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朋友們在一起喝茶時,聊到了上海浦東新區(qū)的金橋鎮(zhèn)三橋小學。 這不馬上9月1號就要開學了,今年這所學校只招了22個新生,卻分成了5個班,而全校教師人數(shù)卻有23人。 朋友笑著說,他老家的小學只有3個孩子,一個老師,一個校長,一個老師教3個孩子,朋友的老家在吉林。 三橋小學的22個新生,和吉林某小學的3個學生,還有我老家小學的6個學生,這三件事其實都是出生人口減少大背景下,全國各地教育資源過剩、生源短缺的縮影。 我相信,全國像這樣的學校還有成千上萬所。 我記得很清楚,一直到初中三年級才遇到大專學歷的老師。 但現(xiàn)在的小學老師基本都是本科學歷。即便到了90年代末、21世紀初,中專學歷的師范生依然不愁就業(yè)。 有的地方師資不足,很多體育、音樂等副科專業(yè)的新老師被安排去教語文、數(shù)學、英語這些主課。 那個時候老師、學生、家長都沒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 那時候只要有學上,有人教,大家都很知足,也很開心,彼此相安無事。 一個班有四五十個學生,非常熱鬧。 那時好像也不怎么討論教學質量的問題。我記得六年級學分數(shù)應用題時,數(shù)學老師還經(jīng)常算錯題。 語文老師的普通話也不太標準,英語老師的發(fā)音現(xiàn)在想想也挺有意思。離譜,也算是半路出家。 這種東拼西湊的現(xiàn)象在全國各地都很普遍,農村如此,大城市也是一樣。 我那位吉林的朋友就說,他以前的小學老師估計連小學都沒畢業(yè)。 我說這其實沒關系,只要老師比你多認一個字,就能教你。在那個年代,哪怕是高中畢業(yè),他也是村里的“文化人”。 放在30年前,誰能想到主課老師會去教副課?這得有多富余的教學資源啊。 前兩天我看到報道說,小學老師經(jīng)過簡單培訓后被轉崗到高中任教,但小學老師還不太愿意去,因為高中工資低、工作量大,生活壓力也更大。 只要你留心觀察,其實大家都能發(fā)現(xiàn)這些變化。 我們常說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可以參考日本,其實更有參考意義的是我國的東北地區(qū)。 東北包括東北三省和內蒙古這一帶,總面積超過14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大約一個多億。 過去十年間,東北三省流出了大約1100萬人口,內蒙古東部地區(qū)大約流出了250萬人。 到2030年以后,離開的人數(shù)還會顯著增加。再疊加出口低迷和東北地區(qū)人口持續(xù)外流,再過十年,東北地區(qū)的人口可能就不到一個億了。 各個鄉(xiāng)的學生將集中到鎮(zhèn)上,鎮(zhèn)上的學生則會集中到市縣里。 東北三省的沈陽、長春、哈爾濱的GDP常年無法突破萬億,主要原因就是東北三省的人口持續(xù)減少。 教師隊伍的優(yōu)化調配潛力最大,難度最小,但未來的發(fā)展仍難以預見。 我國在2016年左右還有1800萬出生人口,而今年2025年出生人口已不到800萬。 考慮到龐大的教師隊伍中還有許多30~50歲年富力強的中堅力量,在縮編的大前提下,每年新招的編制只能低于每年退休的編制,同時還要進行分流,以平衡新生斷崖式下降的影響。 2023年還有1800萬左右人口入學,到了2028年就差不多只有不到1000萬人了。 上海的三橋小學今年還能招到22個學生,23個教室里面估計有一個是校長,剩下的實際上師生比例就是1:1,可以進行一對一教學。 按這個下降速度,未來要么別的學校和三橋小學合并,要么三橋小學并入別的學校,這種可能性是必然存在的。 雖然最頂尖的教育資源依然與普通人有一定距離,但教育資源的下限將大幅提高。 以前不敢想的學校有機會了,以前只能上技校的學生,以后大概率可以去上大學了。 我們80后,以前讀書的時候上一個本科,非常難,難于上青天,現(xiàn)在我們這里的很多高中本科升學率已經(jīng)達到80%了。 理解了中國人口的變化趨勢,就大致明白了教育從業(yè)者未來的職業(yè)前景。 因此,像山東那些小學老師不愿意去高中任職的情況,這種想法是奢侈的。 能留在教育體系內,是目前教師群體相對較好的選擇。只要優(yōu)化分流開始,就是淘汰和逐級分流的過程。 今天還不錯,明天不知道,后天更不要想。 但是未來幾年,學生人數(shù)的急劇下降和中小學老師的嚴重過剩,中間的鴻溝會越來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