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臨證70年精華錄(562)
凡長期身、腰、四肢疼痛,以酸、脹為主,呈慢性發作,醫院檢查排除風濕、腰椎間盤突出、關節炎,常和久病入絡有關。由于氣滯,血液運行不暢,或遇到障礙,發生絡脈管腔淤塞,表現疼痛。葉桂先賢深曉此義,提倡活血開結,乃根本之治,但不宜破血通經,投水蛭、虻蟲、大黃,只可用桃仁、紅花、蘇木、桂枝、蔥管溫化調理,取性味平緩、柔和之品;躲避猛藥,以免損氣傷血,殺雞動了牛刀。這是關鍵問題,不要小覷,否則人體蒙害,得一失九,功不補過。 1979年老朽在濟南診一女性公務員,軀干、臂、腿沉重疼痛,與氣候變化無關;久療未愈,醫院印象神經傳導疾患,勸其轉就中醫。為了遠離猛藥,即授予穩妥小方,宗法葉氏系統經驗,寫了桂枝10克、丹參15克、川芎10克、鬼箭羽10克、桃仁10克、制乳香6克、炒沒藥6克,加了風藥獨活20克搜逐積邪。日飲一劑,連服十天,癥狀好轉;囑咐打成水丸,每回10克,晝夜三次,繼續勿輟。堅持一個月,病去而安。 小郎中按:本文中張老分享治療身、腰、四肢疼痛,以酸、脹為主的疾病,張老尤其強調了長期和慢性發作,還要排除風濕、關節炎和脊柱相關疾病。小郎中臨證體會,這類疾病多和肌肉勞損、氣滯血瘀有很大的關系。張老給出的結論是久病入絡,氣滯血瘀。按照葉天士的經驗要用活血開結的藥物,但是不用破血的藥物,不用蟲類藥物,防止藥物過于峻猛傷及氣血,而要選擇性味平和柔緩的藥物活血化瘀。 張老分享的這個經驗小郎中臨證中也有體會,在治療一些疼痛類疾病時,常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但是選擇什么樣的活血化瘀藥卻是一個難點,力量太大太過,損傷氣血,過猶不及;力量太小劑量不夠又起不到治療作用,因此在疾病的不同階段要選擇適配的活血化瘀藥物。本文中張老特別強調了“久病入絡”是強調血瘀的問題,中醫還有久病多虛的理論,一些長期的慢性病久治不愈對氣血也是一種損傷,因此針對久病小郎中認為不是要用霸道之法取速效,而是采用王道之法緩圖,這樣更利于人體氣血機能的康復。 目前小郎中臨證體會,針對血脈和肌肉類疾病,抓住氣血和脾胃這個關鍵點治療,用王道之法治療,初看是緩慢,但是長期療效會很好。下文是一篇論述有效與長期療效背后氣血邏輯的優秀好文,推薦諸位認真閱讀。 舒服得很?那是閻王爺的請帖——論有效背后的精血大劫,兼論失眠。 本文醫案中張老在治療患者疾病時也是采用久病緩圖,顧護患者氣血的治療方案,先用湯劑取效,后用丸劑收功。案中張老選擇的藥物都相對柔和,即使是活血止痛作用較強的乳香沒藥,張老也僅僅使用了小劑量6克。時刻體現著保護患者氣血的臨證思想。 這個醫案讓小郎中想起了自己治療一例多年風濕性關節痛的患者。初診小郎中是按照祛風散寒逐濕化瘀的方案治療,初期有效,但是服用2周后,患者就感覺疲勞乏力,雖然疼痛減輕,但是勞累受寒后還會加重。在仔細體會患者脈象發現脈沉取細而無力,當時就考慮患者應該還有精血虧虛的表現。于是改弦更張,使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和活絡效靈丹加補腎精的杜仲、牛膝、續斷、桑寄生。乳香沒藥也只用了6克,第一周患者反饋疲勞感減輕,但是疼痛感減輕不明顯,堅持服用2周后,患者就感覺各方面的癥狀都逐漸緩解,人也精神了很多,后期小郎中又在原來方藥的基礎上加入雞血藤、絡石藤做成丸劑鞏固療效,效果滿意。因此小郎中認為我們臨證中面對久病,一定要認真體會脈象細查人體氣血精津液的虛實通滯狀態。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醫生參考學習,患者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產生的任何問題,本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