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兗州 知天下 《兗州春秋》 提起高吳橋村的老油坊,在兗州府城西北鄉,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很有名氣,家喻戶曉。老油坊與兗州、曲阜、寧陽、汶上、濟寧各地生意上交往很多,往來頻繁,財源廣進。比如曲阜孔府,在兗州新驛鎮的毛辛莊、大莊、河灣的官莊田地的糧食都賣給了高吳橋"南四門”的油坊和酒店,與孔府的孔管事、林管事經常交道往來,關系甚密,還與其他縣的油坊、酒店交往生意廣泛甚多。 油坊生意,靠的是誠實守信,保證質量,物美價廉,互利共贏,“不為商海千般利,只圖誠信報鄉親”,因此高吳橋油坊在生意場上很快站穩了腳跟,出了名,吸引了很多外地客戶,暢通了經商渠道,真乃是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發家致富,生活富裕起來。 1. 老油房的情況。 老油坊座落在高吳橋大集的南北大街南段路西,緊靠大街。油坊大院南北長60米,東西寬30米,西邊到蓮坑崖,北邊朝東是大寨門,大車門寬3米,大馬車進出通暢。油坊由大碾房、榨油房、糧油庫房、油坊門頭房、伙房、牲口屋與大車屋等構成。大碾房是方形大屋,臥大碾盤的直徑約5米,周長15米,是用大塊石拼砌成大圓盤,臺高約0.6米,碾盤外用條磚砌成高于碾盤約0.2米的檔墻,擋住軋好的豆粕便于收集起來。大碾盤中心是碾軸,安裝兩根碾桿,桿靠外頭安裝兩個大碾砣,砣石滾直徑約1.5米,砣形象鐵餅,中間有0.5米厚,邊緣有0.2米,外沿包有像大車木輪外沿的鐵板箍,耐碾壓,(也有的油房是一大一小兩個碾砣,前小后大),用兩頭騾子分別前后拉著轉動。豆子堆放在碾盤里邊,轉動時砣桿上掛有一小刮板或小刷子,將豆子拉帶到前砣下壓扁,砣輪后有搶扳把粘砣上的豆扁刮下,由后兩塊小板把厚豆扁刮到后砣的中間砣下,再次壓扁薄達到合格,由砣后搶板、刮板掃到盤邊,收集備用,送進榨油屋。 油房里擠壓油,把豆扁(豆粕)先炒糝,后蒸糝,便于壓榨又多出油。先稱10斤豆粕一鍋炒糝,幾分鐘出鍋,能使油香,接著倒入小籠里蒸,增加水分利壓榨又多出油,再把蒸好的糝,倒入豆餅模具壓榨。豆餅模型,把做餅的扁鐵圈,放在平臺上,中間放上兩個用苘做的苘辮子,放入圈中鋪成一個園形餅模,倒入蒸好的豆糝,用鋪成圓的苘辮子包成餅,放入擠壓油的槽架里,10個餅為一杠垛,進行壓榨出油。古法榨油,是把餅杠垛子放倒,從一頭加木楔子用大鐵油錘往里夯砸,越砸楔子杠垛越緊,從豆糝中擠出油來,在油垛子下面有溝槽,油流入大缸中。高吳橋老油房的榨油屋,人們稱榨屋。榨油用杠桿及滑輪的壓榨裝置,不再用油錘加楔子的方法,省人省力。榨屋在院南頭,東西長20米,屋里東頭炒糝、蒸糝;中間是擠油杠垛子;西頭用杠桿、滑輪組及人力滾木圓桶操作。靠西墻人腳踩轉圓桶,帶動杠桿朝西的上頭滑輪,下頭皮繩連著井坑中的兩個碌碡,有800斤重。人力轉動滾桶帶動滑輪把杠桿上頭壓下來,另一頭杠桿抵擠緊杠垛子,擠壓力大慢慢榨出油來。這方法不僅省人力,而且擠壓力大,出油率高,盈利大。豆子百斤出油率按10斤計算,要豆餅就拿加工費;豆子換油是豆子折錢后給油。 2. 立志創業,奮發圖強 。 "南四門”一支,是明朝始祖寧威將軍郭廷睿的后代,傳到十九代孫郭慶鞠時,兄弟三人。他行一、行二過繼給老二爺爺,他與行三弟一塊生活。后來人口增多,就與三弟分了家。分家后人多地少,生活甚是困難,郭慶鞠外出打工,當車馬伕等,掙錢養家,幾年后回家做小生意維持生活。三十年代臨街開了雜貨鋪,賣煙酒糖茶、醬油醋等。門外是高吳橋三、八大集,南北大街是濟寧到泰安的大路在村中一段,人來車往流量大,往北路口是東西大街,是南京到北京的國道中間一段,是繁華之地,生意興旺。十九代郭慶鞠帶領其五子景唐、景舜、景清、景堯、景學建榨油坊,先臥大碾,建場房,后蓋榨油屋等,由于齊心協,大干一場,油坊很快開業,選用較先進的半機械化裝置省人省力。榨油越干越紅火,爾后還兼做糧食生意、開起酒店。油坊里父子分工明確,他掌舵坐鋪子守家、賣油;其老大、老四外跑購銷,聯系生意;老三負責榨油屋,帶領工友擠壓油;老五負責大碾擠豆子備料供榨油;老二負責地里的農活及家務。父子六人,總是忙忙碌碌,風風雨雨十幾年,多么艱難困苦,只有他們知道。有付出就回報,生活逐漸富裕起來,日子越來越好。 農民富了,就開始買土地、買農俱車輛,購買牲口騾馬牛等,買了宅基地蓋了青磚瓦房,生產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每逢高吳橋大集更是熱鬧,人來車往,打油的丶換油的、拉豆餅的、送糧食的人絡繹不絕,油坊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來,成為遠近有名的大富戶。 3. 好施樂善,富裕不忘助鄉親。 十九代郭慶鞠與長子郭景唐,為人正直,待人和善,誠實守信,人際關系好,還致富不忘窮人。郭景唐名聲較大,十里八鄉的紅白理事都會到場;只要是正直的人,不管窮富就都會結交,有事總肯幫忙;為困苦鄉鄰排憂解難。每到年關,有的窮人到家里求幫、討飯,當家之人都應酬、打發,送錢、送糧食、給米面、給干糧,助窮人過年關。記得三村叫傻子的他娘、毛辛莊郭秀臣的娘,要飯到家里廚房門,家里人都叫她們先吃飯飽,然后再送拿些干糧回家過年。郭慶鞠老先生給窮人打油時總是是斤兩給夠稱,再外送一勺油。這一勺油對窮人來說多么珍貴,能多吃好幾天。因此得到街房鄰里的好評與贊揚。 4、 家族盛世美名揚。 家族四十年代中期建起油坊,由于誠信經營,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也帶來了人丁興旺,名聲傳四方。特別在濟寧、寧陽,生意交易頗多,經常趕著馬車運糧運貨。大車是三頭騾子拉一輛車,大騾子駕轅,二、三騾子套在前稍。騾脖子都掛著一串銅鈴,長鞭一甩叭叭響,三駕馬車跑起來,騾子精神抖擻,銅鈴叮當響,車夫雄壯威武,路人見了都夸獎,“這是高吳橋油坊的馬車過來了”。 每逢高吳橋"三、八”大集,鄉親來油坊打油的人絡繹不絕。賣油的人忙個不停,有時飯都顧不上吃。油坊生意興隆,對集市的繁華起了推動作用。 四十年代又與郭茂彩、耿進升兩家合伙建立了酒店,自己釀造高粱酒。由于造酒真財實料,酒品純正,迎來周邊鄉村愛喝酒者的光顧,釀酒生意紅火起來,促成大集的熱鬧繁榮。高吳橋大集人來車往,有推車的、挑擔的、鋸鍋的、賣線的,蓮花坑北有說書的丶唱戲的,還有打拳賣藝的,使高吳橋古老村鎮格外熱鬧繁榮。 高吳橋老油坊,在父子六人齊心協力、艱苦創業、勤儉持家、誠實守信、待人和善的努力之下,家庭富裕成為高吳橋村里的小康之家。油坊從開業的興盛,到戰亂時期時開時停,到解放后油坊又興旺發達起來,1955年油坊加入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到1958年合并成高吳橋生產大隊的大隊付業油坊,完成了它的使命。 “南四門”大家庭在解放前分成五家,各自生活。原一家三十口現增加到一百多人,人丁興旺。現在分布全國各地,參加各行各業工作,分散在長春、鄭州、濟南、煙臺、濟寧、汶上等,都有老油坊的后人,有公務員、教師、醫生、軍人、企業、供銷人員等,在各條戰線上為實現中華復興富強夢而努力奮斗。 2023年6月18日 第三稿(2875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