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密探親記![]() 多年后,踩著夏天的尾巴我再次踏上了去哈密的路。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探望亡人父親在哈密的親人。 車子穿過巍峨聳立在甘青邊界的祁連山脈,進入“絲路咽喉,文明走廊”、“祁連雪水潤綠洲,絲路駝鈴越千年?”的河西走廊,窗外的景色漸漸從青翠的田野變成戈壁的蒼黃。風卷著細沙,輕輕拍打著車窗,像是時光的低語。我望著左側遠處起伏的祁連山脈,右前方隱約可見的黑山山脈,遠眺林則徐筆下“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的嘉峪關城樓,當滿目的干涸與荒涼呈現眼前時,依稀憶起當年離鄉出關親人們講述的西遷故事。一輛馬車、兩匹馬承載著一家人的全部家當和生死存亡,步履維艱,勇闖天涯的西行路…… ![]() 第一站,玉門,三十多年前的玉門只是312國道上的一個小小驛站,而今的玉門已發展成擁有面積13500平方公里,18萬人口的縣級市,街道寬敞,設計新穎,綠化獨特,面貌嶄新,餐飲住宿應有盡有,氣候干燥,氣溫對于來自高原的我們的確有些偏高,39℃也是挺折煞人的。夜幕降臨前那頓東鄉手抓、蓋碗茶和漿水面成了第一站最難忘的解暑餐。 第二天清晨,賓館窗外的院子里似乎是濕漉漉的,難道是在下雨?隨即開窗便嗅到了戈壁灘難得的清爽和溫潤,早餐后一行五人在綿綿細雨中離開玉門繼續西行,車上兩位姐姐說懶人不出門出門天不晴,如此干燥的戈壁灘有雨伴行才是絕佳的旅程。車子行至柳園便有了第一道邊境檢查站,所有乘車人的身份證驗證,清點人數后順利通過。 ![]() 大約九十公里后來到甘新交界的星星峽邊境檢查站,此時的雨已經停了,同樣的身份證驗證、檢查人數,之后順利通過,因修路限速八十碼的路程走得有些緩慢且沒有服務區,130公里后進入哈密市境內的駱駝圈子服務區才得以休息,下車后一股熱浪襲來,讓人有些不適應,低溫區來的車輛得調整胎壓,否則有可能會爆胎。 稍作休息后繼續前往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六七十公里后終于到達這座位于新疆東大門的地級市——哈密。 ![]() 記憶里的哈密,還是那個綠洲小城,有甜到心里的瓜,有熱情似火的親戚,有葡萄架下講不完的故事。 三十多年后的哈密已是今非昔比的新型城市了,那些低矮破舊的平房已被高樓大夏所替代,那些擁擠狹窄的街巷已被拓寬成綠樹成蔭、漂亮筆直的寬敞道路,像一條蔓延的畫卷,寬廣而平坦,讓人感到寧靜和放松,展現了這座戈壁綠洲的城市發展和繁榮。 ![]() 第二站哈密三姑姑家,尋著導航車子停在了一棟高層建筑的停車場,攜一身疲憊揣一腔忐忑覓一份親情了一份心愿,我們終于來到了有血脈親情的地方。電梯開啟的瞬間,站在門口的三姑淚眼婆娑張開雙臂迎接遠道而來的我們,此情此景讓我這個很少流淚的堅強女人頓時破防了,當年那位精干利落的小學教師如今已是滿頭銀發,雖然眼神矍鑠,但歲月無情,將近七十年的生活痕跡完整的刻畫在了這張飽經蒼桑溫和善良的老人身上,彼此問安相互擁抱后,踏進了三姑家的門檻。 清爽整潔的屋里開著空調,茶幾上擺滿了飄香的新鮮瓜果和各類本地干果,一杯解暑的清茶入口,一路的昏沉頓時清醒了許多,三姑為我們準備了新疆人最愛吃的拉條子,那面條根根圓潤飽滿、入口滑爽筋道、嚼勁十足,仿佛在齒間躍動,裹挾著濃郁湯汁的每一口都迸發出番茄與羊肉的鮮香。??本地產的麥香從舌尖蔓延至喉間,既帶有陽光曬透小麥的甘甜,又融合了豇豆、蒜苔、洋蔥等配菜的清新,展現出新疆大地的豐饒饋贈。??我驚嘆近七十歲的老人竟能揉出如此筋道的面、制作出如此美味的配菜,三姑用纖細的面拉扯出近百年來扯不斷的骨肉親情,是她用心書寫給千里之外親人們的最美的書信。這碗可口的拉條子里,不僅有詩和遠方,還有家的溫暖和牽掛。 ![]() 飯后 我們去街邊轉悠,怕影響老人休息順便把住的賓館登好了,等三姑的兒子下班后她又帶我們去轉阿勒屯古街,古街夜市口遇到了四姑姑,四姑姑笑容可掬落落大方,帶我們轉遍了整個古街,還時不時的讓我們拍照留影,熱情好客細心的親情讓我們有點措不及防,始料未及。富有維吾爾族特色的古街夜市充滿了西域風情,歌舞琴瑟和鳴,美食特產豐盈,一條古街將“絲路名城 甜美哈密”襯托的淋漓盡致。等我們轉完整條古街后,表弟做東請我們吃了頓新疆特色烤肉宴,羊肉串、烤羊排、馕坑烤肉、烤馕餅、涼拌沙蔥、涼拌面筋等等,味道鮮美,口感不一,風味獨特。 逛完夜市已是午夜時分,晚宿天山北路的鼎盛賓館,三姑不悅,哪有來親戚住賓館的,讓我們把賓館退了,但訂金已付無法退還,只好做罷,等明晚再說。 第二天早餐后我們去哈密人民公園轉悠拍照打卡,此公園始建于1986年,是哈密市第一座城市公園,承載著當地居民的時代記憶。園內百年樹齡的左公柳為清光緒年間左宗棠駐軍時所植,形成“左公煙柳”景觀,與亭臺水榭構成古風攝影熱點。???園內有河南援建的左公文化苑作為歷史文化宣教基地,展示左宗棠收復新疆史跡,建筑與綠植相映,獲評自治區特色博物館。?? ![]() 中午三姑請客品當地本民族宴席,把她的兄弟姐妹都喊來和我們見面,吃飯聊天間,父輩至親間那種血濃于水的血脈親情真的不能用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阻隔來衡量已隔百年的牽連和延續,真不敢相信許多年以后我的父親在哈密還有這么多的親人在這里生活。前輩四五家留下了34個與父親同輩分的姑舅兄弟姐妹,很難過很遺憾我的父親已看不到他們了,但愿父親在天有靈能感知這份遠在西域的親情延續。 ![]() 下午三姑四姑和二姑的姑娘小艷陪我們去了住在兵團的舅爺的后人三叔四叔家,他們是我父親的上姑舅,兄弟姐妹有八個,基本都住在附近。三叔四叔都是兵團的職工,現均已退休。太陽偏西的時候,三叔帶我們去附近他朋友的葡萄園參觀采摘品嘗即將成熟的葡萄,好看香甜的葡萄種在一片開闊的田野上,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雖是夏末,但滿園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三叔講述著葡萄的品種和成熟季節,讓我們盡情享受此刻的驚喜和滿足,和我們拍照留影,記錄此行的美好時光。 ![]() 晚上三叔兒子請客,又品新疆本民族宴席,晚宿三叔家。從父輩們未曾了卻的心愿到現在的生活,三叔講述了父輩們離開故土在新疆打拼的一個世紀里的坎坎坷坷和喜怒哀樂。說到動情處三叔都忍不住流淚和哽咽,講他父親未曾了卻的心愿,講他自己多年來一直想去父親出生的地方看看的夙愿,講他去年兩次回青海尋親的動人故事,第一次時間緊張沒能找見,第二次拿著他父親和我父親我大伯的合影尋找的經歷,也許是這份親情無法了斷的牽絆,他終于找見了他爺爺唯一留在老家的女兒(我的奶奶)的后人們,那三嬸也淚光閃爍激動的補充說這是三叔大病后一定要完成的心愿,去年青海之行他們終于如愿了。作為晚輩的我們,聽著他們尋親的故事真有點汗顏,之前有來過,卻沒有完全找見長輩們全部的成員。臨睡前三叔和三嬸拿出一些紀念品讓我們帶給老家的姐妹們,那份真心的盛情真的很難拒絕。 ![]() 來到哈密的第三天,在三叔家吃過早餐后,我們去公墓向安息在這里的太爺太奶奶以及親人們告別,默默告訴他們老家的親人們來看過他們和他們的子女了,雖然這跨越一個世紀的問候和探望有些遲緩,但衷心表達了老家親人們遙遠的思念和祈禱。離開兵團,我們前往哈密郊區去看望四十四年前來過老家的二叔叔,參觀他經營的果園,摘李子桃子還有梨,十幾只小尾寒羊乖順的躲在羊圈里不敢露面,這羊也害羞認生呢!想當年,初次來老家的二叔穿著喇叭褲留著八字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那是最時髦的裝扮了,才上初一的我見他們就害怕,躲得遠遠的沒跟他說過一句話,現在二叔也老了,常年勞作中落下了腿疾,走路有些顛。中午二叔的兒子請客吃午飯,席間有三姑和小艷妹妹作陪,恰好二姑姑的小兒子黑子下班后從八十公里外的三道嶺趕過來見我們,黑子曾在老家念經待過兩年,所以和我們比較熟絡,一見面就有說不完的話,可惜他得回去上班不能久留。 ![]() 午飯后告別二叔和家人后我們去柳樹泉看望從老家來哈密種葡萄的大姐夫的姑姑和他的兩個表妹,大姐夫的姑姑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已喪偶多年,每年開春都要跟著兒子媳婦和姑娘女婿們來哈密某兵團種葡萄,當我們一行五人出現在她面前時,她驚訝的有些不知所措,忙叫兒子媳婦端上了老家風味的熬茶和饃饃還有炒菜,她兒子給我們講述著十幾年來這里種葡萄的前因后果,講述她女兒和兒子在哈密上學的勵志故事,她女兒的繪畫在哈密市的各種比賽中歷次獲獎的故事。 ![]() 我驚嘆這女孩的繪畫天賦,那種特長生必須進特長班培訓的認知徹底被顛覆了,一個葡萄架下長大的孩子具備什么樣的才氣才能擁有那么多的褒獎?她母親謙遜的把一本畫冊拿給我們看,這女孩的畫作中透露出鮮明的個性和無限的創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讓人感受到她超凡的畫畫天賦和深厚的藝術造詣。她的畫作,富有層次感和立體感,很有藝術感染力。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丹青妙筆來形容這些作品真的一點也不過分,她爸爸說女兒打算明年報考美院,只要分數線夠了就讓她去學自己喜歡的專業,這才是一個農民對孩子最好的托舉。 ![]() 新疆的太陽落得很晚,當我們告別大姐夫的姑姑一家時 表弟黑子打電話說他和媳婦在離我們三十公里處的路口等我們,讓我們幾個下去會面,遠遠看見表弟和弟妹站在夕陽里,那么美麗那么親近,再三挽留我們再待兩天等他休息了一塊兒聚聚聊聊天,盛情難卻只好取消早日動身的計劃,一路上幾個人感慨新疆人的熱情好客細心真的很感動,或許是地域原因亦或許是經濟原因,老家人的熱情和他們比真的有一些遜色。臨近哈密市區準備給車子加油時,這里的加油站竟然用起落桿擋著,差點碰壞車子,原來進出加油站必須刷身份證才能通過,轉了這么多地方這規定也是第一次領教,入鄉隨俗,理解萬歲!今晚沒住賓館,索性就住到三姑家了。 ![]() 第四天,在三姑家用過早餐后,受到四姑和女兒的邀請,在哈密市著名的特色餐廳“可愛的新疆”宴請維族風味午餐,品嘗了當地特色美食,波爾薩克、燜餅子、一米烤肉、油沓子、羅布村寨烤魚等等,觀看歌舞、樂器表演,拍照打卡網紅地。飯后參觀哈密回王府,此府坐落于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維吾爾語稱為“阿勒屯勒克”意為黃金之地,所以回王墓有“黃金之墓”的盛譽,回王墓是集漢、滿、蒙和維吾爾建筑風格于一體的藝術瑰寶。1705年,清政府任命首任哈密回王組織工匠歷時7年修建而成,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風格,是新疆當時規模最大、建筑最宏偉、風格最獨特的宮廷建筑群。 隨后參觀哈密滿漢全席奇石宴,這是新疆哈密市以天然奇石為載體打造的大型藝術盛宴,以1088道天然象形石組合而成,占地面積約223平方米,估值約6.8億元人民幣。 所有“菜品”由天然奇石構成,未經任何加工雕琢,形色逼真,形態涵蓋烤全羊、醬肘子、臘肉、八寶飯等傳統滿漢全席元素,兼具新疆特色。 ?被稱為“天下第一奇石宴”,直徑16.8米的巨型餐桌和精湛的工藝使其成為當地文化地標。 此宴以新疆觀賞石之城為背景,融合當地硅化木、風凌石、瑪瑙等百余種天然石材,展現哈密獨特的地質風貌。?2009年獲“中國觀賞石之城”稱號,該奇石宴已成為當地文化符號,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 ![]() 參觀結束后在三姑她們的陪同下探望小姨奶奶家的后人們,見到了未曾謀面的兩位姑姑兩位叔叔,在下肢殘疾的姑姑家品嘗了新疆特色的抓飯和其它菜品,那位貌似維族人的四姑父長期照顧殘疾姑姑毫無怨言,竟然是妥妥的一枚暖男,在這里我們親眼目睹了父親遠在哈密的姑舅們生活的狀況,他們熱情善良,性格直爽,彼此包容,團結和睦,是我們這些晚輩學習的榜樣。傍晚時分去給葬在另一個墳園的大姨奶和大姨爺上墳,告慰他們老家的親人來探望了,三姑按當地習俗還給上墳者舍散了乜提。晚上繼續留宿三姑家。 ![]() 第五天一大早,小姨奶奶家的兩個叔叔開著七座的依維柯和五座的CRV來接我們去哈密的東天山轉悠,東天山景區離哈密市區約七十公里,是盛夏里哈密人民傳說中的避暑天堂,一個叔叔開CRV走了盤山公路,一位叔叔開著依維柯走了東天山隧道,一路景色旖旎風光無限,海拔漸高,雨霧相加,引領我們開啟一場"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幻之旅。抵達海拔2600米的鳴沙山時,車外溫度驟降至11度,與市區30多度的酷熱形成鮮明對比。站在觀景臺上,巴里坤草原如綠色絨毯鋪展至天際,牛羊肥碩如珍珠般散落在蒼茫的草原上,遠處的鳴沙山在雨霧里若隱若現仿佛鑲嵌在云端上,而更遠處是終年不化的雪峰。 ![]() 哈密鳴沙山是中國四大鳴沙山之一。這座高約180米的沙丘被碧綠草原環抱,宛如"湛藍大海中的金色小島"。今日有雨,不易攀爬沙山,據景區介紹,攀爬此山每邁一步都深陷細沙,但當終于登頂,滑沙而下的那一刻,耳邊響起雷鳴般的沙響,傳說是唐代樊梨花女兵擂鼓助陣的回聲。 ![]() 無法滑沙,我們只能去口門子和松樹塘景區轉悠,因下雨只能車游。這里海拔2126米,雪峰、松林與草原構成了一幅瑞士風光般的畫卷。哈薩克牧民的氈房點綴在綠茵間,裊裊炊煙升起,空氣中飄散著烤羊肉的香氣。不遠處,一群穿"大紅衣裳"的羊群慢悠悠地橫穿公路,所有車輛都耐心等待,不忍鳴笛驚擾。 ![]() 當車行至松樹塘度假村時,眼前的景象瞬間讓人屏息——巴里坤山南麓的洪積扇緩坡上,云杉林如墨綠色的浪潮從山腰傾瀉至平野,與北側巴里坤大草原的碧綠絨毯形成鮮明對比。下車拍照留影瞬間,竟嗅到松針的清香混合著泥土的濕潤,林間馬鹿時而抬頭時而又隱入密林深處。 據史料記載,清代乾隆年間,朝廷在此設立軍馬場,飼養伊吾馬——一種適應高寒山地的馱乘兼用馬種。如今,伊吾軍馬場仍在運營,黃臀赤鹿悠閑踱步的場景,成為游客鏡頭下的獨特風景。 ![]() 雨一直在下,同車的四姑姑和小艷妹妹給我們講述著東天山旅游可以領略一天四季的特殊景觀,也是大自然賦予這片土地的鬼斧神工——晨起時的雪山寒氣,正午的松林暖陽,傍晚的草原落日,以及星空下的靜謐。這片"新疆的縮影"不僅治愈了都市的燥熱,更讓我們找回了與自然最原始的連接。回程時,叔叔們邀請我們品嘗口門子羊肉湯,因天氣原因,我們婉言謝絕了,經G575東天山隧道,一路南下直奔哈密市區,哈密山南山北的"一小時經濟圈"讓這片古老土地煥發新生。松樹塘的松濤、雪嶺與牧歌,恰如一場穿越時空的約定,讓人久久難忘。 下午參觀旦旦叔叔家的診所,中華名醫、非遺文化傳承人、敷貼專家、中華老字號等牌匾懸掛其中,足以說明嬸嬸是一位德高望重、技藝嫻熟的民間醫務工作者。晚餐由旦旦叔叔做東品嘗本民族宴席,席間,視頻記錄親人相聚,血緣再續,席閉,合影留念,相擁告別,回到三姑家,準備明天啟程的相關事項,傍晚陪姑姑去鐵路公園轉悠,領略當地居民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大小不等的新疆舞池,演繹著當地居民的業余愛好與和諧共生,晚上繼續留宿三姑家。 ![]() 第六天,黑子兄弟在馬家大院請客,品嘗特色網紅烤帶魚以及哈密特色民族宴席,菜品精致可口,是我們此行的最后一頓親人聚餐,午餐后帶著不舍和難過我們辭別親人離開了這座美麗的戈壁新城,車子開動時,我透過車窗望去,姑姑們的身影越來越小,最終消失在路的盡頭。風從戈壁吹來,帶著哈密特有的干燥與溫暖,像是無聲的告別,又像是溫柔的叮囑—— 經常來啊,代問家里人好! ![]() 離開這座有著父輩血脈親情的地方時,有種莫名的惆悵涌上心頭,在這紛擾的世界里,親情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我們歸家的方向,溫暖而堅定。雖遠隔千里,但血脈中流淌的不僅是生命的力量,更是世代相傳的愛與責任,編織成一幅幅動人的親情畫卷。它如同古老樹干上的年輪,一圈一圈,記錄著歲月的故事,見證著不變的深情厚誼。血脈親情,是生命中最溫柔的牽絆,無論身在何方,心中那份牽掛與思念,始終如影隨形。戈壁那端的親情,是無需言語便能深刻理解的默契,是風雨同舟、共度難關的堅韌力量,是我們相互惦記、彼此珍惜的世代牽絆。 文作者:冷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