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原創的第983篇文章 想請一個厲害的人幫忙,自己鼓起勇氣發消息,話都說得小心翼翼,生怕冒犯。對方要么禮貌地敷衍兩句,要么干脆已讀不回。 為什么? 因為單純的“求”,本質上是索取。人在心理上很排斥無償的消耗。 真正高明的人,懂得換一個角度:讓對方覺得“幫你,就是在幫他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 利益捆綁。它比單純的人情可靠一萬倍。 ![]() 01 人情靠不住,利益才是最硬的紐帶 很多人一直誤解“貴人相助”的含義。 他們以為貴人出手,是因為看你可憐,或者突然心生憐憫。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貴人幫你,只是因為你身上有“價值”,而你的成功能帶動到他的利益。 比如,職場上一個領導提拔你,未必因為你和他關系多好,而是因為你能為他的項目省時間、拿成果,讓他在上級面前更有面子。 你以為是他給了你機會,本質上是你能成為他晉升路上的“助推器”。 所以人情是短期的,而利益才是長期的。 如果你經常以人情去找別人幫忙,看著像是占了便宜,可是別人也會讓你還人情,而他要讓你做的事又是超出你上次的人情時,你心里就會很難受。不做還不了人情,下次找他幫忙就難了,關系也會變得不好。 如果幫了他,又會覺得自己虧了。 人情這個東西,始終不好衡量他的價值。 還不如直接明碼標價,這次我找你幫忙,你說個價,多少錢合適,按你的收費標準來。如果你覺得過意不去,給我打個折就好了。 下次你來找我幫忙的事,我也有我的價格體系,然后再給你打個折。這不就是人情了嗎? 別說什么傷感情,喜歡白嫖的人才會有這種想法。 02如何做到利益捆綁?那問題來了,普通人如何跟比自己厲害的人做到“利益捆綁”呢? 關鍵有三點: 第一,把自己放在對方的目標體系里。 貴人不是無所不能的,他也有任務和壓力。 你要先弄明白:他現在最在意什么?缺的是什么?如果你能補上那個缺口,你就是有價值的。 比如,一個創業者如果能帶來他急需的客戶資源,那你就是他的座上賓; 如果一個內容創作者能幫他把觀點更好地傳播出去,那你就成為了他的外部放大器。 混社群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幫大佬整理講過的話,提煉總結,然后做成合集發到大佬的社群里,立馬就能引起大佬的注意。 第二,把自己的利益和對方的結果綁定。 如果你只是來“要”,對方隨時可以拒絕;但如果你的成果能和對方的成果形成聯動,他幫你就是在幫自己。 比如你想請一個大咖轉發你的活動,不要只說“幫我宣傳一下”。 而是告訴他:這個活動能提升他所在領域的影響力,甚至能把他推到一個新的人群面前。 第三,創造共贏的場景。 利益捆綁不是單向的“我依賴你”,而是“雙向互補”。 如果你能帶來一些別人暫時拿不到的資源,哪怕只是信息、渠道、人脈,都會形成捆綁關系。社會資源就是這樣交換出來的。 03為什么利益比人情更長久?你可能會問:難道人情就完全沒用了嗎? 當然不是。人情在關系的起點很有用,它讓合作多了幾分溫度。 但真正能走得長久的,往往是利益。 人情會被時間稀釋:今天幫你一次,下次再求就會猶豫。次數多了,人情反而變成負擔。 而利益是可以持續循環的:你幫到他,他也幫到你,雙方都能不斷獲得正反饋。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看似關系一般的合作伙伴,反而能合作十幾年;而關系再好的老同學,幾年不見,可能連幫忙的勇氣都沒有。 但是要注意,別對家人也處處講利益,這里討論的不是一個緯度的事。 04給普通人的啟示很多人覺得自己沒資源,沒背景,怎么跟貴人談利益? 其實資源不是天生的,大多數資源都是在行動中積累出來的。 你寫一篇有價值的文章,就是一種信息資源; 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把這些資源轉化為對別人有用的“籌碼”。 當你開始這么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完全不同: 你不會再一味求,而是去尋找“對方缺什么,我能補什么”; 結語真正的貴人,不是你跪著祈求得來的,而是你用價值和利益綁定出來的。 人情是感性的,但容易被遺忘;利益是理性的,卻能長久運轉。 如果你想要別人一直幫你,就要讓他覺得: 這才是最高明的相處方式。 ?? 推薦一本好書:《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經營人脈、懂得“利益捆綁”的人之一。他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思維,既穩住了自己,也捆綁了團隊和上層利益。在《家書》里,你能看到一個中國傳統士大夫是如何在復雜人際關系中做到進退有度的,特別適合和“貴人相助”這一主題呼應。 |
|
來自: 新用戶6232PPU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