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北伐(二) 節選于《衛涇狀元和十二位進士》稿 作者:上海,衛潤石 隆興北伐 岳飛北伐的大好形勢遭到宋高宗、秦檜議和、投降的棒殺。南宋在秦檜的主導下,于1141年11月與金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紹興和議》。 具體內容是:1、南宋向金朝稱臣,金朝冊封趙構為帝。2、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南宋需遣使祝賀。3、領土劃分: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4、南宋割讓唐州(今河南唐河)、鄧州(今河南鄧州)、商州(今陜西商縣、秦州(今甘肅天水)部分土地。5、經濟上:南宋每年向金國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 南宋以屈辱條件換取暫時和平,但喪失了北方大片領土,加重了財政負擔。 1149年,金國發生了政變,海陵王完顏亮(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孫)殺死了金熙宗,自立為帝。完顏亮即位后,一心想滅亡南宋。他備戰了幾年,1160年,撕毀了《紹興和議》。1161年,60萬大軍分兵四路南下。 一路從海上直指臨安;一路從宿州、亳州取淮泗;一路出唐州、鄧州取荊襄;一路出鳳翔取四川,企圖一舉滅宋。 宋高宗起用老將劉锜為淮浙西制置使,領兵防御。但劉锜年超六旬,且重病在身,他令副帥王權領兵御敵。沒想到王權是個貪生怕死之輩,一路退縮,從淮西重鎮壽春退到廬州、和州,被完顏亮大軍順利奪取廬、楊、和州。17萬大軍直逼長江北岸。王權的部隊流散在長江南岸的采石磯,劉锜也隨之退到鎮江。 為挽救敗局,朝廷解除了王權職務,令建康府都統制李顯忠前往統帥部隊。還派中書舍人虞允文(1110—1174年,1154年進士)前往采石磯犒軍并參謀軍事。虞允文雖為文官,但他很重視武備。曾出使過金國,見金國備戰抓得能緊,故上書高宗: “金國會撕毀和約,南犯宋朝,全方位出淮西,用奇兵出海道。”這些正確的估計,沒引起宋高宗重視。 虞允文星夜兼程到達采石磯,李顯忠還未到任,但完顏亮部隊已在北岸作渡江準備。采石磯一帶到處是散兵游勇,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在沒主帥情況下,他決心主動指揮作戰。召集時俊、盛新等將領研究作戰部署,集合 1萬8千士兵振作精神,依托長江天險,發揮水軍優勢,運用火攻、疑攻,挑選一些航速快的海鰍船作撞擊敵船使用。他將步騎兵隱藏在江南高地后面,配備強弓利箭嚴陣以待。把水軍分成5部,居中一部為主力,左右兩部協防東西兩翼,另外兩部隱藏在港汊河岸為預備隊。還組織當地民兵和群眾支援。配備霹靂炮施放,以煙霧和石灰彌漫江面,陽檔視野,迷惑對方。 戰斗中,宋軍以霹靂炮猛轟敵船燒毀敵船三百多艘。繼之以石灰煙霧炮彌散敵兵雙眼,使之失去戰斗力。再以海鰍船撞擊敵船,金軍船只船底面積小易翻船。岸上步騎兵的強弩勁箭射死射傷大片金兵。完顏亮的渡江計劃瞬時瓦解。不得已,金軍步騎兵轉入揚州,準備攻擊瓜州渡。 此時,主帥李顯忠到任駐防,虞允文領了近兩萬兵前往鎮江助陣劉锜。當劉锜和虞允文兩位將軍見面,老將劉锜拉著虞允文的手感嘆: “想不到立大功的還靠您這位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太慚愧了”。 虞允文采石磯大捷,成為以弱成強的戰例,不少史書存留。八百年后,毛主席在閱讀《續通鑒紀事本末》后留下簽書“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贊嘆。這是對虞允文的勇氣,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偉人的共鳴。 此時,金國又發生大事,金國東京留守完顏雍(也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孫)乘完顏亮南征之機,在遼陽也發動政變,自立為帝,即金世宗。完顏亮得知后氣急敗壞,瘋狂地命令部隊渡江作戰,施行“士兵逃亡則殺部將,部將逃亡則殺主將”的暴政,想打個勝仗班師完朝找完顏雍算帳。沒想到暴政導致兵變,完顏亮被士兵殺害。隨著主帥死亡,金軍隨之退潮,南宋趁機收復了兩淮大部分失地。 海上直抵臨安一路,南宋由原岳飛部將李寶主動請纓,率領120艘戰船和3千水兵,將在日照以南停泊在唐島(又名陳家島)的600艘金國戰船,利用風向實施火攻,敵船瞬間陷入火海,全殲了金兵的海上力量。 西部的兩路金軍,被四川宣撫使吳璘、鄂州的京湖制置使成閔、鎮守襄陽部隊的吳拱,憑借山地地形優勢,相互呼應,頑強防守,成功地阻止了金軍的推進。完顏亮四路軍隊全線出擊的計劃均遭失敗。 紹興32年(1162年)7月,趙構感到已年近60,年老體倦,主政36年了,意欲禪位,盡管太子昚再三遜讓,高宗不許。逐頒詔禮成,是為孝宗。改年號為隆興(1163年)。 孝宗少年時,曾見過岳飛大元帥,對他很敬佩。孝宗即位后,就宣布為岳飛平反,恢復名譽,為岳飛安葬。 他起用老將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主持北伐大計。 而在此時,金主完顏雍也遣仆散忠義為都元帥,命紇石烈志寧為左副元帥,駐軍淮陽,準備南下。這位副元帥是金兀術的女婿,以智勇雙全著稱,他還貽書張浚,索要海泗唐鄧商各州之地。 張浚得金書,反對和議、割地,極力主戰,孝宗也決意興師。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以兵馬全權,付與張浚,開始南宋隆興北伐。張浚于是先發制人,出師渡淮,令淮西招撫使李顯忠出濠州,攻靈壁;令御前諸軍都統制邵宏淵出泗州,趨虹縣。 諸位,這里要說明一下,張浚和張俊,非同一人。張浚(1097—1164年),南宋初期著名的主戰派領袖,曾任樞密使、川陜宣撫使等要職,在高宗、孝宗兩朝均有影響力,因堅決抗金備受推崇。但志大才疏,屢戰屢敗,軍事能力欠缺,爭議巨大。 張俊(1086—1154年),南宋初期重要人物,“中興四將”之一。早期戰功顯赫,但晚節不保,貪財妒賢,迎合高宗、秦檜,陷害岳飛。隆興北伐時,張俊已過世。 李顯忠進展順利,在陡溝擊敗金國右翼軍都統蕭琦,收復靈壁。卲宏淵部在虹縣受阻,李顯忠率部馳援,利用降卒招降金國守將大周仁等,也順利收復虹縣。然而,卲宏淵卻因功勞問題與李顯忠產生嫌隙。五月,李顯忠、卲宏淵合軍進攻符離城(宿遷),李顯忠擊退出城迎敵的金軍,攻破北門,斬守城金軍數千人,攻克符離城。捷報傳達臨安,孝宗親筆嘉獎: “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此克捷”。封李顯忠進開府儀同三司、準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檢校少保,寧遠軍節度使,招討副使。李顯忠的聲望、官職,進一步加劇了邵宏淵的嫉妒心理。 五月下旬,金軍不甘于失敗,金將紇石烈志寧親率精兵自睢陽反攻符離,邵宏淵不戰而退,李顯忠孤軍奮戰,擊退金軍。次日,金軍又增數萬兵攻城,李顯忠約邵宏淵出兵合力夾擊,邵宏淵卻按兵不動。李顯忠孤軍奮戰,陣斬金兵五千余。邵宏淵這幾天不僅不支援李顯忠,在當天晚上,反而散布流言,稱“盛夏難以在烈日下披甲苦戰”,招使軍心動搖,建康軍統制周宏及邵宏淵兒子卲世雄等各自率部逃遁。金軍又率大軍乘虛攻城,李顯忠初還能竭力抵御,斬敵二千余。但卲宏淵還在散布謠言,言敵兵又有二十萬來攻,不退必有不測。隨后畏罪逃跑。李顯忠孤軍奮戰,看形勢難于堅守,當夜被迫率部退兵。金軍追擊,宋軍潰敗,被斬四千余人,溺水者亦有不少。金軍乘勢進攻兩淮,奪取盱眙等地。 張浚聞之符離兵敗,不禁撫膺太息,上疏自劾,孝宗予以挽留。張俊乃令鎮江、揚州、泗州、海州、濠州等將,兼之江淮戰船數百艘,嚴防堅守。 符離兵敗,宋朝喪失再戰之力,被迫于隆興二年(1164年)冬,派使臣赴金議和。簽訂《隆興和議》,在《紹興和議》基礎上,部分條款有所調整。政治關系上,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為叔侄關系。疆界劃分,維持《紹興和議》邊界。經濟上,歲幣調整,由原銀、絹各25萬兩、匹減至20萬兩、匹。《隆興和議》雖結束了戰爭狀態,但南宋仍處于屈辱地位。 此次隆興北伐,屬于準備不足,輕率發兵。一是孝宗剛上位,決心很大,認為金軍四路大軍,輕易瓦解,不必擔憂,判斷有誤。二是選擇主帥有誤。張浚是位堅決抗金的人物,但軍事才能備有爭議,他在1130年富平之戰中,集結20萬西軍與金軍決戰,指揮失誤遭慘敗,喪失陜西五路。1137年,張浚用人不當,導致4萬宋軍投降偽齊,史稱“淮西兵變”。此次隆興北伐,孝宗選帥不當,主帥(張浚)亦是用將不當,像邵宏淵這樣的軍中敗類,怎么能承擔這樣重要的軍事職責呢?邵宏淵的嫉妒心理,爭掄功勞,拒絕軍援,發展到散布謠言,制造混亂,動搖軍心。兒子及部下臨陣脫逃,犯了重責罪。也暴露了南宋軍隊內部協調不力、軍紀煥散等軍事、政治上的短板。事后諸葛亮,如選虞允文任主帥,說不定有勝算。 《隆興北伐》失敗,重挫了孝宗“恢復大計”的雄心,以后,孝宗再也不提復國大計了。宋金之間四十年基本上沒有重大戰事,在內政圖治方面,倒取得了“乾淳之治”。 ![]() ![]() 衛潤石,上海奉賢人,1946年1月出生。中西醫結合副主任醫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奉賢區作協會員。曾讀于上海市第八屆中醫帶徒班,學業期間于1965年9月應征在海軍部隊服役。退伍后從事醫療及管理工作。期間業余完成上海電大醫學專業和中文專業學業。愛好游泳、冬泳、長跑、旅游,假著活動的名義游山玩水。也做著文學夢, 2009年出版散文集《在水一方》(大眾文藝出版社)、2013年出版隨筆集《綠水蒼蒼》(中國文聯出版社)。2019年出版散文集《金匯港水》(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年編著紀實文學作品集《2020世界大瘟疫》。 |
|
來自: 新用戶04218vh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