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里的Journal Club,醫學生參與的態度似乎有些微妙。每次到了排班表上輪到誰做文獻匯報,那位同學的表情就像是接到了法院傳票一樣。有的惴惴不安,雖勉強接受,但明顯是在走過場,隨便找篇文章草草應付。更有甚者,直接把某個公眾號的文獻解讀稍微改頭換面就拿來匯報,搞得老師們也很尷尬——你總不能當場拆穿人家吧,畢竟大家都是要臉的。有時候想想,現在的醫學生比我們當年條件好太多了,各種檢索工具、翻譯軟件、AI助手應有盡有,按道理應該更容易做好文獻匯報才對,怎么反而積極性更低了呢?可能是因為選擇太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選擇了,就像去自助餐廳,菜品越豐富越不知道吃什么。 Journal Club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Journal Club這個洋名字聽起來挺高大上的,其實說白了就是大家定期聚在一起討論最新發表的學術文獻。這種形式在國外醫療機構非常普遍,現在Journal Club幾乎是中國每個醫院都有的活動,畢竟醫生是個終生學習的職業。通常每周固定時間,團隊成員圍坐在一起,選擇1-2篇高質量的最新文獻進行深入解讀。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快餐式閱讀,而是要仔細評價文章的研究設計是否合理,方法學是否嚴謹,統計分析是否正確,研究結果的臨床意義有多大,實踐價值如何,以及研究中存在哪些局限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像做手術一樣,看別人做覺得挺簡單,輪到自己上手就知道有多復雜了。我們的Journal Club已經堅持了多年,一開始是某天晚上,后來顧及到有些人時間安排不方便,改到了早上。有時候覺得這個傳統挺好的,至少能讓大家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中停下來思考一下學術問題,不至于完全被日常事務淹沒。當然,也有人吐槽說這是在增加工作負擔,畢竟要早起不少,但我覺得這就像早起健身一樣,雖然麻煩但對身體健康有好處。 為什么醫學生需要練習批判性思維 對于醫學生來說,參與Journal Club最大的收獲不是記住了幾個數據或者幾個結論,而是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年輕的醫學生特別容易相信研究的結論,覺得發表在期刊上的內容就是權威的、正確的。但是高年級醫生會問:這個研究嚴謹嗎?有沒有相反的證據?能不能應用到我們的臨床治療中?如果有knowledge gap,我們是不是可以做點什么?這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體現。特別是對于我們的研究生來說,他們要做研究課題以完成畢業,但經常會覺得腦袋空空,沒有想法,不知道研究什么好。其實積極參與Journal Club,通過思想碰撞,會擦出火花,正如黃曉波老師常說的,這樣就有idea了。很多好的研究想法都是在討論中產生的,當你聽到一個研究結果時,自然會想:這個結論在我們的患者中也適用嗎?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更好的研究來驗證這個假設?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就是你下一個研究課題的起點。什么叫批判性思維?就是不要輕易相信任何結論,哪怕是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文章。要學會問問題:這個研究的樣本量夠不夠?對照組設置合理嗎?有沒有混雜因素?結果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臨床意義?有些研究在統計學上顯著,但在臨床上可能沒什么意義,就像某個新藥能讓某項指標改善0.1%,雖然P值小于0.05,但對病人來說可能毫無價值。還有就是要學會識別各種偏倚,選擇偏倚、信息偏倚、混雜偏倚等等,這些東西在醫學統計學課本上學過,但只有在實際閱讀文獻時才能真正理解。就像學游泳,不下水永遠學不會。培養這種批判性思維對于未來的臨床工作極其重要,因為醫學本身就是一門充滿不確定性的學科,需要在有限的信息基礎上做出最佳決策。 AI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現在AI時代來了,獲取最新文獻信息變得極其容易。各種公眾號、APP都會定期推送英文文獻的中文解讀,內容制作精美,邏輯清晰,就像是經過精加工的精糧食,拿來就能食用。這當然很方便,但問題是,這些都是別人咀嚼過的東西,失去了很多原汁原味。原始文獻就像粗糧,雖然需要你自己去消化,但營養價值更高,而且能鍛煉你的'消化能力'。更關鍵的是,聽匯報的人現在也變聰明了,大家都想,反正你講得也不見得比AI解讀得好,我還不如回去用AI自己分析這篇文章呢。這就造成了一個尷尬的局面:做匯報的人覺得是負擔,聽匯報的人覺得沒必要甚至是浪費時間。但我覺得這正是Journal Club存在的意義所在——它不是為了傳遞信息,而是為了培養能力。就像你可以用導航軟件到達任何地方,但這并不意味著你不需要學會看地圖和辨別方向。AI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獻,但不能替代我們獨立思考和批判分析的能力。 一篇高質量論文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看到一篇論文,就覺得不過是幾頁紙的事情,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但實際上,一項高質量的臨床研究往往是一個耗資巨大、牽涉幾十上百人乃至上千人、耗時數年的系統工程。從研究設計、倫理審查、患者招募、數據收集、統計分析到論文寫作,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我們中心目前在設計實施多中心RCT,光是協調各個中心的工作就讓人頭大,更別說控制研究質量了。有些研究看起來結果很漂亮,但如果你深入了解背景,可能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患者流失率過高、基線特征不匹配、隨訪時間不夠等等。這些問題在論文的局限性部分可能會提到,但往往被一筆帶過。只有通過仔細的文獻閱讀和討論,才能真正理解一項研究的價值和局限性。這就像看電影,你可以只看精彩片段,但只有看完整部電影才能真正理解導演的意圖。Journal Club就是帶著大家一起'看完整部電影'的過程。 我的Journal Club恐懼癥往事 說起Journal Club,我想起自己讀研究生時的痛苦經歷。那時候我也有嚴重的Journal Club恐懼癥,每次輪到我做文獻匯報,前幾天就開始焦慮。盡管會精心準備,反復修改PPT,但總擔心老師會問出一些深入靈魂的問題。確實,我的擔心往往成為現實——總有一些地方其實沒有完全搞懂,想著瞧瞧糊弄過去,但導師(邱海波教授)的眼睛是雪亮的,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并教導讀文獻務必把每個重要細節搞清楚。那時候沒有現在這么好的翻譯軟件和AI工具,完全靠字典和個人理解,有時候一個復雜的句子要研究半天。我記得有個彭師姐,每次輪到她做文獻匯報,就會一整夜不睡覺排練PPT,嘴里念念有詞,就像背臺詞一樣。因為我們那時候要求背著大屏幕脫稿匯報,只換頁的時候可以看一眼,所以每一頁的內容都必須熟記于心。現在想想,那種壓力確實挺大的,但也正是在那種壓力下,我們的文獻閱讀能力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痛苦往往是成長的代價,就像健身時的肌肉酸痛,雖然不舒服但說明正在變強。 協和的Journal Club傳統 在協和讀博士期間,那里的Journal Club有個特別之處——不僅僅是學生匯報,科里的老師,包括科主任在內,也要輪流匯報文獻。第一次看到杜斌老師認真地講解一篇文獻時,我真的很震撼。一個在業內享有盛譽的專家,依然保持著學習的熱情和謙遜的態度,這種學術氛圍真的很難得。而且杜老板的匯報質量特別高,不僅能深入分析文獻的技術細節,還能結合臨床實踐提出很多有價值的見解。這讓我明白,學術討論不應該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應該是雙向的思想交流。老師也可以從學生的視角中獲得啟發,學生也可以從老師的經驗中學到東西。這種平等的學術氛圍讓每個人都能放下包袱,專注于學術問題本身。大家也可以把這種方式帶到了自己的科室,雖然剛開始會覺得有些不習慣,但慢慢地大家會都適應了,甚至會開始期待這種輪流匯報的形式。 醫學生應該如何看待文獻匯報 對于醫學生來說,文獻匯報不應該被視為一種負擔或者任務,而應該看作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首先,要明確匯報的目的不是為了展示自己有多厲害,而是為了共同學習和討論。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無知,因為無知本身就是學習的起點。如果什么都懂了,還要老師干什么?其次,要認識到文獻匯報是一個系統性的訓練,不僅能提高文獻閱讀能力,還能鍛煉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公眾演講能力。這些能力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都會非常有用,無論是寫病歷、做學術報告還是與患者交流,都離不開良好的表達能力。再次,要把文獻匯報看作是與同行交流的平臺,通過討論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產生新的見解。有時候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可能會引發深入的討論,讓所有人都受益匪淺。最后,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接受批評和建議。被質疑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相反,能夠被人認真質疑說明你的匯報是有價值的,至少值得別人花時間去思考和討論。 AI時代的文獻匯報準備策略 在AI工具滿天飛的今天,醫學生準備文獻匯報確實有了更多選擇,但也需要更加明智地使用這些工具。首先,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文獻。不要被影響因子綁架,也不要一味追求最新的文章(比如一些很有醫生的生理學文章,影響因子就不怎么高,往往也不新),要選擇與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興趣相符合的高質量文獻。可以利用AI工具進行初步篩選,但最終的選擇還是要基于自己的判斷。其次,要充分利用AI工具進行背景了解和難點突破。遇到不懂的概念、方法或者統計學問題,可以先問AI,但不要滿足于AI的答案,要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進行驗證和深化理解。AI是很好的學習助手,但不應該成為思考的替代品。再次,要注重原創性的思考和分析。AI可以幫你理解文獻的內容,但你自己的見解和批判性思考是無法被AI替代的。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可能還不夠成熟。最后,要重視匯報技巧的訓練。再好的內容,如果表達不清楚也會大打折扣。可以利用AI工具練習演講,但更重要的是在實際匯報中積累經驗,不斷改進和完善。 導師的指導藝術 作為導師,如何指導醫學生做好文獻匯報確實是一門藝術。現在的醫學生除了自己的導師,往往還有規培的一對一匹配小導師,都可以成為助力。作為導師,首先,要創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學生犯錯是正常的,不應該因為學生的錯誤而嚴厲批評,而應該把錯誤看作是學習的機會。要告訴學生,'這里是訓練場,不是考試場,犯錯誤比不犯錯誤更有價值'。其次,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程度的指導。對于初學者,重點是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文獻閱讀框架;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再次,要平衡鼓勵和挑戰。既要給學生信心,讓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要適當地挑戰他們的思維,推動他們不斷提高。這個度很難把握,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最后,要以身作則,自己也要認真對待文獻匯報。如果導師自己都不重視這個活動,學生又怎么可能認真對待呢?當導師也深入也參與到文獻匯報中時,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都會明顯提高。身教重于言教,這在學術指導中尤其重要。 如何激發大家的積極性 提高Journal Club的積極性需要多管齊下。首先,要讓活動更加貼近實際需求。不要為了匯報而匯報,要選擇與臨床工作密切相關的文獻,讓大家覺得這個活動是有實際價值的。比如可以選擇一些與科室正在開展的新技術、新方法相關的文獻,或者選擇一些有爭議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其次,要改進活動形式,讓討論更加互動和深入。不要只是一個人在臺上講,其他人在下面聽,而要鼓勵提問和討論。可以設置一些討論環節,讓大家都參與進來。有時候可以預先準備一些問題,在匯報結束后拋出來供大家討論,效果往往比較好。再次,要給予適當的激勵和認可。不一定是物質獎勵,更多的是精神鼓勵和學術認可。比如可以評選優秀匯報者,或者把好的匯報推薦到更大的平臺進行展示。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學術氛圍。讓大家覺得參與Journal Club是一種榮譽而不是負擔,是一個展示自己學術能力的舞臺而不是被批評的場所。這需要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導師和高年資醫生的引導和示范。 鍛煉公眾表達能力 很多醫學生可能沒有意識到,文獻匯報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公眾表達訓練機會。醫生這個職業,無論在哪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表達和溝通:向患者解釋病情,與同事討論病例,在學術會議上做報告,甚至向媒體科普醫學知識。如果在學生階段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工作后很可能會怯場或者表達不清。我見過一些臨床技術很好的醫生,但因為表達能力不足,在學術交流中總是處于劣勢,這其實是很可惜的。文獻匯報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練習環境,既有專業內容作為支撐,又有同行作為聽眾,是鍛煉公眾表達能力的理想場所。而且,醫學文獻的邏輯性很強,通過匯報醫學文獻,可以培養清晰的邏輯思維和條理性表達能力。這些技能一旦掌握,就會受益終生。我經常跟學生說,“今天你在這里講得越多,將來在臺上就會越自信'。確實,那些在學生階段積極參與各種匯報和討論的同學,畢業后在職場上的表現往往也更加出色,因為他們不僅有專業知識,還有很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說到底,讓醫學生做文獻匯報,不是為了為難他們,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成長。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已經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處理信息、分析信息、運用信息。Journal Club正是培養這些能力的絕佳平臺。雖然過程可能有些痛苦,但正如健身一樣,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希望更多的醫學生能夠認識到文獻匯報的價值,積極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素養和專業能力。 ![]() |
|
來自: 新用戶98808301 > 《ICU文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