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孩子媽媽取笑我:別人學霸的父母都沒有如此洋洋灑灑,你卻寫了這么多! 我笑笑,說:誰說普娃就沒有故事可以寫?相對學霸和“學渣”(注意引號)來說,普娃是孩子們中的絕大多數——寫普娃的故事,給普娃們和普娃的父母們看,不是也很有意思嗎? (1)普娃 總分608分,名次9455名,這是兒子的高考成績。怎么說呢?這個成績不是我和他媽媽預想的最好成績,但也沒有滑落到我們所擔心的最差成績。 在我們和兒子自己看來,他“應當取得的成績”可以再多十幾分或者二十來分來分,名次應該再提前2000多名,比如七千多名的樣子,因為他在經歷了高二的低谷之后,到高三的時候狀態就比較好了,而且越臨近高考狀態越有起色。但是,理性地看待:人生哪有那么多“應當”,這個成績其實也不算太失常,是在可接受范圍內。說到底還是自己實力問題,假如有700分的實力,發揮不好減掉20分,也還是680分! 也許,在那些那些“650分以上”的學霸眼里,608分這個成績簡直不值一提;也許,在那些“550分以下”的孩子眼里,608分這個成績這個成績是足以令人羨慕。所以,兒子這個成績其實倒也很符合我們的自我認知:一個學業基礎不那么好但努力的普娃。 (2)努力和自律 “當我剛進入一個學?!獰o論這個學校是什么水平,很好的學校也罷,不那么好的學校也罷——也許一開始我不算成績好的學生,但我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成為這個學校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之一。”這是兒子對自己12年學習生活的總結。當時聽到他說這話,我有點既欣慰又心酸的感覺:孩子很自律,孩子很努力,孩子很辛苦! 確實,兒子是一個很自律也很努力的孩子。不過,他的自律和努力,也還在正常范圍內,沒有達到那種“變態的努力和自律”的狀態,假期熬夜打游戲的事兒也是經常發生的。我們也并不反對兒子打游戲,因為在打游戲的過程中,讓他這個平時比較內向的孩子,因為自己的技術優勢而成為團隊的核心成員,讓他有成就感,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兒?我們只是希望他不要沉溺游戲,更不要損壞健康! 我們也不想他達到那種“努力和自律到變態”的地步,就像某幾個我所認識的孩子那樣;我們不希望“苦逼的學習”成為孩子青春記憶的灰色基調。 有句話說:別人都關心你飛得高不高,但我關心你飛得累不累。作為父母,我們既希望兒子通過努力,盡可能地飛得高一點,但我們也不愿意他飛得太累。呵,真的很糾結呢! (3)基礎 前面我說了,兒子“學業基礎不那么好”。為什么我特意在“基礎”前加上“學業”兩個字?因為我想區分兩個概念:學業基礎、素養基礎。 ①學業基礎 如果談“學業基礎”,在兒子小時,我們并沒有讓他去參加什么學業補習班,所以進入初中之后,他的學業基礎比起同學來不算好,甚至可以說算比較弱的。畢竟,他所就讀的初中,是重慶市某七龍珠學校的分?!中km然比不上本部,但同學們的學業基礎也都還是不弱的! 兒子初中的時候,某一次和他聊到奧數的話題。他說:“我最后悔的是小時候沒去學奧數?!眱鹤咏忉專鹤约?/span>并不是說要去打什么奧數比賽,而是說奧數是一種思維方式,同樣的問題(不只是數學問題,還包括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學過奧數的同學,明顯理解得要比沒學過奧數的同學快和容易,“也許學過奧數的人20分鐘就理解了一個問題,但沒學過的需要花1個小時去琢磨?!?/span> 多說一句:盡管我非常贊同兒子關于奧數的看法,但我還是不想讓女兒去學奧數。她和哥哥特質不一樣,學奧數也許真的會摧殘了她! ②素養基礎 如果說“素養基礎”,作為父親——我不避自吹之嫌——自認客觀地說一句:兒子在科學潛力方面所體現出來的素養,其實是超過他學業或者說考試分數很多的! 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兒子曾和某著名新型大學的一位教授深聊過。兒子平時并不是很多話的人,但聊到科學話題卻總是滔滔不絕。教授對兒子很喜歡,認為兒子對科學的理解很有深度,他說:“如果你早兩年報我們學校,我們一定錄取你,因為那時國家對自主招生的降分政策管控不嚴格,我們甚至可以降60分錄取你;但可惜你晚了兩年,現在國家對降分有很嚴格的要求,所以只能靠自己硬考了!”根據那位教授的預測,他們學校今年在重慶的招生應該在630分以上,這個分數線也成為兒子的目標;但很遺憾,兒子的高考成績讓他失去了進入這所學校的機會…… 兒子從小就很喜歡讀書,我們在給他買書這件事上從不吝嗇,非常鼓勵他多讀科學類書籍。另外,在他小學階段,我們雖然沒讓他上過什么學業補習班,但卻讓他跟著我和他媽媽共同的一位朋友上科學興趣課。這位朋友很有意思,他帶孩子上科學課,并不是沖著打什么比賽、取得什么獎牌,而是真的是很單純的“興趣”。他會設置一些任務,讓孩子去學習和研究,比如“制作一輛可以跑起來的汽車”,就在這個任務中給兒童們講述空氣動力學、力學、機械學等等方面的知識。在這真正的以興趣為主導的科學課的學習過程中,兒子反而得過好幾次有含金量的科創比賽的金牌。 前面講了“學業基礎”和“素養基礎”。其實,如果真的是“大?!保瑢W業和素養是可以自由打通的。所以,話說回來,我們很清楚兒子:一個普娃,一個對科學很有熱情也有一定理解的普娃。明白自己的定位,其實是很好的一件事兒! (4)擇校 在兒子的學習歷程中,有一個關鍵節點的選擇,現在看來是對兒子的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小升初的擇校。 前幾年,重慶的擇校是很瘋狂的,導致中央有關部門直接出手打擊。擇校對教育生態的影響肯定是利弊均有;但是,不管怎么說,還是很慶幸在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我們進行了擇校。 在兒子小學的時候,因為我和孩子媽媽比較接受“快樂學習”的理念(我們現在依然認為應該快樂學習,問題在于: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學習),加上考慮方便接送的問題,我們并沒有讓兒子去讀什么“知名小學”,而是選擇了家旁邊的一所學校。學校很近,站在我們家陽臺,就可以看見他在教室里干嘛。 到小學5年級,我們都還沒考慮過他初中到么學校去讀書,覺得反正就是根據國家劃片,該讀什么學校就讀什么學校。不是說我們對兒子的成長不關心,也不是對孩子的教育沒想法,恰恰相反,我們很關心孩子成長,也對孩子的教育太有想法,所以才導致我們認為:最好不擇校。因為我們當時有一種看法:名校的孩子很卷很辛苦,而我們不想孩子很卷很辛苦,我們希望孩子快樂! 直到小學5年級快結束了,孩子媽媽和我聊起班上誰誰誰在擇校,不知道為什么——也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我忽然對孩子媽媽說:“我們也還是給孩子擇個校吧?!闭f是這樣說,其實也沒想過真的要去擇校;但孩子媽媽是個行動力超強的人,她就真的開始帶著孩子去參加一些知名學校的考試。兒子小時成績一直很普通(而且他的一些很新奇的想法,在他們那個客觀地說很普通甚至很平庸的的學校,經常遭遇到否定和打擊),所以考了幾次,都沒通過;正當我很焦慮的時候(此時,我對擇校已經從無所謂的態度,被其他家長帶動得很焦慮),忽然接到某七龍珠學校分校的電話,通知我們兒子“上岸”了——分校就分校吧,總也算七龍珠吧,上岸總比上不了岸好,我總算就舒了一口氣…… 說到這里,我忽然想起兒子班上一個女同學的事情。這個女同學和兒子是同桌,很聰明很可愛,學習也很好,她的媽媽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讓她去參加考試,結果她很順利地考上某七龍珠學校的本部,成為家長們都很羨慕的對象。然而,后來聽說:她的爸爸覺得那里上學太遠——其實并不遠啊,位置就在重慶主城核心地帶,哪里遠了?——,最終讓她上了劃片的初中。在這種劃片的初中上學,結果可想而知。聽說她初中畢業后就去上了職高。不是說職高就一定不好,但總讓我們這些認識這個女孩子的家長們,在聊起她的時候,感到很遺憾! 現在回想起來,小學的那次擇校,對兒子初中和高中的學習歷程,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小升初走上擇校這條道路,走進七龍珠學校(哪怕是分校),那么初升高自然也會擇校,自然也是向往七龍珠(即使是分校);而進了七龍珠學校,在總體來說很努力的校園風氣的帶動下,他也會比較自律,也會比較努力,正如古人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前面講過,兒子說他“無論在什么層次的學校,都會通過努力,成為成績較好者之一”。有時,我就想:或許當初小升初的時候,我們要求再高一點,爭取進入七龍珠的本部,那么他在本部也可以通過努力,成為本部成績較好者之一吧?畢竟“本部的較好”和“分校的較好”,差別還是很大的。每次想到這里,又不禁莞爾: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5)波動與陪伴 兒子的12年學習生活,總體來說是平穩??傮w平穩,但也不是沒有波動過。主要的波動發生在兩個二年級:初二和高二。倒不是說染上了什么惡習(我們一直很慶幸,兒子是一個操行很端正的孩子),或者做了什么很調皮的事兒,而是學習成績發生比較厲害的下滑,而學習下滑對他情緒的影響還是比較大。 之所以出現成績下滑,原因主要有二。第一,他所在的這種層次的學校,除了極個別人外,絕大多數學生學習都還是很努力,當你的進步沒別人明顯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名次下降的現象。第二,正如他童年時喜歡鉆研科學問題一樣,到了初中和高中他在學習上也不喜歡走通常的“刷題路線”,而是喜歡對知識進行尋根問底,去關注很多并不是考點的內容,而這種對知識的進行尋根問底的努力,雖然可能讓他對知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雖然可能讓他對科學的理解有一定深度,但未必總能在分數上得到正反饋! 在兒子的這兩次波動——尤其是高二這次——的時候,我很焦慮。焦慮的不是成績本身,而是擔心他因此引發心理健康問題。那段時間,每當老師發一個孩子們的視頻在家長群,我都會特別甚至過度地關注兒子的一舉一動,然后在心里不斷地給自己說:“哎呀,這個孩子,為什么會有這么個動作,為什么會是這么一種神態,是出了心理問題吧?”這樣的焦慮,甚至讓我自己都開始有心理問題了…… 后來,我們采取了陪讀的方式。關于陪讀的辛苦就無須多言了。陪讀的意義在于給兒子傳達一種感受:爸爸媽媽和你在一起。我們不知道兒子是否體會到了這一點,但我和孩子媽媽在努力做到這一點。我們或許不是很優秀的父母,但我們在努力做很用心的父母…… 也許是陪伴起了作用,兒子到高三狀態開始恢復;而且我們感覺越臨近高考,學習狀態越有起色。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對他最終的高考分數感到略有遺憾的原因。我們遺憾的不是分數本身,而是覺得這個分數稍微有點對不起他的努力。 (6)期待與祝福 在兒子高考前,我們地說:不希望兒子離開父母太遠,不希望兒子離開重慶。到了填志愿的時候,又不由自主地給兒子填了很多外地的學校,總希望在他現有分數的基礎上,能盡量上一個更好的點兒學校。等志愿填完,又開始后悔:哎,讓孩子離開父母,遠赴外地,他能照顧好自己嗎,還是應該選擇重慶本地的大學! 比起“遠赴外地讀書,沒人照顧”,更讓我擔憂的是:兒子似乎對通常的世俗的快樂不感興趣,而是更喜歡談論科學領域的話題——但生活中其實并不容易找到有相同興趣的伙伴。我非常非常擔心:在他今后的人生中,因為缺乏知音而孤獨。 所以,我和孩子媽媽想對他說:兒子,要繼續自律,要繼續努力——但更要健康和快樂! |
|
來自: 地瓜5gbq29yd5l > 《教子有方-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