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愛喝茶。老人說,喝茶養生,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年輕人也愛,工作累了來一杯,聚會聊天泡一壺。茶文化在咱們中國,根子太深了。可是真要長期喝茶,不是隨便喝就行。喝不對,不但沒好處,反而傷身。
有人說:“茶嘛,不就是葉子泡水,有啥講究?”錯,就錯在這句話。喝茶這件事,看著簡單,背后卻有不少門道。特別是長期喝茶的人,一定要記住這六個“不碰”。不然你以為養生,其實是在慢慢透支身體。

第一,不碰太濃的茶
很多人喝茶有個習慣,茶葉一抓就往壺里扔,水一沖,黑乎乎一大杯,聞著香,其實是苦澀得很。濃茶對身體沒那么友好。
茶里有咖啡堿、茶多酚,少量對人好,提神醒腦,抗氧化。但量大了呢?刺激胃。你會覺得胃里翻酸水,還餓得快。晚上喝,還可能整夜睡不著。濃茶還會加重心臟負擔,心悸、心慌都有可能。
有一次我朋友加班,泡了一大杯濃普洱,喝下去不一會兒心慌,臉發白,手直抖。那一刻他才明白,茶不是越濃越好。日常喝茶,淡淡的最好。泡到有茶香,入口順滑就行。喝茶講究回甘,而不是苦到臉皺。
第二,不碰空腹茶
有些人一大早,啥都沒吃,先泡一壺茶,美其名曰“清腸胃”。其實這是對腸胃的折騰。空腹喝茶,茶里的咖啡堿直接作用胃酸,胃里本來是空的,這么一刺激,燒心、惡心、胃痛全來了。長期這樣,胃病可能就喝出來了。
還有人減肥,為了少吃飯,餓了就猛灌茶。表面上是頂餓,實則是在透支身體。茶不能當飯,餓肚子更傷胃。正確的做法是,先吃點東西墊底,再喝茶。哪怕是一塊饅頭,一點粥,都比空腹喝茶強。
第三,不碰隔夜茶
很多人舍不得倒掉茶葉。昨天泡的茶,今天加點熱水接著喝。甚至茶壺里茶葉泡幾天,都舍不得換。覺得茶葉貴,不想浪費。其實,這種習慣最要命。
茶放久了,容易滋生細菌,茶多酚、維生素也早就氧化沒了。喝起來不但沒營養,還可能拉肚子。尤其夏天,隔夜茶很快變餿,喝了就是給腸胃找麻煩。
有人問:“那我上午泡的茶,下午還能喝嗎?”一般來說,四五個小時之內還行。超過半天,最好別碰了。茶這東西,講究的就是一個“新鮮”。別為了省點茶葉,把身體搭進去。
第四,不碰頭道茶
不少人買茶回來,舍不得倒第一泡。其實,頭道茶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洗茶葉的。為什么?茶葉在種植、運輸、儲存的過程中,難免會沾上灰塵、雜質。第一遍沖泡,就是把這些東西洗掉。
特別是散茶,灰塵更多。頭道茶喝下去,等于把雜質全吞進肚子里。再好的茶,也得先“洗”一遍。記住了,頭道茶倒掉,是對自己身體負責。別心疼那一點點水和茶。
第五,不碰燙嘴的茶
中國人愛喝熱的,茶要滾燙才過癮。有的人茶水一倒,冒著熱氣就猛喝。嘴巴燙得直吸氣,還覺得爽。其實,這樣的爽,身體可受不了。
食道和胃黏膜都是嬌嫩的。長期喝燙茶,黏膜經常被高溫刺激,容易造成慢性炎癥。研究早就說了,長期喝超過65度的茶,食道癌風險會更高。別小看這一口口的熱茶,日積月累就是傷害。
喝茶最好是溫熱的,入口舒適,不燙嘴。茶香在舌尖慢慢散開,那才是品茶的味道。喝茶不是比誰狠,是比誰懂。
第六,不碰劣質茶
茶葉市場很亂,價格差距極大。幾十塊一斤的,也有幾千上萬的。很多人貪便宜,隨便買些散裝茶,包裝看著挺好,實際質量堪憂。農殘、添加香精、摻雜作假,啥都有可能。
喝這樣的茶,不但沒好處,還可能讓身體積累毒素。尤其是香精茶,剛沖出來香氣撲鼻,喝兩口就發膩。那種香,不是茶本身的味道,而是化工味。真正的好茶,香氣清雅,越喝越順,不會頭暈惡心。
所以長期喝茶的人,別貪便宜。買茶葉最好找靠譜渠道,能看得見產地,能知道工藝。喝茶講究的是健康和品質,不是追求便宜。
總結幾句
喝茶,是門學問,也是門修養。喝對了,身心舒暢;喝錯了,傷身害己。長期喝茶的人,記住這六個不碰:不喝太濃的,不喝空腹茶,不喝隔夜茶,不喝頭道茶,不喝燙嘴茶,不喝劣質茶。
別小看這些細節。養生不是大補,是日常的一點一滴。喝茶如此,做人也一樣。講究分寸,懂得取舍,才是真正的智慧。
你愛喝茶,那就好好喝。喝得舒服,喝得健康,喝得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