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說醫學史242 邵恩鮑爾:傳奇醫者的輝煌與爭議 在人類歷史的滾滾長河中,總有一些人物以其獨特的經歷和卓越貢獻,在不同領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利奧波德·邵恩鮑爾(Leopold Sch?nbauer)這位二十世紀奧地利醫學界的傳奇人物,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交織著醫學的探索、戰爭的考驗、政治的風云以及爭議的漩渦。 ![]() 1988年,在邵恩鮑爾誕生100周年之際,奧地利郵政為他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票圖為他的頭像 1888年11月13日,邵恩鮑爾誕生于奧地利下奧地利州塔亞鎮。父親是一名醫學顧問,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從小就對醫學產生了興趣。他在家鄉接受了基礎教育后,前往捷克普拉查蒂斯文理中學深造,190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翌年,他考入布拉格德意志查爾斯大學——彼時德語區最負盛名的醫學學府,從此將青春交付給教室與實驗室。1914年,憑借一篇關于骨膜血供的論文,他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倏然間戰火驟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將剛畢業的邵恩鮑爾推向了最前線。作為奧匈帝國“機動外科手術隊”的一名外科軍醫,他隨軍轉戰東線,在硝煙與血泊中淬煉技藝。加利西亞泥濘的戰壕、喀爾巴阡陰冷的山地,成了他最初的戰地手術室。1916年春,完成最后一次前線輪值后,他在整編中被調至維也納總醫院第一外科診所,任“戰時合同醫生”,處理從東線、意大利戰線送來的重傷員,同時開展戰傷感染、截肢后康復等臨床研究。 1918年11月奧匈帝國解體,軍隊醫院體系隨之解散。邵恩鮑爾轉入平民醫療體系,翌年即被聘為維也納總醫院第一外科助理醫師,負責處理戰后大量慢性骨髓炎、假關節與殘疾人員,無數殘缺的生命在他手中重獲新生。1922年,作為唯一的外科代表,他加入了奧地利衛生部“戰傷撫恤條例”修訂委員會,與法、德專家共同制定傷殘分級標準,自此在政界與學界都備受關注。1923年,他晉升高級助理醫師,獲洛克菲勒基金會旅歐獎學金,赴柏林、哥德堡研習骨折內固定新技術。1924年取得外科手術資格后,他又受基金會資助遠渡重洋,在波士頓開展學術訪問。世界的大門為他豁然敞開,而他則將光芒帶回了維也納。 1930年,邵恩鮑爾出任維也納總醫院外科主任;1931年,他接掌世界最早的癌癥治療中心之一的放射治療研究所。在他的領導下,研究所擴展成為大型中心,腫瘤的深部X線與鐳針治療技術日臻完善。1933年,他晉升為維也納大學副教授,與同事攜手建立了維也納首個癌癥咨詢處,將“多學科協作”的雛形寫入歐洲腫瘤學史。1939年,他榮升第一外科診所主任、正教授,成為德語區最年輕的外科學掌門人。 在刀鋒與射線交織的腫瘤外科疆域,邵恩鮑爾收獲了累累碩果:他協助老師安東·艾澤爾斯貝格率先在歐洲成功實施了垂體瘤及脊柱腫瘤全切除術,將神經外科禁區變為通途;他將放射治療從“輔助手段”推向“有效治療武器”,為無數晚期癌癥患者點燃了生機;他堅信“教學是醫學的未來”,對學生言傳身教,門下弟子遍布歐洲。 ![]() 奧地利(1960):最早在歐洲成功實施垂體瘤及脊柱腫瘤切除術的“奧地利神經外科泰斗”安東·艾澤爾斯貝格。邵恩鮑爾作為艾澤爾斯貝格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早期神經外科手術實踐,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使他在神經外科領域迅速成長。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籠罩歐洲大陸時,維也納的夜空也被火光映得通紅。邵恩鮑爾再一次將白大褂變成戰袍,把第一外科診所整體改造成大型戰地醫院。他將神經外科的雛形嵌入戰地救治鏈,使顱腦、脊髓損傷第一次有了專門通道。1945年4月,維也納戰役打響,蘇軍兵臨城下。炮聲逼近總醫院,他獨自冒著流彈奔走于盟軍指揮部、市政廳與教會之間,以拉丁語、俄語、英語交叉陳情,終于讓醫院被劃為“中立醫療區”。戰后統計,建筑損毀率不足5%,設備完好率逾九成,維也納人因此稱他為“醫院的救星”。 戰爭的結束并未帶來安寧,短短數月后邵恩鮑爾就因戰時行政任命而被解職,所幸國會通過“Lex Sch?nbauer”(當時國會為邵恩鮑爾制定的個人豁免條款)確認他“以醫術救人、以人格抗暴”的事實,使其迅速通過了去納粹化審查。1946年,他出任維也納總醫院院長,一任十五年。期間,他主持新建東翼病房、放射治療樓與神經電生理中心,使醫院床位由800張增至2000張,手術量翻三番,癌癥年收治量躍居歐洲前三位。 1953年至1954年,邵恩鮑爾兼任維也納大學校長,以“科學無國界,大學有良心”為校訓,重啟與歐美27所院校的交換計劃,把戰火中斷裂的學術脈絡一寸寸重新焊接。卸任校長后,他仍擔任校董。1959年至1962年,他以奧地利人民黨國會議員身份投身立法,力主通過《癌癥防治與國家賠償法》,將煙草稅10%專項用于腫瘤早期篩查;又親自督導總醫院擴建直線加速器中心,奠定了奧地利現代放療格局。 醫學之外,邵恩鮑爾以筆為炬,他主持醫學史研究所,先后出版了《維也納醫學》《醫學史貢獻》《麻醉史》等著作。其中,《維也納醫學》以編年史詩般的筆觸,梳理了從中世紀行會到現代分子醫學的千年脈絡,被譽為“城市與醫學的雙向傳記”。面向公眾,他寫下《更健康地生活,更長壽》一書,用通俗語言闡釋均衡飲食、有氧運動與心理調適,掀起了戰后奧地利第一次全民健康運動。1963年9月11日,他在維也納逝世,享年75歲。 ![]() 奧地利(1988)首日封:邵恩鮑爾誕生100周年。從戰地到國會,從手術臺到書桌,邵恩鮑爾始終踐行一條信念:醫生的戰場不止于無影燈下,也在城市、在書頁、在人心。 邵恩鮑爾的人生并非只有輝煌的一面,他與納粹時期的關聯深受到人們的關注,并引出許多爭議。在納粹時期,他加入了納粹黨,擔任了多個重要職務,包括維也納大學醫學系副主任、市衛生與人民護理顧問委員會委員,并獲得了納粹黨的“銀質忠誠服務獎章”。在他的診所里,曾根據納粹意識形態,對被認為“遺傳不健康”的患者進行強制絕育,冰冷的手術刀從此被迫沾上了意識形態的污血。這些行為在戰后成為無法抹去的倫理污點——無論他如何辯稱“保全醫院”“保護學生”,都不能改變個體權利被粗暴剝奪的事實。 盡管邵恩鮑爾在醫療實踐、保護醫院、醫學教育與實踐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納粹期間的污點也無法被掩蓋,使得他的人物形象變得復雜而充滿爭議——一面是戰火中守護醫院的功臣,另一面是極權機器上沉默的齒輪,正是這種撕裂,讓后人無法以簡單的“英雄”或“罪人”蓋棺定論。他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多面性和人性的復雜性,在評價他時,必須讓這兩束光同時照進記憶——既不因功績漂白罪惡,也不因污點湮滅真實。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學會與晦暗共處的謙卑,并在下一次抉擇時聽見更清晰的良知回聲。 作者簡介 王平,南京醫科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華醫學集郵研究會副會長。 編輯、審核:夏媛媛 |
|
來自: Xiac2cmv1bxedf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