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關于“美”的教育,是提高人對于“美”的鑒賞力的教育。當代藝術不是“美”的藝術,與“美”無關。所以美育是以美術繪畫為內容,以美術繪畫史為內容。比如蔣勛寫的《西洋美術史》,就是講到印象派為止,下面他就沒有寫下去了。
再往下,西方就不再關注美術繪畫,理論和評論都轉向當代藝術。所以,一本歷史書包含畢加索,包含杜尚,等等,書名就不是XX美術史,就是XX藝術史了。
比如貢布里希1950年發表的《The Story of Art》,翻譯過來就是《藝術的故事》,不是美術的故事。
對當代藝術的鑒賞,不是基于“美”。把當代藝術的課程放在美育的范疇里面,就會引發歧義。把當代藝術鑒賞的課程,不納入美育的范疇,向學生講清楚這一點。是實事求是。
類似的,面對公眾不理解不認同當代藝術品,用“審美落后西方一百年”來評判公眾,無法以理服人。因為對當代藝術品的鑒賞,不是審美的問題,因為當代藝術品它不具備“美”的屬性。公眾認為審美就是對美的東西的鑒賞,不美的作品,不屬于審美的對象。
這個在西方也是這么個意思。只是觀眾沒有受過當代藝術史的教育,這個不是美育不夠的問題。
開一門課,選修,專門講當代藝術史,告訴學生當代藝術不是美術,讓同學們自己決定要不要修這門課。這樣就比較合理了。不要打悶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