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雜陳的“讀寫研三重奏”——我的第一期寫作 中山市古鎮鎮曹三小學∣蔣麗媛 去年的今天,我懷揣著對專業成長的渴望加入了論文寫作組。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即逝。回望這一年,每個月都上演著燒腦、抓狂、欣慰,掙扎、焦慮、滿足等戲碼,豐盈而難忘!雖磕磕絆絆,但收獲頗多,雖沒有論文發表,但能基本完成任務,于我來說是很大的突破! 一、我的收獲 1.教育閱讀:學術積淀與理論武裝。在2024年6月至2025年5月期間,我以寫作組推薦的篇目為主,以讀書打卡的形式記錄了7部教育經典著作,并形成11篇讀書感悟。在《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深度學習》兩本書中,我了解了什么是深度學習以及深度學習的特征,并能結合理論聯結自身的教學;在《課程論》一書中,我借鑒了課程開發理論,打造“音樂要素”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及評價,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有效教學》一書中,我懂得了如何設計問題,給出足夠長的時間等候答案,肯定學生的回答并進行追問;在《學與教的心理學》一書中中,我了解了學習動機、感悟了課堂管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與《教師花傳書》傳遞給我“傾聽哲學”與“匠人與專家”理論,讓我對“潤澤型課堂”和“教師專業發展模型”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參悟。這些與經典著作相伴的深夜,讓我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 2.教育隨筆:實踐反思與論文雛形。相對讀書打卡來說,隨筆的撰寫更有難度,不是隨便應付便能完成的。因為知道教育隨筆的撰寫不僅是教學反思的結晶,更是論文選題和素材積累的寶庫。一年下來,我寫了35篇(含讀書筆記11篇) ,既記錄了寫作的心路歷程、課堂教學的評議、教研活動的思考、也撰寫了讀書感悟。這個過程促使我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的認知體系。但回頭看時,發現有價值的文章不多,對第七期(我的第一期)寫作的幫助并不大。希望能第八期的論文寫作中發揮作用。 3.教育論文:理論實踐的創造性轉化與學術凝練。由于我長期研究的是三大音樂教學法在課堂中的應用,因此論文撰寫多是教學法的本土化應用方面的主題。撰寫論文時,我一般能遵循“問題提出-理論支撐-實踐路徑-案例驗證-結論”的邏輯鏈來撰寫,在理論引用方面多來源于2022藝術課標,文獻則涵蓋了公開發表的論文、閱讀書目,成果來自多個課題研究,教學法既有單點突破(柯達伊、奧爾夫)、精細化應用,又有三大教學法融合、本土文化融合等。其中運用了大量的公開課教學片段、成果表格。 二、我的反思 第七期收獲頗豐,但輸出的質量、數量卻不盡人意,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時間管理不夠從容。這一年任務完成得很勉強,要提交論文的這個月始終處于焦慮狀態。由于白天幾乎不可能讀書寫作,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每周晚上有3天固定的課程,只能利用剩下的4個晚上,有時事情多起來就變成隨便應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