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草原: 綠色長調里的鄉愁與重生 文 李富 ![]() 巴林草原:綠色長調里的鄉愁與重生 CHI FENG YUAN CHUANG ![]() ![]() 01 序章:天邊的翡翠簪子 ![]() 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經緯里,幸福之路蘇木是根銀線,串起海勒蘇阿木嘎查與烏蘇伊很嘎查的翡翠珠粒。艾白圖溝的溪水像條青蛇,游過查干混地的草甸,將20余萬畝原生態低山丘陵草甸草原繡成“天邊牧場”。這里的天是摔碎的藍寶石,云是未裁邊的棉帛,而草原——是大地鋪向天際的綠氈,每根草尖都挑著蒙元文化的露珠,每縷風里都纏著生態復蘇的絮語。 02 春:草尖上的蘇醒與守望 ![]() 驚蟄的雷聲碾過興安嶺,巴林草原的凍土仍攥著冬的余溫。直到某夜,百靈鳥的啼鳴啄穿薄冰,艾白圖溝的溪水叮咚作響,像蒙古族姑娘腰間的銀鈴驟響。牧人掀開氈包門簾,見隱子草芽頂著冰晶探頭,如無數翡翠簪子要別上大地的云鬢。 “禁牧嘍——” 吆喝順著海蘇溝飄遠,驚起沙雞撲棱棱飛。皮膚黝黑的蒙古族漢子,守著沙土地半輩子,深知“春風吹草動,牛羊踩沙涌”的殘酷。往昔冬日,狂風卷著沙土噬咬草場;如今禁牧令下,棚圈里的牛羊嚼著青貯,母羊溫順舔舐羊羔,不再啃噬草芽。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老額吉娜仁坐在氈包前,銀飾在晨光里泛著柔光。她撫過氈包上的云紋刺繡——那是少女時隨阿爸用駝毛繡的,針腳里藏著長調《希日塔拉》的旋律:“希日塔拉喲,草芽鉆出土喲,阿媽的奶茶喲,香透了氈包喲……” 長調如草原的臍帶,連接往昔與當下:過去,她隨勒勒車逐草而居;現在,孫子用無人機監測草場,禁牧后的春,連空氣都浸著青草甜。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敖包山上,新壘的石頭堆插滿經幡。牧人繞敖包轉三圈,將鮮奶灑向天空——這是春祭,祈長生天護佑草場。娜仁放柏籽在敖包頂,憶起祖父所言:當年成吉思汗的戰馬迷失方向,幸得石堆指引,尋到水源。自此,敖包成草原燈塔,亦成生態守望者,每塊石頭里,都住著護草的神靈。 03 夏:花海中的狂歡與傳說 ![]() 夏至,巴林草原陷入最驕奢的盛放。黃花鋪金毯,紫薊舉紫炬,羽茅花序在風里跳波浪舞。蝴蝶化身為會飛的花瓣,百靈鳥在云端開音樂會,連空氣都溢著蜂蜜甜——那是蜜蜂在豆花、苜蓿間忙碌的饋贈。 海蘇溝畔的那達慕,是草原的狂歡節。賽馬場邊,騎手的蒙古袍似燃燒的火,馬鞍銀飾晃得人目眩。18歲的巴特爾勒緊韁繩,祖父的話在耳旁炸響:“當年成吉思汗的勇士,賽馬比的是勇氣與騎術!” 黑馬箭般躥出,鬃毛夾著黃花——那是戀人琪琪格偷放的,傳說黃花是仙女灑下的金盞,賜騎手力量。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摔跤場煙塵里,巴圖大爺的跤衣裂了縫,古銅胸膛映著日光。這位巴林草原的“搏克欽”,年輕時拿過盟里的獎:“搏克要像草原般寬厚,亦要如草原般有力量!” 他的喝聲震得地面顫,觀眾里有人哼起長調《遼闊的草原》:“遼闊的草原喲,是我心中的歌喲,駿馬飛奔喲,踏碎了寂寞喲……” 呼麥的低音在草浪下涌動,似大地的心跳。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篝火晚會上,琪琪格與姐妹們旋出彩裙的漩渦。老人們圍敖包講傳說:昔年牧人阿木爾與姑娘其其格在敖包定情,卻因戰亂分離。阿木爾戰死前,將銀戒埋在敖包下,此后每到夏夜,敖包旁的黃花便開成銀戒模樣。如今禁牧后的黃花更盛,仿佛續寫著永不分離的誓言。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生態監測員蹲在花叢,記錄蝴蝶種類:“去年僅三種鳳蝶,今年來了五種!” 他的筆記本里,夾著牧民撿的羽毛、花瓣,還有禁牧前后的草場對比圖——往昔斑禿的土地,今被針茅、莎草織成綠毯。這是生態的奇跡,亦是牧人守護的勛章。 04 秋:草浪里的豐收與智慧 ![]() 秋分,查干混地的打草場成了金色海。釤刀閃過寒光,牧草應聲倒地,散出太陽曬過的焦香。牧民戴白毛巾,姑娘的頭巾似彩色花,在草浪里時隱時現。 “打草要留三指高!” 老牧人朝魯門的喝聲帶著威嚴,他的釤刀用了三十年,刃口仍泛冷光:“留著草根,明年春才發芽?!?這是草原的智慧,如蒙元時期的輪牧制,今時的劃區輪牧、打草留茬,皆為對生態的敬畏。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草垛堆成白色山,勒勒車轔轔駛過,車轅銅鈴唱著古老歌謠。傍晚,牧人圍坐氈包前,銅鍋手把肉滋滋冒油,奶茶香漫過草場。朝魯門捧銀碗,講成吉思汗糧草官的故事:“當年,糧草官教牧民打草儲冬,才有鐵騎遠征的底氣。” 故事里的智慧,在今日禁牧還草中延續——舍飼棚圈里,青貯飼料堆成小山,牛羊不再啃食冬草,沙化威脅漸遠。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候鳥南飛,排成“人”字掠過山梁。娜仁望天空,念起遠方孫女:“城里的孩子,哪見過草原的秋?” 她的鄉愁,是氈包茶香、長調顫音,亦是草浪豐收。年輕的那日蘇用直播展示打草:“看,這就是我們的生態牧場,禁牧讓草更旺,羊更肥!” 鏡頭里,羊群如白云落金毯,啃食預留草區——這是輪牧的智慧,亦是生態的平衡。 秋祭煙火升上天空,經幡在暮色里翻飛。牧人把鮮奶、炒米灑向大地,感恩長生天的饋贈。篝火旁,長調再次響起,比夏夜更醇厚:“秋草黃喲,羊兒壯喲,氈包暖喲,奶茶香喲……” 這是對草原的禮贊,亦是對未來的期許。 05 冬:雪幕下的堅守與新生 ![]() 冬至,巴林草原銀裝素裹,像撒了糖霜的奶皮子。艾白圖溝的溪水凍成水晶帶,棚圈里的牛羊嚼著青貯,偶爾發出滿足的哞叫。皮靴踩在雪上,咯吱作響,牧民又開始巡查禁牧——冬季的沙土地最脆弱,牛羊踩踏會讓表土松動,風一吹,沙化便來。 “過去,冬天放牧,風刮得人睜不開眼,沙子打在臉上生疼。” 牧民坐在氈包里,火爐映紅了臉:“現在禁牧,棚圈里養,草也能休養生息?!?牧民們點頭,他們見過沙化的可怖,也嘗過生態好的甜頭:游客多了,牧家樂火了,草原成了聚寶盆。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雪夜,娜仁的氈包亮著燈,她教孫女唱《烏蘭巴托的夜》,調子改成巴林草原的鄉愁:“巴林草原的夜喲,雪落無聲喲,阿媽的歌聲喲,繞著山梁喲……” 長調在寂靜里流淌,像條溫暖的河,流過世代記憶。孫女的眼睛亮閃閃的——她聽阿媽說,畢業后要回來開民宿,讓更多人看見草原的美。 年輕牧民烏力吉,正用手機看草場衛星圖。屏幕里,綠色斑塊一年比一年大,那是禁牧、封育的成果。他的牧家樂已接待三批游客,人們驚嘆:“沒想到冬天的草原這么美,雪與黃花、紫薊相映,像童話!” 烏力吉笑著,他知道,這是綠色發展的力量——護生態,即守財富。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午夜,雪又落了,給草原蓋更厚的絨被。張學芳站在敖包山,望銀白世界,仿佛看見未來:更多游客,更旺草場,更濃鄉愁,在生態與文化的滋養里,巴林草原會像長生天的眼睛,永遠明亮。 06 尾聲:綠色鄉愁的永恒奏鳴 ![]() 當春草再綠,夏花再開,秋草再黃,冬雪再落,巴林草原的故事永遠在續寫。20余萬畝草場的呼吸,8.6萬畝林地的絮語,5.4萬畝公益林的堅守,皆為生態的詩行。禁牧還草的路上,牧人把鄉愁種進土里,長出綠色希望;蒙元文化的基因,在長調、那達慕、敖包祭祀里傳承,長成文化的森林。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幸福之路蘇木的天邊牧場,不再只是牧人的家園,更是生態標本、文化活態博物館。當游客的腳步叩響草原,當年輕身影回歸故鄉,當長調再次漫過山梁,我們知曉:巴林草原的綠色,是鄉愁最動人的模樣,亦是未來最堅實的方向。 ![]() 巴林草原。 李富攝 “游巴林草原,走幸福之路” ——這不僅是標語,更是草原對世界的邀約,對生態的承諾,對文化的堅守。而那些關于草浪、長調、敖包的傳說,將在綠色發展的春風里,永遠流傳。 ![]() 作者簡介 ![]() 犁夫,本名李富,文學學士學位,作家、記者、評論家、劇作家、詞作家、編導,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特邀評論家,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 著有《我閱讀草原》《父親》《中國首部旱作農業詩典》《遼都往事》《大遼契丹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瓜川是故鄉》等多部作品。 犁夫先后在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十月》《散文》《草原》《青年文摘》《微型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天池》《小小說選刊》香港《大公報》《文匯報》臺灣《臺灣好報》美國《僑報》等海內外800多家媒體上發表作品,500多萬字。 2020年,犁夫被評為“中國閃小說十大新銳作家”,獲得“蒙古馬”全球征文一等獎,獲得中國西部最佳美文獎。 2021年,犁夫的文藝評論被評為中國閃小說十大熱點事件,攝影作品獲得中國航展攝影大賽獎,獲得“大美松山”全國攝影獎,散文詩獲得建黨百年征文一等獎。 2022年,犁夫獲得深圳文藝評論獎。 END 發揚原創·鼓勵原創·傳播原創 免 責 聲 明 本平臺刊發上述文章是以更好傳播文明信息、弘揚地域文化、鼓勵原創精神為初衷,沒有盈取金錢之目的,凡所刊發文章內有違史實、現實、事實之處或抄襲侵權等現象敬請指正,我們及時更正或者刪除。 本公眾號值得您關注的理由 我們是一家不以商業盈利、廣告噱頭為目的,不以轉載抄襲、惡搞低俗為手段吸引眼球的公眾平臺。而是一家立足家鄉,面向全國,以發表旗內外有“愛心”人士的原創影視、文學等藝術作品為主的公眾平臺。記錄我們平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命運,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為您提供一個有格調、有內容、有思考的人文藝術傳播平臺,是我們不斷努力的目標。 如果你手中也有關家鄉題材的優秀文章、攝影等藝術作品,歡迎與我們一起交流互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