沒拿到學位 03 美國電影學院2024-2025學年的基礎學費是70487美元,其余生活費、交通費等等算在一起,一年要10.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5萬元。 這就意味著,張靜初兩年的AFI學習,大概花了150萬元,最終僅僅買了一張結業證書。 很多人替她感到不值,以她的財力和人脈,如果真想鍍金,輕輕松松就能搞個本科學位在手,也不至于在AFI苦熬2年,還沒有碩士學位。 砸上150萬,苦讀2年,張靜初沒拿到學位 但現實是,美國名校的學位從來不是靠砸錢就能換來的。 如果真能砸錢,那美國名校學位早就是無數名流或是二代們的囊中之物了。 含著金湯匙出身的歐陽娜娜,5歲半學鋼琴,6歲學大提琴,一學就是十幾年,中途考級、參加比賽,又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和伯克利音樂學院這樣頂級學校就讀。 爸爸媽媽姑姑都是圈內人士,人脈廣泛,經濟實力也遠超普通家庭。 但歐陽娜娜依舊在追求學位的路上遭遇挫折,未能如愿拿到伯克利音樂學院的本科學位。 這何嘗不在證明,在美國,金錢可能買得來機會,但買不到學位。 即便那些靠砸錢送孩子進入名校的家庭,最后也都吃盡了苦頭。 近在香港,很多學歷造假或是偽造成績的內陸學生,要么開除、吊銷學位,要么監禁數月; 遠在美國,2019年最大招生舞弊案鬧得沸沸揚揚,大批富豪家庭被起訴,家長聲譽受損,孩子被退學開除,這些都是最鮮活的例子。 而那些沒被發現的人,在日益嚴苛的學術審查下,曝光出來只是早晚的問題,所以有錢也無法保證求學之路的一帆風順,靠鈔能力蒙混過關的時代已經結束。 張靜初入讀后也不是沒有想過專升本來補救,但AFI不允許學生這樣操作。 原本她還想暫時停止AFI課程,等拿到本科學歷后再攻讀碩士,但被導師直接給否決了。 一個是實施難度太高。因為如果這種形式,學校要求必須半年內拿到本科學歷,但專升本自考最快也要一年多,根本無法達到要求的張靜初只好選擇乖乖拿個結業證書。 另外一個也是美國大學希望學生是真正對學術有熱情、有追求的,而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學位。 如果張靜初瞅準的就是AFI的碩士學位,她肯定會在入讀AFI前完成了專升本,絕不會出現現在這種局面。 但她沒有這樣做,直接去AFI深造,最核心的還是想真正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藝術視野。 正如張靜初在社交平臺分享中所言,如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她還是會先來AFI,首先機會難得,其次學到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她花150萬元買到了頂級學府的淬煉、行業人脈的積累、藝術事業的突破,這遠比一紙碩士學位更珍貴。 張靜初或是歐陽娜娜這類明星的留學經歷并不是失敗案例,反而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留學最真實的模樣。 留學從來都不是鍍金的捷徑,想要砸錢讓孩子輕松混個文憑的終局可能是血本無歸。 留學的真正的價值在于是否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熱愛,并在追愛的過程中抗住高壓,獲得成長、積累和蛻變。 怎么樣,張靜初求學的經歷,對你的教育、規劃有啟發嗎? 來源:Letsigh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