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采購是食品加工、制造業等企業的核心環節,而進項稅抵扣直接影響企業稅負。但實務中,不少財務人員因分不清 “憑票抵扣” 和 “計算抵扣”、搞不懂 “加計抵扣規則”,導致多繳稅或漏繳風險。本文梳理農產品進項稅抵扣的完整邏輯,從憑證類型到特殊情形,幫你精準掌握政策要點。
農產品進項稅抵扣的關鍵,在于取得的憑證類型和農產品的最終用途,兩者共同決定抵扣方法和金額。
可抵扣憑證分 4 類:增值稅專用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農產品銷售發票、農產品收購發票;
用途分兩種:用于銷售 9% 稅率貨物,或用于生產 13% 稅率貨物(后者可享 “加計抵扣 1%” 優惠)。
(一)增值稅專用發票:分 “一般納稅人” 和 “小規模納稅人”
1. 從一般納稅人處取得專票
用途 1:銷售 9% 稅率貨物(如直接賣小麥、水果)
直接按專票注明的稅額抵扣(例如:專票稅額 18 萬元,可抵扣 18 萬元)。
用途 2:生產 13% 稅率貨物(如用玉米做淀粉、用牛奶做奶酪)
分兩步抵扣:
舉例:購入 1000 萬元玉米用于做淀粉,基礎抵扣 90 萬元(1000×9%),領用時再加計 10 萬元,合計抵扣 100 萬元。
2. 從小規模納稅人處取得專票(3% 征收率)
用途 1:銷售 9% 稅率貨物
不能按票面 3% 稅額抵扣,需按專票票面金額 ×9% 計算(例如:票面金額 500 萬元,抵扣 500×9%=45 萬元)。
用途 2:生產 13% 稅率貨物
同樣先按 9% 計算基礎抵扣,生產領用時加計 1%(與一般納稅人采購規則一致)。
3. 從小規模納稅人處取得 1% 征收率專票
直接按票面 1% 稅額抵扣(特殊政策下的簡化處理,需注意發票開具時間是否在政策有效期內)。
一般情況:按繳款書注明的稅額直接抵扣(例如:繳款書稅額 27 萬元,抵扣 27 萬元)。
特殊情況:用于生產 13% 稅率貨物
基礎抵扣按繳款書稅額(對應 9% 扣除率),生產領用時加計 1% 抵扣(與國內采購規則統一,確保政策公平)。
適用場景:直接從農民、農場等農業生產者處采購自產免稅農產品,取得對方開具的銷售發票。
用途 1:銷售 9% 稅率貨物
按發票買價 ×9% 計算抵扣(例如:買價 800 萬元,抵扣 800×9%=72 萬元)。
用途 2:生產 13% 稅率貨物
先按 9% 計算基礎抵扣,生產領用時加計 1%。
??重要提醒:從批發、零售環節買的免稅蔬菜、鮮活肉蛋,取得的普通發票不能抵扣(流通環節免稅,無進項稅可抵)。
適用場景:農業生產者無法開票(如零散農戶),企業按規定自行開具收購發票。
抵扣規則:與 “農產品銷售發票” 完全一致
用途 1 :按買價 ×9% 抵扣,
用途 2: 加計 1% 抵扣
(需留存收購合同、農戶身份證復印件等佐證材料,證明業務真實性)。
企業若將農產品既用于生產 13% 稅率貨物,又用于生產其他貨物 / 服務,需特別注意:
必須分別核算:分開記錄兩種用途的農產品采購量、耗用量,分別計算進項稅(例如:100 噸小麥,60 噸用于做面包 <13% 稅率>,40 噸用于直接銷售 < 9% 稅率 >,需分別算抵扣)。
未分別核算的后果:無法享受加計 1% 優惠,統一按 “基礎抵扣規則” 處理
取得專票 / 繳款書:按票面稅額抵扣;
取得銷售 / 收購發票:按買價 ×9% 抵扣。
1. 所有農產品都能按這個規則抵扣嗎?
答:只有初級農產品可以(如新鮮蔬菜、未經深加工的糧食、生肉等)。經過精加工的產品(如餅干、熟肉、果汁)不屬于初級農產品,不能適用上述抵扣政策。
2. 如何判斷農產品銷售發票是否合法?
答:合法發票需滿足 3 個條件:
① 開票方是農業生產者(個人或企業);
② 發票注明 “自產農產品”,且包含名稱、數量、單價、買價等信息;
③ 加蓋開票方公章或財務章(個人開票需簽字并附身份證號)。
3. 企業自產 + 外購農產品混合銷售,怎么處理?
答:需分別核算:
自產農產品:按規定免征增值稅(無需抵扣進項);
外購農產品:按本文所述規則抵扣進項稅。
若未分別核算,可能被要求全額繳納增值稅,無法享受自產免稅優惠。