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中記載,季文子“三思而后”。孔子聽到后說:“再,斯可矣。”意思是:思考兩次就夠了。那么,為什么不要三思而后行呢?我想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過多的思考容易錯過時機。在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與好友霍拉旭曾有一段對話:“我們應該承認,有時候一時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為我們的深謀密慮所做不成功的事。”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看到一個心儀的女孩,很想交往,卻思來想去、猶豫不決,最終錯過了表白的機會。世界上很多事情充滿不確定性,光靠想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其次,多思則多私。人在做事情時,第一直覺往往是良知的體現。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謂惻隱之心,就是第一時間想到的事情。比如,看到一個孩子即將掉入井中,人們會毫不猶豫地去救他,這就是良知的驅使,也是仁義的開端。然而,如果思考過多,往往會陷入對不利因素的擔憂。比如,看到一件不公平的事情,第一反應是想挺身而出,但轉念一想:如果做了,自己可能會受傷,甚至可能終身殘疾,或者更糟。這么一想,最后可能就放棄了。而這些顧慮,往往都是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普遍存在“損失厭惡”心理,即獲得一塊錢的快樂無法抵消損失一塊錢的痛苦。當人們過度思考時,往往會更多地關注潛在的損失,而這些損失會在心里自然放大,結果影響了行動。 明朝的李智曾提出“童心說”,他認為人應該保持童心。什么是童心呢?李智說,就是最初的那一念本心。這和孟子所說的“良知”異曲同工。 不要想太多,還有一個原因是:行動和想法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人的很多觀念,其實是在實踐中才逐漸形成的,光想是想不到的。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們接到一個任務,要在一周內完成一個展覽,而寫文案的時間只有一天。這聽起來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時我和另一個同事坐在辦公室里面面相覷,半天都沒動筆。但最后,我們熬了個夜,居然把文案寫出來了,而且一次性通過了。這件事讓我明白,很多事情并不像看起來那么難,但如果沒有做,是想不到這一點的,三思、四思、五思也沒有用。 信心本質是一種想法,這種想法從哪里來呢?往往源于行動,因為做的事情多了,心里自然就有了底氣。從這個角度來看,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并不是知道了就去做,也不是做了就自然明白,而是強調認知與行動之間的頻繁互動和密不可分的關系。 ![]() 好友需要,分享給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